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聚散 引子 师生重逢 火车到达济州,阚文远从这里下车,再乘坐汽车去齐城。在车站外的广场上,他缓缓地走着,一个声音传来,有人喊了他的名字。阚文远朝那声音望去,那人的容貌是一个中年人,但两鬓却已经斑白,他吃惊地发现,那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大学老师吴道,不过四年不见,那个意气风发的老师怎么已经如此衰老?他快步走到吴道身边说: “吴老师,怎么是你,在这里遇见,太意外了。” “是啊,太意外了,我也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你。你不是留在西北生活了吗,这次是回家探亲吗,米娜怎么没有和你一起回来?”吴道说。 “米娜死了,是我害死了她。” “是怎么回事?咱们别在这里说了,也到了吃中午饭的时间,咱们找一个地方吃点饭,久别重逢,也喝上两杯吧。” “也好,伤心的事情太多,正想借酒浇愁。” 吴道和阚文远找了一家酒店,进去之后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吴道点了菜和酒,又对阚文远说: “你刚才说米娜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上部:聚散 第一章 生在道上 齐城县河城镇小黄庄,全村绝大多数人家姓黄,只有一家姓吴,户主名叫吴河。小时候的吴河并不喜欢自己的名字,他不理解父母为什么会给他取这个名字,就问自己的父亲吴有粮: “爸爸,我为什么会叫吴河?” “你觉得这个名字不好吗?”吴有粮说。 “一点都不好。” “你知道我和你妈为什么用河这个字当你的名字吗?” “不知道。” “那你知道我们这里有一条大河吗?” “知道啊,是黄河。” “你就是出生在黄河边上。我们家的两亩地离黄河不远,每次黄河泛滥,都会把我们的地给淹了,淹了地,我们就没有饭吃,只能去要饭。我们就盼着黄河永远不要泛滥,再也不要淹了我们的地。我们给你取这个名字,一是你生在河边,另外也是希望河水不再泛滥,吴河就是没有河,没有河,我们的地也就不会淹了。” “那你叫吴有粮,为什么我们家还是没有粮食,吃不饱饭呢?” “我们穷人家起名字,就是图个吉利,就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这世上的穷人,没有哪一家能吃饱饭。现在又是兵荒马乱,咱们能活着就不容易。穷人,生下来就是受苦的。下辈子生在和平年头,生在有钱人家里,就不愁吃不愁穿了。” “人这一辈子,生下来就是受苦的。”吴河一直记着父亲的话,他也越来越喜欢自己的名字。 吴河原本并不住在齐城县,解放前的战争年代,他的母亲和父亲在贫寒交迫中相继死去。父母去世,吴河不得已离开家,历经千难万险,一路乞讨,来到了齐城县河城镇小黄庄亲戚家中,就此定居下来。此时,他才发现,他的命运似乎在父亲给他取名字时就已经注定了,他叫“河”,最终就来到了河城镇。而河城镇曾经有河,如今没有河,正好是无河。 那段沿路乞讨的经历,给了吴河无穷的想象力。后来他常常和别人说起那段往事,每说一次,都会增加新的内容,每说一次,都会比之前更加精彩,以至于后来连吴河自己也分不清他说的那些话哪些是真,哪些是他自己编出来的了。此后,吴河越来越能说,越来越想说。 小黄庄的亲戚是夫妻二人,吴河去时,两个人都已快五十岁,一辈子无儿无女。见到刚刚十五岁的吴河,他们都非常喜欢,觉得这是上天可怜他们,给他们送来了一个孩子。吴河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 两年后,新中国成立。吴河终于过上了父亲期盼的有粮吃的生活。 二十二岁时,吴河娶了杨家庄的杨秀秀,杨秀秀比吴河大三岁,正合了“女大三,抱金砖”之意。杨秀秀不像吴河那样能说,但是脾气不好,让吴河常常有话不敢说。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吴河家中两位老人相继去世。 