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亚洲方舟2号(一) 一 杨源清楚记得少年时候,有明媚的蓝天,那种蓝,沁人心脾。一团一团的白云,像唾手可得的棉花,像极了在睡觉的时候,暖心又柔软的被子。无事的时候,抬头望天,看着白云乘风浮在天空,深蓝配雪白,颜色搭配得美轮美奂。杨源想,这就是全世界的人都能欣赏的绝美。最怀念的,还是小时候的周末,早上要起床的时候,如若听见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那种轻松,忍不住再睡会。 可是这些,都成了过去。 天空再也没有那种醉人的蓝色,取而代之的是黑中带些蓝紫的颜色;白云也再未见过,现在的云,只有偶尔能见到团雾似的乌云,一副凝重和阴暗的面孔,仿佛在盯着你,让人心里发毛;再也没有淅淅沥沥的小雨,只有偶尔飘落的雪花,代替着过去的雨点。这一切,是因为地球正在急剧变冷。 现在的世界,和40年前完全不同,只有灰暗和寒冷。 二 杨源是一名有着三十多年经验的管道工,现在是2117年,由于这个世界劳动力的紧缺,以至于他62岁了,还不能退休。今天是一个项目开工的日子。杨源千里迢迢,被委派到菲律宾东部的海边。 “哦,不少人呐!”杨源感叹道,只见施工大军陆陆续续地进入工地大门,大家顶着零下40度的寒冷,统一由智能机器人制造的全息投影指引,按照施工班组、施工工号分类,大家分别来到临时搭建的几个会议室。 杨源进入会议室内,有了暖气,感觉舒服多了。看到墙上的室内空气指示器显示:温度5℃,湿度25%,含氧量20.7%。大家按照智能机器人的全系投影的指示,找了个凳子坐下,等待着7点钟的会议。 “嗨,你好!”旁边的工友主动用英语和杨源聊天:“我来自日本,原田道三,请多关照!” “你好,我来自中国,杨源。”杨源伸出手,脱下厚重的手套,和他握手。 前面的工友也转过头来:“你们好,我来自韩国,金正浩。”他主动向大家问好。 “请问,你们也是管道工吗?”杨源看了一下眼前这些人,年纪应该和他差不多,于是他们开始聊天。 “是的,被安排到这里,各位也受了不少辛苦吧?”原田道三说道。 “是啊,现在谁愿意穿着厚重的衣服在室外走呢?外面那么冷,我们的工作基本是在室内完成的。”金正浩说道:“不过,国家统一安排我们来到这里,可是消耗了不少能源点的,这些点数都是国家买单的,刚刚看到如此多的人,这个工程应该是不简单。” “是啊,现在世界人均每日能源点是1000都不到,我们光坐飞机到这里,就远远超过平均值了,能源点的主要指标就是氧气的消耗量,飞机毕竟消耗大量氧气。上次坐飞机,还是40年之前了。”杨源说。 “这次应该是紧急情况。我们公司昨天下午才通知我,我们一架飞机300多人,都是几十年经验的老工人,来自不同的公司和岗位。我是管道工,还有电工、机修、数控、机床等工友,都是紧急派来的。”原田道三说,“不过,我们造船厂的生意是一年不如一年了。现在,我们日本周边的海,早就结冰了,我们已经转型造潜式船。原来的老式船的客户,都是货运公司,都倒闭了,因为这鬼天气,海面都是冰,过去的海运市场灭绝了。” “我也是来自造船厂,我们公司也有同样的问题。我们公司原来有个大港口,40多年前,那才叫忙碌呢,现在那里已经快废弃了,只留着两处潜式船的船坞,一用一备。和原来的繁荣相比,不值一提。”杨源也感叹道,“随着一年比一年冷,海面冰层越来越厚。我们老式造船厂,要么倒闭,要么改行。” 7点整,会议开始,全息投影显示的人物,打断了大家三三两两的聊天。 “各位,我是亚洲方舟2号总负责人马修,来自中国。”投影中的人自我介绍道,“大家来参与的这个项目,是人类的希望工程。我们要在这菲律宾东部的海面下,打造出海底城市,它就是各位要参与建设的亚洲方舟2号。” 杨源第一次听说这个计划,脑袋一片茫然,他从未想过会在海底建造城市。他有时候会想:人类是不是应该向地下发展,以应对越来越冷以至于无法出门的天气,或者移民太空或火星。 “我们亚洲方舟2号的地点选择,有四个原因:首先,为什么会放在海里。因为海底建筑单元,可以有效地对抗地震,而且可以移动。我们的海底城市,都是以小体积的建筑单元为主,这些建筑,它们会并根据海水的温度、流速等参数,自动选择合适的建筑造型,弱化海水运动带来的影响。海水的水流速度、方向改变,建筑单元自己会随之改变它的外部造型;同时,这些建筑单元是可以在海底移动,而且是可控的,如果需要大空间的时候,小的建筑单元可以拼凑成大空间,使用完毕后,再各自分解恢复原状,回到各自原来的位置。