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长、市长和各自同级的书记,对于辖区的老百姓来说,大概就是天日了吧。所谓“青天大老爷”,几千年来也不是白叫的,只是现在没人叫了而已。
而林文,现在就在渴求阳光的普照。
花了一天到县城和市里去实地考察地图里搜到的地址后,林文就开始写那几封信。
从这个事件来看,林文还是一个没有成长起来的天真少年——甚至于还是一个孩子,所谓“早熟”等词语用在他身上实属有失考量。因为他没有想过这样做可能的后果,或是想过了但不以为意,不然他也不会在此时做出这样的事情。
满天星摇曳
流萤诉说圆缺
总之,他在母亲做生意不需要他帮忙时,偷偷花了大把时间写这几封信,字斟句酌,改了又改,才在半月之后写毕。而后他又一个人去了邮局,将这几封信寄了出去,并买了几个信封还回家中,便觉得事情已然办好,只消等待回音就是了。
等待是人世间最煎熬的事情,那约期私奔的人是等不得的,林文这样的少年自然也等不得。但他耐着性子,一直等着。在这等待的前四个月里,他除了给每位领导追加了几封信之外,就只写了一首诗,未经雕琢,一气呵成,题目叫《宿野》,其心之所向,依稀可见:
风拂过夏意清冽
嘴角扬起的凄切
细数这漫漫长夜
思绪凌乱着心结
眼中的一切
不过是天边那残月
无知无觉
转瞬即谢
眉间如潮忧思无人能解
和茶咽下喉间无声呜咽
梦里的光洁
都化作纷飞的碎屑
日出的幻觉
画意无法书写
灯花凐灭
八月飞雪
花树下看倦离别
衣袂后闪烁明灭
轻捻过一片竹叶
忽见睡莲开未谢
执念着残缺
寻真的心意早决绝
恍然一瞥
光阴重叠
心间一点明火不再冷却
愿化一只无关风月的蝶
轻触着翻阅
融化了庭前三千雪
对于一个第二次写诗的少年来说,押韵还是必要的。不过,这首诗,本来也是有曲子的,但具体哪首不清楚,只能把它当作一首诗念出来了。
这就是林文在煎熬之中,百无聊赖之下,灵感枯竭之时,自己得到的也是馈赠给世间的,唯一的文化滋养吧。
含泪眉睫
如花笑靥
我是县教体局局长,市高官、市长等诸位先生都收到了你的信,特委托我来向你回话。
你的建议很中肯,切中如今时政要害,不胜感激,县市领导也让我向你表示感谢。县市本应抓紧处理,但如今正值农忙,麦子之收割是头等要事,不容县市父母官放松,他们已亲往田中考察指导,无法分出时间和精力。待农忙之后,若他事皆毕,自当优先尽快处理此事。还望你多加体谅,莫要着急,在家静候佳音,此事终有了结之时。
等到四个月后,回音来了。邮差送信来时,秦月娥不在家,欣喜之下的林文还是回到自己房间,偷偷拆开来看:
林文同学:
2016年四月
我们不难看出,这就是敷衍一下而已,此事永远得不到解决。但林文不同,首先这相似的名字就会激起他的兴趣;再者,虽说只有短短两百来字,却因为出自某领导之手,再加上林文心中的无限期待,给了他莫大的希望。
再次感谢你的来信,这对我们的工作很重要。以上。
林从文
清明过后没几天,秦月娥就带着林文去了郊外,相伴的是一帮生意上的朋友——因为某些原因,林家的亲戚已不认林文了,秦家人也与秦月娥少有往来。
林文很郁闷,因为没有熟人,自然很无趣。他便小心翼翼地提出,自己能不能去另一块地方走走。秦月娥正要趁此机会谈谈生意,便顺水推舟地答应了。
但兵家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人的心理作用上也同样适用,林文再读、三读后,大概明白了其中意思,心中的希望,也就只有一丝了。
不过,侥幸心理是人人都会抱有的,他仍然不愿相信,这件事就这样了,但心中又不断涌出此等想法。故而当秦月娥让他一同去踏青时,他竟因闷闷不乐而差点破天荒地提出反对,当然还是忍住了。只是提出,能不能约上大壮,秦月娥却以大壮学校忙为由拒绝了。他也没再提这事。
十来米开外,有几个人拥着两个人,旁边有几个老农,中间那两人正以手遮阳,笑着问些事情,老农也回答了,具体什么听不清楚。但那两人的身份已然清楚,因为旁边有人扛着摄像机,还有几个记者准备采访。
现在还没到割麦的时候吧。林文忍不住这样想着。
林文便弃了种满秀美树木的大路不走,自取了一条偏僻的小路同向而行。走出一段路,便从衣兜里掏出新买的棒棒糖,含在了嘴里,却哼不起歌来。这里似乎没什么人走,土墙年久失修,都快要塌了。“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他喃喃道。有相似语句出自《孟子》,而此句语出何处不知,一说孔子所云,一说孟子所云,依他看,这不过是后人假托圣人之言罢了。
行到一处,墙已塌了一半,他经过墙边,不经意地往外一瞥,将视线收回来后,又不禁多看了几眼。
老农反问他:“你搁那儿看啥呢?人家县上和市上的大领导,青天大老爷,来咱这儿视察,别瞎凑热闹!”
林文心里“噔”了一声,忙答道:“我就是好奇看一下。既然是领导,那我就走了。爷爷再见!”
他刚准备走,却听见有人叫他:“娃儿,过来!”
林文回头一看,是另一位老农,便走了过去:“爷爷,什么事?”
两条路的交汇口,林文等到了秦月娥一行人,那几人照例询问一番,又夸了他一番,秦月娥自然也损着自家儿子,林文心里明白,一笑置之。
跟着这些人往回走,林文也不觉无趣了,因为他一直走在最后面,一路无话,思考着今天所看到、听到的一切,已没心思去想今日之行有没有趣了。
他转身走时,听得身后老农叹着气:“唉,现在的娃啊,咋得了哦!都不晓得个怕字了……”
这本是一般的话语,在他听来却字字诛心。
结游傍佳树,独步倚危墙。
诚感治府易,佯观割麦忙。
回到家后,他又像刚回到竹溪那几晚一样——头一晚除外,辗转反侧,一夜无眠,终于在午夜时分,下床来写了一首诗,自由体的律诗,没有题目,正是引子里的那首:
书行远远乡,强欲寄高堂。
候音未至久,不复少年郎。
“远远乡”一词应是出自白居易的《夜雨》,通晓诗词的人应该都知道这首诗,但对大众而言算是生僻。若是将《夜雨》中头两句诗单独列出来,并标明是香山所写,想必会有各种称赞、各种赏析,受到各种追捧。而林文,他不是白居易,这首诗,自然也就无人知晓,就算有人看到,也只会像林文对待某些话语一样,一笑置之吧。。
他又往嘴里送了根棒棒糖,提起了笔,准备再次丢出几块注定沉入大海的石头……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