吴河和杨秀秀结婚后,先是生了一个儿子,因为出生在一个大太阳天,吴河就为他取名吴阳。两年后,杨秀秀又生下了一个女儿,因为是在中秋节的晚上出生,明月当空,吴河就给她取名吴月。村里人都夸吴河给儿女取的名字好: “你们家的孩子,一个叫太阳,一个叫月亮,把白天和黑天都占全了,日后肯定兴旺。” 吴河原本就喜欢说,听了这样的话,内心无比受用,自此又多了一个爱给人取名字的毛病。不管村里哪家生了孩子,他都要跑过去“送名字”,只不过,他后来起的这些名字,没有一家觉得满意。 吴阳长大后,娶了李家庄的李梅,吴月又嫁到了杨秀秀的娘家杨家庄,丈夫名唤杨成志。 对李梅,吴河没什么不满意的。这个儿媳妇长得壮实,能吃苦,是干庄稼活的一把好手,在地里干活,一点不比男劳力差。李梅家务活虽说不是样样在行,但也都拿得出手。庄户人家就该找这样的媳妇。 吴河起初是看不上杨成志做自己的姑爷的的。杨成志在公社里经常游手好闲,文也不行,武也不行,每次干活,都被别人甩在后头。不仅如此,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干过投机倒把的事,被公社里抓了现行。虽然杨成志有这么多不好,但他有一个特点很对吴河的胃口,那就是能说。他和吴河碰到的时候,常常一说就是半天。别人都说杨成志是说话不着调的吹牛大王,吴河却觉得这个年轻人是有志气,还把他当成知己。杨成志见过吴阳之后,觉得不错,就自己上门提亲,噼里啪啦说了半天,描画了一个美好的蓝图。吴河和杨秀秀都被他说得不住点头,欣然同意了这门婚事。 改革开放春风吹到齐城县,杨成志很快就转行做起了贩卖水果、蔬菜的生意。一开始,吴家和杨家人还为他担心,怕他赔本,怕他再被当成投机倒把给抓起来。谁也没有想到,杨成志头脑灵活、会经营,很快就赚了钱,而且生意越做越大,成了周围几个村里第一批致富的人。到了九十年代,杨成志又放弃了做小买卖,开始当包工头,招揽了一批小工四处盖房子,钱也越赚越多。有了钱就想当官,后来他又当上了杨家庄的村主任。此时,吴河越发觉得自己找了一个好姑爷,在村里没少吹嘘。每次杨成志给他带来了好烟好酒,他都会拿着一盒烟到路上去抽,还会主动给别人递烟,一边拿烟,一边说: “这是我姑爷成志给的,他现在是包工头,还是村主任,手里有钱。” 别人听他这么说,八成都会说: “是啊,你找了一个好姑爷,我们家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这都是当初我慧眼识英雄,搁着别人啊,还看不上他呢。” “你这烟不错,是好烟。” “不光有好烟,他还拿好酒来了,有时间到家里喝几盅。” “有时间一定去。” 曾经游手好闲的杨成志财运、官运都很兴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一向老实本分、吃苦耐劳的吴阳和李梅却依然在土里刨食吃,天天过苦日子。眼看生活举步维艰,吴阳不得已就到了杨成志那里当小工挣钱。 杨成志和吴月结婚以后,吴月生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儿。杨成志非常想要儿子,就为女儿取名杨招娣,希望能招来一个弟弟。后来果然如愿,第二个孩子是儿子,他为其取名杨在行,希望他长大以后样样都在行。 吴阳和李梅只生了一个儿子,是在去医院的途中出生的,那时候齐城县语汇中是没有半路上、半途中这两个词语的,相应的也没有半路、路上、半途、途中四个词,取而代之的是半道上、半道、道上。吴河就为他取名吴道,一是因为他出生在道上,二也是希望他以后的人生道路能够越走越宽,能有大出息。 吴道的年龄比杨招娣和杨在行都要大。他一出生,就浓眉大眼,皮肤也很白。吴河看着他就喜欢得不得了,还对吴阳和李梅说: “这个孩子看着就不像个庄户人家的孩子,长大了肯定有出息,兴许能考上大学。” 吴家人谁也不曾想到,吴河说的话后来竟成了真。从小学开始,吴道就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每次学校开家长会,吴河都要主动去参加,听着老师说吴道又考了第一名,有几门课是满分,他都无比自豪。