至于为什么是小的空间为主,是因为小的空间更加容易对抗水流、以及可能出现的地震造成的海啸。建筑单元和单元之间,都相互连接着,连接处采用防震的弹性连接,以抵消单元之间震动的相互影响。建筑单元的内部地面能保持永久水平。人们可以在建筑单元和单元之间,通过水下公交或者公共走廊来通行。整个城市,主要分为三层,最上层是公共建筑区,中间层是居住区,最下层是交通道路区,居住区在中间层,相对安全一些。城市外部用防护网做维护,网的作用主要是稳定水流,防止海底动物入侵,同时也利用水流的波动采集能量,网眼的大小是可调的。我们整个城市是可以移动的,以便于后期的位置调整,以应对冰层的变化。” “第二,这里是地球的赤道附近,去年夏天的时候还有短暂的海水解冻期。将来的四季变化越来越不明显,一年中只有一个季节,就是冬季;一年中只有一天,只剩夜晚。现在南、北半球的海面,全年都是冰,施工难度大,造价高,工期也长。而且,将来的地面生活环境肯定比这里更加恶劣。我们要在解冻期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在解冻期把第一批的建筑单元安装完成,并送到海里。一旦到了冰冻期,我们的工作会变得非常缓慢。这也是为什么让大家如此着急来到这里的原因,我们需要在今年进行第一批单元的下水。目前,各个试验单元已经有成熟的经验,现在需要马不停蹄地开始批量生产和安装。我们打算10年之内,完成亚洲方舟2号海底城市。” “第三,根据测算,太阳的光照,会在100年左右完全移动到两侧磁极,只有正好面对太阳磁极的位置才能接收到它的能量。也就是说太阳的能量,只从两个磁极向外辐射,太阳的中间部位,那时会变得非常暗淡。地球很不幸,光照会越来越少。在这100年里,太阳的对地球的光照度会越来越低,地球也会越来越冷,地面上将无法生存,海面冰冻也会越来越厚。这里靠近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还有宽阔的海底平原和海底盆地,海底城市先选择水流和地质稳定的平原上方,如果将来冰层加厚,海底城市可以渐渐向海底下沉,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我们可以移动到海沟里,根据测算,这个海沟是全球最后完全冰冻的区域。相对浅海地区,这里建造城市,能为人类争取更多的生存时间。到达海面只需乘坐升降电梯。” “第四,在没有太阳的情况下,地热是我们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地热是成本低廉且非常安全、长期的能量来源。而这里的海底有丰富的地热能源,可以提供城市能量。我们采集地热,在海底安装地热转换器换取电能,同时也少量利用核能和水流产生的能量,供给城市用电。” “我们的实验建筑单元,已经通过各种测试,大家按照各位部长的图纸和要求来操作。方舟2号一旦建成,使用寿命可达200年,200年后可以检修并继续使用,继续向海底发展。据我们测算,1000年内,这片区域,是可以作为家园的。1000年之后,让子孙们用他们自己的办法,解决人类危机吧!” “各位都是各个工程岗位上的专家,都有二十年以上的实际操作经验,我们这个工程,容不得一丝大意。在海底一旦建筑质量出现问题,逃生非常困难。参与方舟2号,这个人类的希望工程,是各位的荣幸。拜托各位了!” 马修讲完,台下一片寂静。 第二章 亚洲方舟2号(二) 第三章 希望者号(一) 10年后,2127年。 今天早上,杨易起得很早,他今天需要搬家。他的新家,就是他父亲杨源为之奋斗了十年的亚洲方舟2号海底城市。 杨易在亚洲科学院工作,他的主要工作是太阳活动的研究。现在太阳的能量辐射从两极呈羽流状喷射,导致球体中间的部分越来越暗淡,而且喷射的角度越来越小,越来越集中,几乎成直线喷射。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研究,对太阳的变化都束手无策。现在还有十几个探测器绕着太阳飞行,搜集各种数据。可是,人类有办法改变太阳的运动吗? 现在的地面温度已经常年在零下50度,快无法生存了。人类建造了海底城市,主要利用地热来生存。而煤、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等能源,因为使用过程需要消耗氧气,所以被政府限制使用,毕竟地球现在不能再产生氧气,必须节约。 