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顶点小说网 > 中餐厅之鲜辣厨娘 > 第一章:粗茶淡饭

第一章:粗茶淡饭

作者:唐苹果 返回目录
        

早上的老五茶馆里,很热闹。


        

一排鸟笼,挂在老式的屋檐下,笼子里的鸟儿,对着那些已经退了色的雕刻着动物图案的屋檐,唧唧咋咋的叫个不停。


        

阳光透过花架照下来,那只叫桂圆的老花猫,缩在地上懒洋洋的晒了很久的太阳。


        

老板冯老五也就着这不错的阳光,打了个盹儿。


        

他醒来之后,院子里喝茶的老人已经都散了。


        

看了看表,现在是中午时间,院子里喝茶的老人都散去了。


        

冯老五挨个过去收水瓶,顺便把客人放在桌子上的茶水钱收了。


        

茶位费每人一元钱,冯老五提供免费的香酥小黄豆,以及自己炒的生脆葵瓜子儿。


        

早上,老伴儿杨慧穿了一条绿色的新裙子。


        

冯老五说那是咸菜绿,杨慧说是秋香绿。


        

这个价位,冯老五坚持了二十几年不变。


        

来到厨房,揭开锅盖,他看见里面果然空空如也。


        

杨慧怒火中烧。


        

她威胁说中午不回来给冯老五做饭。


        

两人吵了起来。


        

为那条裙子到底是咸菜绿还是秋香绿,他们争论了大半个钟头。


        

悠闲地走在桂花老街,冯老五跟路过的街坊们一个个打着招呼。


        

这条百年老街地上的每一块青砖,老街那些房梁上的每一片瓦,冯老五都了如指掌。


        

冯老五点点头,毫不示弱:“你不回来拉倒,我正好吃馆子喝酒!”


        

此刻,看着厨房里的冷锅冷灶,冯老五鼻子哼了哼,拉上了茶馆的门就出去了。


        

只有在洛川这样的十八线小城市里,像桂花街这样地处市中心的老建筑群,才能被完好的保留下来。


        

炸油条的老李已经收摊了,他正抱着孙儿坐在自家的屋檐下,逗着一只养了五六年的京巴狗。


        

冯老五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他的桂花街也是幸运的。


        

油条配豆浆,永不过时的国民早餐。


        

跟老李打了个招呼,冯老五再往前走几步,二姐麻辣烫刚开了门。


        

老李炸的油条特别酥脆。


        

一碗香浓的豆浆上桌后,将刚刚炸好的油条撕成段泡进豆浆里,油条吸满了豆浆的汤汁,一口咬下去,有爆浆的口感。


        

顿时,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料味立刻散发了出来。


        

炉子里小火慢炖着,钟伟轻轻用勺子在大锅中翻了翻,一锅麻辣翻滚鲜红透亮的汤底就熬制成功了。


        

年轻的老板钟伟正在熬制今天要用到的底料。


        

只见他将用猪的大骨头熬制了十几个钟头的浓郁汤底中,加入炒好的麻辣烫自家独酱料。


        

那个坐在老店青石板街沿上的五十来岁的阿姨,是钟伟的母亲曾二姐。


        

也是这麻辣烫店的原主人。


        

这一锅好料,是二姐麻辣烫的灵魂。


        

汤汁翻滚起来,香透了半条桂花街。


        

一手持着一大把竹签,另一只手正把那些码好料的牛肉片,麻利地往竹签上串着。


        

再翻卷牛肉的同时,再裹上一个野山椒,然后再轻轻一卷,一串品相看起来非常不错的山椒牛肉就成型了。


        

麻辣烫的手艺,来自她的传承。


        

此刻,她坐在一个装满牛肉的大盆子前。


        

二姐麻辣烫店,最有特色的,就要数各种秘制牛肉了。


        

那些,都是镇店之宝。


        

曾二姐的整个动作,可谓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在她脚边的簸箕里,放上了各种穿好的牛肉。


        

冯老五从麻辣烫店路过的时候,深吸了一口气。


        

闻着这味道,他开始饿了。


        

牛肉光是品种,就有十几个类型,包括山椒牛肉、香菜牛肉、折耳根牛肉、番茄牛肉、菠萝牛肉、芹菜牛肉……


        

只有客人想不到的,没有二姐麻辣烫做不到的。


        

有人说这就是饥饿营销,但是没办法,老板就是这么的傲娇。


        

吃不了麻辣烫,冯老五并不遗憾。


        

二姐麻辣烫店,营业时间很短,从下午四点开始,一般到晚上八点钟,菜品就卖光了。


        

不够吃,老板也不愿意加量。


        