回来以后,他再和村里的人炫耀一番,说他的孙子如何如何了得,将来肯定是国家栋梁之材。 后来吴道考上了济州大学毛城分校,成了小黄庄第一个本科生。吴河拿着录取通知书,在村里展览了好几天,最后弄得周围好几个村人尽皆知。 济州大学虽然在国内并不是顶尖高校,但在省内却是独占鳌头。吴道上的学校是济州大学设在毛城的分校,实际上比济州大学要差很多,但小黄庄的人以及很多齐城人并不知道这两所学校有什么区别,再加上吴家人对别人说起吴道的时候,从来就不提毛城分校四个字,小黄庄人都以为吴道读的是济州大学。 吴道去上大学前,亲朋好友都请他去家里吃了饭,尤其是杨成志,他还在饭店里点了一大桌子菜。到了开学的那一天,吴河大张声势去欢送。吴阳和李梅终于在杨成志和吴月面前抬起头来了,他们自己虽然挣钱少,但培养了一个大学生出来,儿子好,才是真的好。 从小学到高中,吴道对自己的名字都是不满意的,因为吴和无同音,吴道就是无道,就是没有道路,无路可走,还容易让人联想到无道昏君四个字。 上了大学之后,吴道反而开始喜欢自己的名字了。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按照本来的意思理解,就是名无,字灰尘,号灰尘居士。王维未必不知道名字的本意,即使少时不知道,后来他博览群书,名满天下,必然是知道的,然而他并没有改名字,还能“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才是心无挂碍,才是真正的维摩诘。自己叫吴道,就是吴道好了,无道或许才会真的有道。 上部:聚散 第二章 毕业回家 上部:聚散 第三章 走上岗位,再成榜样 上部:聚散 第四章 打字员 上部:聚散 第五章 被狗咬伤 上部:聚散 第六章 赵氏孤儿和荆轲 听着于映的话,吴道觉得有些毛骨悚然。他打开电子邮箱,看到上面都是大学同学发来的信,多数是告诉他自己换了手机号码,其中有两条消息是赵武和荆立科发来的。赵武写道:“吴道兄,我已到浙江读研究生,导师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个学者。兄如今在什么单位工作?” 赵武比吴道和荆立科大一岁,但他写文字给他们的时候都会称呼“兄”。吴道起初不解其意,当他读鲁迅的文章,知道了鲁迅为什么会称呼许广平为“兄”时才明白了其中的深意。 荆立科说,他在北京遇到了一个书法家,书法家很欣赏他写的字,让他进了自己的工作室担任书法老师。两个人都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并问吴道有没有买手机。 看完赵武和荆立科发来的消息,又想到刚才副镇长于映说的话,吴道不禁问自己:“吴道,你真的要在这个镇政府里混日子,一辈子碌碌无为吗?你忘了当初的远大志向了吗?”他写了几句祝贺的话,又简短地写了自己到了一个镇政府工作,还没有买手机,就发给了赵武和荆立科。 赵武和荆立科是吴道大学时代最好的两个朋友和他一生的知己。 赵武是江西人,出身书香之家,父亲是大学老师,母亲在图书馆工作。大凡有文化的家庭在给后代取名时,都会取比较雅致的名字,赵家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给孩子取了一个“武”字。赵家藏书无数,母亲又在图书馆工作,赵武自幼便熟读古今名著,尤其喜欢鲁迅的文章,因名字与赵氏孤儿相同,长大后以赵氏孤儿自称,立誓要维护社会正义,推动国家进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知识分子。大学毕业后,赵武考取了浙江一所大学现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 荆立科是山西人,父母均为城市普通职工,他的爷爷酷爱书法,在当地颇有名气。荆立科幼时,他的爷爷就教他学习书法,并告诉他书法最重要的是要“养气”,要在胸中形成一股浩然之气。荆立科一直记得爷爷的教导,长大后书法日益精进,多次在全国性书法比赛获奖。