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顶点小说网 > 大明寿宁侯 > 第165章 殿试

第165章 殿试

作者:南山有龙 返回目录
        

一秒记住!!!【狂沙文学网】手机用户输入:


        

张鹤龄不懂如何作八股文,但是实践证明,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刷题总是没错的,贺东来和杨怀瑾就是很好的例子,本来资质平庸,乡试都很难出线的人,现在竟然会在会试中名列前茅。


        

接下来便是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这一次不再是繁琐的八股文,而是策问。


        

这就是科举制的高明之处,先是通过严格的八股作文将人才选拔出来,为了防止有人死读书,只会考试,所以,最后一关突然转变成开放的题目,是真材实料还是书呆子,一考便知。


        

张鹤龄对三名弟子问道:“试准备的怎么样了?”


        

毛宪清说道:“历年试的题目大多与时政相关,学生以为,今年的题目可能有三。”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再刷题已经不好使了。


        

但是策问是可以押题的,因为策问的内容以经义、政事为主,跟我们现在的论文答辩略有类似之处,每次出题,一般都是皇帝最关心的时政难题。如果能摸清楚皇帝的心思,是可以成功押题的。


        

看到张鹤龄没反应,毛宪清继续说道:“其二,鞑靼诸部近年来蠢蠢动,有南下之意,可以平虏为题。”


        

“其三,便是最近议论的大事,开海!”


        

“说说看。”


        

“其一,大同府连续遭受旱灾和雪灾,可以赈灾或安民为题。”


        

毛宪清摇了摇头,说道:“学生不知,但是私以为,陛下体恤百姓,可能会倾向于第一个。”


        

贺东来和杨怀瑾也表示赞同。


        

毛宪清说了三个题目,一个是民计民生,一个是军事,一个是国策。


        

张鹤龄听完,点头说道:“有道理,那你觉得哪个题目最有可能?”


        

若是你回答同意开海,朝廷里那些元老岂会容你?


        

若是你回答不同意开海,皇帝又不愿意听,所以,这个题目是个送命题。


        

张鹤龄笑笑,说道:“若是为师没猜错的话,今年的题目是开海。”


        

毛宪清皱了皱眉,说道:“这个题目不好答,会得罪很多人的。”


        

“这么想你就错了,所谓帝心不可测,”张鹤龄哈哈一笑,说道,“更何况,为师我什么时候怕得罪人了?”


        

毛宪清三人对视一眼,然后说道:“多谢恩师指点。”


        

弘治皇帝一向至仁至孝,按理说不会在试这个环节上为难众学子。


        

毕竟只是一场考试而已,这些人以后都是大明的栋梁,上来就被打成两派,以后还怎么团结。


        

弘治皇帝已是高坐于此,除此之外,由内阁首辅徐溥为首的十三名大臣为试读卷官,各自站到了两侧,他们看着鱼贯而入的晚生后进们,大抵又想起了想当年自己入策问时的荣光,不免感慨唏嘘。


        

弘治皇帝没有吭声,依照礼法,他现在应该是缄默不言的。


        

弘治六年三月庚辰,试。


        

三百名学子穿过了午门的门洞,在宦官的带领之下,抵达奉天。


        

大礼之后,弘治皇帝凝视着中的考生,微微一笑:“都平吧。”


        

众人才呼啦啦的起来,许多人纷纷垂头,脸色发青。


        

紧接着,便有宦官站出来,对考生们进行点名,接着,考生们进行了赞拜和行礼。


        

有一些紧张的贡生,来到了奉天,已开始子瑟瑟发抖了,低垂着头,连行大礼时,都是脑子一片空白。


        

心中一块石头这才落了地,果然是开海!


        

事实再一次证明,张鹤龄是正确的,弘治皇帝已经不再是那个崇尚清流、固守旧封的皇帝了,他现在眼界已经逐渐开阔,对待问题也更加激进。


        

紧接着,一声令下,早在外的宦官鱼贯而入,手中各托着卷子,分置内三百多张案牍上。


        

毛宪清打开考卷:朕惟三代而下论,守成之君必以汉文帝为首,史称其时海内殷富,兴于礼义……之太严,民势穷,必至为盗……天津府设海关……今之急务,悉心以陈,朕将亲览焉。


        

贺东来和杨怀瑾也是一样,这段时间,三人一直在研究各类古籍和经典,如何将开海说成有理有据,其中的关键,就是出自《易经》的益卦: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与时俱进。


        

大明朝,是该向前迈一步了。


        

毛宪清重新理了理早已整理多次的思绪,奋笔疾书,不多时,一片洋洋洒洒的策论文陈于纸上。


        

太子少保兵部尚书马文升、太子少保工部尚书贾俊、吏部左侍郎张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翟瑄等一再坚持海,并认为江西才子汪俊应为状元。


        

因为汪俊的答卷,是支持海。


        

接下来,众学子退下,由试读卷官开始阅卷。


        

开海海之争,本来就没有平息,现在弘治皇帝以此为题,这些大臣再次争论起来。


        

而此时,一匹卷着风尘而来的快马,马蹄哒哒哒的敲打在皇宫外的青砖上!


        

“天津府急奏!”


        

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丘濬、太常寺卿兼侍讲学士程敏政等人则主张开海,并坚持南直隶才子毛澄应为状元。


        

内阁首辅徐溥等人暂时保持中立,作壁上观。


        

“老祖宗,来人说是急奏。”


        

萧敬脸色有些难看,说道:“不知道今是试吗,再大的事,也要等明再说。”


        

值守的校尉不敢怠慢,将奏报接过,一路送到司礼监。


        

今是三年一次的大考,萧敬难得清闲一,看到奏报,随口说道:“放下吧,等明咱家转呈陛下。”


        

待人走后,萧敬喝了口茶,不耐烦地说道:“什么事啊,这么急。”


        

他在司礼监三十年,什么样的大风大浪不曾见过?


        

“这……”


        

“下去吧!”


        

马上有小太监回道:“回老祖宗的话,大上都快打起来了,又是开海。”


        

带着好奇心,打开奏报看了一眼,突然,躯一震,满眼的惊讶,问道:“今的试题目是什么?”


        

唉,现在的年轻人啊,真是沉不住气。


        

萧敬迅速思索一番,拿起奏报,急匆匆向奉天走去。


        

“老祖宗,鞋掉了,鞋!”


        

支持把本站分享那些需要的小伙伴!找不到书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