杨易是第3批搬家的幸运者,能得方舟2号的新家,倒不是因为他父亲的辛勤付出,而是杨易自身的优秀。他今年44岁,是亚洲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所长,科学界的重量级人物。 要到新家,要经过一段冰面上的路,再通过电梯进入海底。现在这里的海面,冰层厚重,电梯的入口处,就建造在冰面上。这些入口处,都有重兵把守,戒备森严。 在过来的路上,一路铁丝网,十步一岗五步一哨,荷枪实弹的军队,严防死守。铁丝网外,示威人群人山人海。 “我们要活命!” “不能抛弃我们!” …… 杨易听着此起彼伏的叫喊声,不敢抬头,有种被压垮的感觉。他的父亲,作为这个工程的建设者,同时作为自己的家属,都没有居住资格。他本想留下来和父亲一起,但是由于自己重任在身,政府又有强制措施,他只能泪别父亲,带着妻子孩子过来。父亲也通情达理,自己年纪大了,而且,自己的后代能有这个资格,已经非常欣慰,毕竟能有海底城市居住权的人,不足百分之一,而这小部分人,必须承担着延续人类的责任。而没有得到居住权的人,只能在地面苟延残喘。 杨易不敢多想,快步向前走。到了门口,经过一系列的安检,确认身份后,由两名士兵带路,进入电梯。电梯有好几部,经身份识别后,两名士兵让他进入指定的一部,电梯非常宽敞,由人工智能带领他去下一个目的地。 “杨博士,您好,现在由我带您去政务厅报道。”人工智能形成的人形全息投影开口说道:“报道完成之后,带您去家和实验室。” 政务厅处于方舟2号海底城市的上层,所有地面进入的人员,必须要经过层层检查,才算正式进入海底城市。首先是身份识别,包括瞳孔、DNA、脑电波等,接着是身体状况检查、病原体检测和气体消毒。 杨易一家跟着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的指引,完成各项检查之后,来到了出口,等待水下公交,准备先去新家,再到办公室。从政务厅到各个街区,需要从不同的出口乘坐水下公交。出口与水下公交对接的通道内,专门设置了一个缓冲区通道,一旦对接完成,缓冲区内注入空气排出海水,海水排完,因为处于海底,所以缓冲区内的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还需将注入的空气排出一部分,排出空气使用智能混合止回阀,以防止海水倒灌。等缓冲区内气压稳定,才可以打开缓冲区通道,行人通行。至于为什么设置缓冲区通道,而不是直接对接,是因为水底压力大,水下公交会被水压压住,水下公交会被牢牢地吸附在建筑单元上。 要进入水下公交,需要消耗10个能源点,在入口处身份识别的时候由系统自动扣除。水下公交行驶由人工智能驾驶,非常平稳,在外部维护网的稳流作用下,海底城市的水流非常平静。水下公交的窗外,建筑单元有的设置成完全透明,可以看到住户在工作,或者休息;有的设置成完全不透明,只留下建筑廓灯,灯光是为了防止冒失的水下驾驶者;有怀旧的住户,设置成地面建筑类型,留着几扇窗户对着室外。 杨易一家来到住处,经过同样的缓冲区通道,到了家门口。 “杨博士,欢迎回家。”家里的人工智能已经识别了主人的身份,自动打开灯,“我叫小可,是您的人工智能管家。” “现在室内温度18℃,湿度50%,目前您拥有能源点38900……” 杨易打量着眼前这个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的父亲无数次地和他说过这里的情况;陌生的是,他有一种奇怪的不适应、不真实感。 “杨博士,请选择室内环境初始设置,有海滩、草原、山林、复古……”小可说道。 “复古。”杨易说。 “好的。”室内马上变成过去的房子的样子,有窗户,有墙纸。 杨易陌生感少了一些,心情不再那么紧张,虽然他知道,那不是真的墙,那窗户也不能打开。 “杨博士,目前的室内环境设置,是根据您原先家里的装饰风格自动生成的,您还可以进行自定义设置。”小可说道。 “不,这样很好。”杨易说道。 在家短暂停留之后,杨易要去办公室。他的同事,还有研究设备,早已经运过去了。杨易对老办公室依依不舍,坚定地作为最后一个留守者,等同事和设备全部安全到达之后,他才肯来海底城市。 那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第四章 希望者号(二) 第五章 野蛮人 第六章 采矿者 第七章 阿莱克人 第八章 恢复联合国 第九章 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