大学毕业后,荆立科没有返回山西,而是决定去北京的文化界闯一闯,他还为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叫荆轲,以示自己要像刺客荆轲一样一往无前,绝不回头。 在济州大学毛城分校读书时,吴道与赵武、荆立科住同一个宿舍。一入学,赵武、荆立科就为对方的才学所吸引,很快成为莫逆之交。吴道自幼家贫,读书非常少,入学后,在宿舍里听着赵武侃侃而谈,他觉得后者简直如神人一般,自己与他相比太孤陋寡闻了。每当赵武谈论古今文学,吴道就默默地听着,只有赵武问他的时候,他才会回答。 他们的宿舍是四人间,最后一个舍友是一个电子游戏迷,沉迷于网络游戏,晚上常常在网吧里通宵打游戏,白天就在宿舍里睡觉。吴道、赵武、荆立科三人常常忽略他的存在。到了临近考试的时候,他才会紧张起来,抓紧时间复习。虽然很少去上课,但他的记忆力非常好,因而从来没有挂过科。赵武时常调侃他浪费大好青春,吴道、荆立科也不赞同他的生活状态,但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坦然和从容。 赵武交友非常严格,并常学阮籍的“青白眼”,对庸俗之人白眼相加,不予理睬,对脱俗之人黑眼相视,礼遇有加。见到吴道与庸俗之人说话,赵武还会说:“这种人,只知道钻营,一肚子功名利禄,你搭理他们做什么?”荆立科读书不及赵武,平时说话不多,但他精通书法,对“养气”之说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与赵武不谋而合。吴道对书法一窍不通,事实上,他写的字非常差。吴道小时候家里太穷,从来没有练过字,因为买不起作业本,在写字时只能把字写得很小,到后来字越写越差。赵武原本就喜欢济贫扶弱,进入大学后,见吴道非常贫穷,每次吃饭都是买最便宜的饭菜,身体非常瘦弱,就有意叫吴道和自己以及荆立科一起吃饭,来帮助他改善伙食。三个人逐渐成了最好的朋友。吴道在图书馆里当了一年多的“书虫”后,才逐渐加入了赵武的谈话。荆立科也常教吴道和赵武书法,三人的关系更加紧密。 赵武虽常常点评文学、指点江山,却极少动笔写作。荆立科一心钻研书法,对创作也缺乏热情。三人之中,吴道是创作最多的,大二下学期,他开始写小说,用一年半的时间创作了长篇小说《书途》,写的就是自己的大学生活。在考虑笔名的时候,他一开始想用“悟道”二字,但又想到这两个字太过普通,而且道并非只有一种,要经过不断的选择才会明白哪一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真正的道与其说是悟出来的,不如说是选择出来的,于是他为自己取了“择道”这个笔名。赵武和荆立科都觉得这个笔名再好不过。小说完成之后,吴道亲自把手稿送到了毛城的一家文学杂志社,但未被采用,后来他又去拿了回来。这部小说最终还是没有发表,真正的读者只有赵武和荆立科两个人。两个朋友对其赞誉有加,也鼓励他继续创作。后来吴道又写了几篇短篇小说,也都没有发表。吴道深知自己的才华远不及赵武和荆立科,他的小说发表不了是因为水平不够,两个朋友之所以称赞他,不过是对他有所偏爱罢了。 大学时代,三人常常一起坐而论道。因不满济州大学毛城分校的沉沉暮气,他们就把济和毛连起来,把学校叫“鸡毛大学”。他们还立下誓言,要像盘古一样开天辟地,用文化的力量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不辜负平生所学。大学毕业的时候,赵武手抄了一本诗选送给吴道,荆立科写了一幅字给他,内容是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吴道不知道该送什么给两位好友,便写了一篇回忆三人校园生活的文章送给他们。 《红楼梦》中写道:“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吴道为自己能有赵武和荆立科两个知己感到万分荣幸。 