一年前,她从父母的手里接管了这家中餐馆。


        

餐厅脱手的第二天,父母留留下一封信就走了。


        

他知道,再往前走几步,在这桂花老街上,另一个年轻的老板——殷小月,她开的那家叫“粗茶淡饭”中餐馆正在营业中。


        

殷小月是个九零后。


        

这一出去,就是一年多。


        

他们从来不打电话回来,偶尔在微信上传几张照片,也不说话。


        

信的内容说,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诗和远方才是他们新的追求。


        

“苟且”就留给殷小月吧。


        

父亲殷为民在年轻的时候,在国营食堂工作。


        

在大师傅身边呆了三年后,终于轮到他掌勺,结果单位改制,他下岗了。


        

好在殷小月从小就在这店里进进出出的,对整个经营流程那是一清二楚。


        

因此她经营起来,也算是熟门熟路。


        

“粗茶淡饭”是殷小月的父母,在二十年前,盘下来的。


        

原店主是一个叫周于斯的男人,当时他好像是欠了一堆各种的债,迫于无奈,只得把自己位于桂花老街的这座老宅子连同自己家小饭馆一起卖给了殷小月父母。


        

下岗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殷为民在一家中式快餐店里当厨子。结婚后,就跟妻子李爱珍,在农贸市场里开了一家卤味凉菜摊子。


        

这摊子生意挺好,夫妻二人后来就打算寻个铺子好好开个中餐馆。


        

所以,食客一直不多。


        

在他经营的时候,好像还出过一次食品安全事故,因此口碑也不算好。


        

之后,他人就不见了。


        

周于斯的餐馆味道很一般,价格也偏贵。


        

干了那么多年的餐饮,殷为民有不少拿手菜,其中最著名得,是那道水煮牛肉。


        

煮制成深红色的牛肉片,连汤水浇在打底在芹菜和豆芽上。


        

初接手时,殷为民夫妻觉得“粗茶淡饭”这名字起得挺好,于是也没做变动,只是重新弄了个招牌,就一直沿用至今。


        

殷为民接手后,店里生意开始好转。


        

只听“嗞啦”一声,在嗅觉和视觉得到强烈满足感的同时,这道菜也在听觉上,给食客以无限的遐想。


        

上桌之前,再点缀上葱花和香菜。


        

再点缀上切得粗细一致的蒜粒,撒上辣椒面和花椒面。


        

之后,一勺滚油下去。


        

在重油重辣见长的菜肴中,既能创造出丰厚的味觉层次,保留住食材的原味,这一点是非常难得。


        

只要吃上一口,就让人终生难忘了。


        

这道菜,光是看上一眼,就足以征服所有食客了。


        

用筷子轻轻夹上一片,牛肉裹着红油汁,色泽丰富。轻轻裹着米饭吃上一口,在麻辣鲜香,各种味道冲击的同时,还能保留住牛肉最原始的香味。


        

这也就牢牢地固定住了一批桂花街上的“老粉丝”。因此,二十多年过去了,这家中餐馆,成了桂花街上的招牌老店。


        

这么多年,中餐馆菜肴和风格一直发挥非常稳定,就算掌勺的变成了殷为民的女儿殷小月,那些一贯的传承,也始终没有变。


        

吸引住食客的,不但是殷为民做菜手艺超群,在价格上,他也坚持薄利。


        

凡是到餐馆就餐,人均价格不会超过二十块。


        

冯老五就这么悠哉悠哉地进入了“粗茶淡饭”。


        

这个点,店里已经有了两三桌客人,一些也是这街坊邻居,冯老五冲他们随意地打了个招呼,就找了个角落里的桌子坐了下来。


        

老婆杨慧虽然撂挑子了,冯老五丝毫不在意。


        

去殷小月那儿,吃吃喝喝来上一顿,不是美滋滋的?


        

这是老鹰茶,清热解暑,泡米饭吃,再来上一个爽脆酸香的泡菜,加一勺炼得红亮的油辣子拌起来吃,那是相当的顺口。


        

小时候家里穷,冯老五经常这么吃。


        

拿起放在桌子上的茶壶,他给自己倒了一杯茶水。


        

水温不凉不热,刚刚好。


        

现在的日子虽然过好了,可冯老五有时候觉得,大油大荤什么的,吃腻了,偶尔换换口味,吃吃这老鹰茶泡饭什么的,还别具一番风味。


        

要说味道,还得是以前的。


        

记忆中的滋味儿,最好。


        

坐下来冯老五,并没有拿起桌上菜单看。


        

而是直接对着厨房叫了一声:“老板呢,人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