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顶点小说网 > 高武大秦 > 12,长平旧事

12,长平旧事

作者:绾尤 返回目录
        

“叔公此言何意?”


        

老者拍了拍脖子,笑着说道。“老了,总是想些有的没的。”


        

“不如叔公与我说说。”


        

老者诧异的望了张仲一眼,随后说道。“汝幼时,我曾与你讲过。”


        

还不等张仲回话,老者就来了兴头,他双眼明亮,一如张仲前世拜访的老兵。


        

“二十多年前,吾自蜀中出,随都尉彦前往王龁(he)将军帐下听令,进军伐韩。”


        

说到这里,老者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回忆着什么,张仲默默的看着,并没有出声。


        

好一会儿,老者才接着说道。“初至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便听闻韩求和,欲献上党。”


        

果然,老者接着说道。“那上党郡守,叫什么亭的,真真不为人子,他尽上党城池降赵。”


        

“待吾等至上党时,他已尽迁城中百姓,独留士卒悬赵旗以守。”


        

“吾本以为此次伐韩,与以往并无不同,不过走上一遭,便回了。”


        

张仲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韩国上党郡守不愿降秦,将上党献与赵国,直接挑起了长平之战。


        

“后来呢?”讲故事的时候,是需要有人在旁边附和的,张仲深谙此道。


        

“后来,赵国廉……廉颇,进军长平,吾因善攀爬,乃探军于巨木之上。”


        

“王龁将军大怒,乃以蜀中善攀爬之士为先登,关中锐卒紧随其后,一鼓而下上党。”


        

“吾因此乃成公士。”


        

“竟……竟如此之多?”张仲自然知道赵军的兵力,但还是努力装出了一副惊骇欲绝的神情。


        

见得张仲这样的神情,老者不由得哈哈大笑,他捋了捋下巴上花白的胡须,兴致越发的高了。


        

说道这里,老者发出一声长叹,脸上满是震撼之色。“那兵甲如都江之水,见其首不见其尾。”


        

“听军中老卒言,赵人甲兵,足四十万人。”


        

“后来~”


        

“后来我军顿兵于上党,赵人猛攻不止,双方斥候骑从往来厮杀。”


        

“那可不,且赵人不同韩人,他们个个身强体壮,皆骑得烈马,开得强弓。”


        

“那后来呢?”左右也没什么事情可做,张仲戏精附体,一副求知欲甚强的好学宝宝样。


        

“伤痕,是男人的功勋。”张仲脸色慨然,仿佛伤是他自己受的一样。


        

啪!


        

“每个昼夜,都有无数关中骑士,探军斥候的尸体被抬回来。”


        

说到这里,老者拍了拍自己的左肩,笑着说道。“我肩上的旧伤便是那时受的。”


        

“眼将赵人凶猛,王龁将军,便连撤城外数营,欲归上党防守,吾等蜀中士卒也自城外欲随军进入上党。”


        

从进攻转为防守了吗?


        

老者一巴掌呼在了张仲的头上。“孩儿家,说什么大话?”


        

张仲摸了摸被拍打的地方,脸上有点尴尬。


        

说到这里,老者的兴致降低了许多,他叹了口气,缓缓说到。“吾兄长,汝之公,便是那时死的。”(前文忘了说,四川人叫爷爷叫做“公”,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是我编的哦。)


        

“兄长本可以不死,他在探军时受了小伤,本可以不出战,入城防守。”


        

廉颇这么强?


        

“赵军趁夜进攻,都尉彦领军迎敌,被赵军前锋连破数阵,死于乱军之中,也亏得吾有伤在身,未曾随都尉出战,方才免于一死。”


        

原来说的逞强就是这个?


        

张仲也正了脸色,对着老者恭敬一礼。


        

“但他自恃勇健,欲多得战功,乃随军而出。”


        

老者又叹了一口气,看着张仲的脸,正色说到。“日后,你若上了战场,切不可以逞强好胜。”


        

廉颇不是一直防守的吗?


        

为什么就目前来看,在老者故事里,王龁几乎被廉颇压着打啊!


        

“唯。”


        

“到得吾入城之时,赵军前锋,便几至上党城下。”


        

“赵人竟如此善战?”


        

“赵人,确实善战。”老者点了点头,给了赵军极高的评价。“比起韩人,便如猛虎与家犬。”


        

这却是和张仲了解的历史有了很大的不同,张仲也不由得来了兴趣。


        

他看了看老者的脸色,好奇的问到。


        

“那后来呢?王龁将军败了吗?”


        

“没有。”老者摇了摇头,接着说了下去。“赵人攻势虽猛,但吾等秦人可不是韩国那些软蛋。”


        

这么牛批?


        

那长平之战怎么打赢的?


        

主要是说出来,可能会挨打。


        

“赵人三鼓,皆未上得城墙尺寸。”


        

“若说赵人是猛虎的话,吾等秦人便是猎人。”


        

张仲张了张口,还是没敢说,猎人单挑恐怕还真干不过猛虎。


        

“王龁将军闭城不出,任由赵人在城下耀武扬威。”


        

说到这里,老者眼中回忆之色更重。


        

“及至天明,赵人于城下扎营,与我军上下相对。”


        

“期间不断有赵军赶来,城下旗织如林,营盘交错,达数十里。”


        

“城上士卒私言,王将军于城下损兵三万,不是廉颇的对手,欲拔营撤离上党。”


        

“吾身负兄长之仇,不愿撤离,便带伤守城。”


        

“当时军中皆言,王将军老矣,损了秦人脸面。”


        

“但军中激愤之言,将军不但不管,反而连撤城上守卒。”


        

“赵人连响六鼓,我军亦不断驰援,东城楼上尸骨相叠,几无落脚之处。”


        

老者拉开衣袖,露出右臂上一条如蜈蚣般的伤疤。“吾臂上的伤,便是那时受的。”


        

“如此,有得一月,城上士卒已少近半,吾伤势才堪堪大好,赵人便再度进攻。”


        

“这次,赵人攻上了东城墙,杀都尉瑕于城楼之上。”


        

“活着的士卒皆怒,以为我等已成弃卒。”


        

“直到……”


        

“但赵人还是被打了下去,吾伏于城墩之上,左右皆是蜀中同袍的尸体。”


        

“还有那些说话听不甚懂的关中健儿。”


        

老者叹了口气,方才接着说下去。“直到赵人全撤下去时,城中响起一声大吼,骑都尉漪领车骑出城追之,于百步之外斩赵前军大将于阵中。”


        

“王龁将军乃令全军尽出,破赵营盘,逐赵军数十里,得首四万余级。”


        

“吾亦因功得升上造。”


        

牛批!


        

等等,百步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