上部:聚散 第七章 快还是慢 上部:聚散 第八章 枪手 上部:聚散 第九章 灾还是喜 上部:聚散 第十章 苦还是乐 上部:聚散 第十一章 方州笔试 上部:聚散 第十二章 变味的春节 上部:聚散 第十三章 植树事件 上部:聚散 第十四章 面试过关 上部:聚散 第十五章 初见何花 上部:聚散 第十六章 不一样的秘书 上部:聚散 第十七章 你是喜欢我吗 上部:聚散 第十八章 天女散花 上部:聚散 第十九章 一段插曲 上部:聚散 第二十章 采蘑菇的姑娘 上部:聚散 第二十一章 鱼的快乐 上部:聚散 第二十二章 镜花水月 上部:聚散 第二十三章 大人国和小人国 上部:聚散 第二十四章 开学遇难题 上部:聚散 第二十五章 师生相见 田莫问约吴道晚上七点在学校附近的一家自助餐店见面,吴道提前十分钟就到了那里,站在店门口的一侧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七点过五分,一个上身穿肥大的唐装、下身穿运动裤、脚穿布鞋、身材矮胖、头发凌乱的中年男人走进了他的视野,他随即想到,来人定是田莫问无疑,就走过去问: “您是田莫问田老师吗?” “我是姓田,你是小吴同学吗?”田莫问说。 “是我,我叫吴道,上午给您打过电话。” “吴道,这个名字好啊,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无道才是真的有道。你叫吴道,我叫莫问,看来这也是命里注定的师生缘分。好了,咱们别在外面站着了,到里面边吃边聊吧。你这么瘦,该多吃点饭。这个自助餐饭菜做得不错,我经常来吃。自助餐嘛,吃多吃少都是一样的钱,想吃什么你尽管拿就是了。” 田莫问和吴道走进店内,选好了一个位置,之后两个人各拿餐盘去盛饭菜。饭菜的种类很多,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在河城镇政府工作时,吴道对各种酒宴唯恐避之而不及,离开那里之后,他在家里待了一个月,突然又觉得有些想念那些丰盛的宴席了。看到餐厅里如此多样的饭菜,吴道有心要多盛一些,又担心第一次与导师见面就吃那么多东西,会给导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让导师以为他是一个饭桶,所以就按照自己的饭量盛了一盘。他没想到的是,田莫问竟然盛了两大盘。田莫问看吴道盛的饭菜很少,就说: “你只吃这么少的吗?年轻人应该多吃一点。” “我这些就够了。”吴道说。 “难怪你如此瘦。要不要来点酒?” “不喝了吧。” “在我这里,不要扭扭捏捏,有什么话就直说。你会喝酒吗?” “会。” “那就行了,一人先来两瓶啤酒。”说着,田莫问就叫服务员拿来了四瓶啤酒。 两个人一边吃饭、喝酒,一边聊天。田莫问说: “小吴,你今年多大了,是哪里人啊?” “我二十四岁了,是齐城县人。” “齐城也是省内的,不算远。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 “是济州大学毛城分校毕业的。” “是那里啊,那个学校我去过几次,环境比这里好多了。济州大学别的不多,就是校区多,原来是在省城里走着走着就能看到济州大学,现在是在省里不同的城市走着走着都能看见济州大学。这哪里是建大学,分明是开连锁超市。你是应届毕业生吗?” “不是,我是去年毕业的。” “那你之前一年在干什么?” “在一个乡镇政府当宣传干事,兼职镇长秘书。” “你可是不一般啊,是从衙门里过来的人。” “老师就别取笑我了,一个镇政府算得上什么衙门?县长才是个芝麻官,乡镇政府根本就不入流。” “你可别小看县长,他们的能量大着呢!乡镇政府再不入流,也是一级政府,乡长、镇长还是有很大的权力,还是有数不尽的人想当,却一辈子都当不上。你从政府里出来的,这些你应该都清楚的吧?” “很清楚。” “你为什么离开镇政府来读研究生,是嫌衙门太小、升不了官吗?” “不是,是我觉得我的性格不适合在政府里上班。这一年在镇政府里,常常是一整天都无事可做,每天都在虚耗光阴。忙的时候也是真的很忙,但一多半是编造材料,应付上面的各种检查。政府官员自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逻辑,我实在是理解不了。公路上发生了车祸,对于当事人而言是灾难,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却是一项工作成绩。一个贫困的地方需要别人的捐款来改善办公环境,却可以用数万元来搞接待。我想的是做实事,他们想的是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上级来检查,是大摆筵宴,外出考察,还是酒池肉林,有一个人还在酒后从楼上掉下来摔死了。这种生活,我当真难以承受。” “你说的事情,我都见怪不怪了。你说吃肉喝酒,我们现在不也是在吃肉喝酒吗?” “那不一样,政府里花的是公款,说到底是纳税人的钱,我们花的是自己的钱。如果政府酒桌上说的是国计民生、天下大事倒也罢了,他们每天说的都是升职啊、工资啊之类,再就是前些年一起喝酒时谁谁谁出了丑等等,这些我压根就不感兴趣。” “没想到你还是个小愤青啊,不过,我喜欢。如此说来,你离开机关,来读研究生,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田老师,我听人说,你前些年竞选过区长,你为什么要参加竞选呢?” “你知道的还挺多。” “是听同一个宿舍的同学说的。” “那都是年轻时候的事,那时候有理想,也觉得理想一定要付诸行动。我的理想是什么呢,说出来很多人不相信,甚至会笑。中国古代文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法国文人强调介入,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政治,马尔罗就曾担任过法国的文化部长。这方面两个国家的文人其实是相通的。我参加竞选就是为了兼济天下,就是为了介入。结果我一开始其实就已经想到了,但还是想要努力去做一次。不说我了,你为什么从中国现当代文学转到外国文学来了,还选了法国文学方向?你不知道外国文学是中文系最弱、就业前景最不好的学科吗?” “我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很清楚,转完专业之后听同学说了。” “你要是现在后悔,再转回去还来得及。” “不瞒您说,我转专业是有原因的。入学之前,我想好了一个导师。但是入学之后选导师的时候,那个导师已经招满了。我想研究的是现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有五个导师,其他三个现代文学的导师也招满了,我只能选当代文学。我不想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禁忌太多了,所以就换了专业。一开始,我不确定转专业是对是错,现在我确定了这个选择非常正确。” “为什么?” “因为您的经历。” “你是因为听说了我的经历才选择了我当导师?” “不是,我是转完专业之后才从同学那里听说了您的经历。那时候我就觉得,我选择您当导师是非常正确的。刚刚又听了您说的话,我就更加确信了这一点。” “我还真是头一次遇到你这样的学生。” “我也是第一次见到了像您这么有个性的导师。” 两个人相视而笑,田莫问又说: “你具体想研究什么,为什么选了法国文学呢?” “我想研究文学家知识分子,外国文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法国文学,更重要的是,法国文学家知识分子是全世界最典型的,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 “这一点你说的不错,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却主动放弃,这种事只有法国作家做得出来。你为什么想研究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应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但现在我国的知识分子做的远远不够,所以我想做这方面的研究。” “你想做这方面的研究,这很好,法国文学也是最好的选择,萨特、加缪、波伏娃、马尔罗,还有鼎鼎大名的福柯,都是非常典型的知识分子。不过我要给你泼点冷水,外国文学研究虽然很开放,但也不是一点限制都没有,搞研究,不管是什么研究,都要关照现实,这里的现实既包括外国也包括国内。这个,你明白吧?” “明白,研究都要有现实意义。” “这个现实意义或者说当代价值要自己把握好度。还有一点,既然研究的是外国文学,就必须要用到外语,这里的外语不只是英语,你要研究哪个国家的文学就要会用哪国语言,否则是做不好研究的。研究英国文学,会英语就行了,研究法国文学,就必须会用法语,研究德国文学就要会用德语,以此类推。你学过法语吗?” “读本科时,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学好法语,把萨特的作品全部翻译成中文,自学过一段时间法语,但发现太难了,就没有坚持下来。” “想翻译萨特的作品,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般的作品还好一些,像萨特、福柯那种哲学家写的著作,翻译起来非常困难。你现在就重新开始自学法语,学校里有公共法语课,但是教的都是些基础性的东西,做研究远远不够,最好是去法语联盟报个班。学好了法语,将来如果有机会,还可以去法国交流学习。” 聊着聊着,四瓶啤酒在不知不觉间就喝完了。田莫问笑着说: “没想到你酒量还挺大,喝了两瓶啤酒,脸上一点都看不出来。看来,你在机关里待了一年还是有好处的,至少把酒量练出来了。要不要再来一瓶啤酒?” “不要了吧。我也没想到我的酒量已经变这么大,在机关上班的时候,我其实非常厌恶喝酒,一是用公款大吃大喝,我觉得很不好,二是和一桌子小官僚在一起,觉得无话可说。” “和官僚在一起喝酒,是很无趣。” 两个人在一起聊了将近两个小时,分别之时,田莫问给了吴道一张书单,上面罗列了几十本书的名字,让他逐一阅读。走出自助餐厅,吴道不禁感慨,阴差阳错之下,自己竟然选了最正确的导师,这的确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回到宿舍,吴道打开电脑,看到赵武和荆立科都在QQ上给他留了言,询问他入学的情况。他把自己换专业选导师的过程简短述说了一遍。第二天,赵武回复说: “这是我的错误。我应该早点告诉你,入学之前就要和导师取得联系,开学之后才联系导师,在时间上就落后了。这位田莫问老师,我虽然没见过,但看你的描述,倒也称得上是一个奇人,与兄想必是合得来的,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结果。” 荆立科回复说: “很多事情是没有对错之分的,遵循自己的本心去做就是最好的选择。我支持你的决定。” 选择导师的事情终于有了结果,吴道去营业厅办了新的电话卡,把新号码告诉了自己的家人、田莫问、赵武、荆立科还有何花。 上部:聚散 第二十六章 研究生生活 上部:聚散 第二十七章 百花仙子 上部:聚散 第二十八章 亲密无间 上部:聚散 第二十九章 难眠之夜 上部:聚散 第三十章 单玉镯 上部:聚散 第三十一章 济州再会 上部:聚散 第三十二章 枉凝眉 上部:聚散 第三十三章 名落孙山 上部:聚散 第三十四章 好友重逢 上部:聚散 第三十五章 燕园奇遇 上部:聚散 第三十六章 我们是一样的人 上部:聚散 第三十七章 我看错你了 上部:聚散 第三十八章 最后的短信 上部:聚散 第三十九章 四十岁之约 上部:聚散 第四十章 代课老师 上部:聚散 第四十一章 来自电台的声音 上部:聚散 第四十二章 十字路口 上部:聚散 第四十三章 铩羽而归 上部:聚散 第四十四章 工作!工作! 上部:聚散 第四十五章 第一次见面 上部:聚散 第四十六章 分别之时 上部:聚散 第四十七章 遇到故人 上部:聚散 第四十八章 不该收的礼物 上部:聚散 第四十九章 启程去方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