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疫》前言 第一章 腊八 第二章 白天鹅 第三章 生命之托 第四章 紫色梦 第五章 铁面 第六章 我们是一家人 第七章 要过年了 第八章 病床之痛 第九章 底线 第十章 玉生烟 第十一章 早春来临 第十二章 忙乎 第十三章 杨柳风 第十四章 心事如云 第十五章 患难情 第十六章 生死抉择 第十七章 呼吁 第十八章 风乍起 第十九章 时艰 第二十章 初心 第二十一章 特殊团年饭 第二十二章 心啊心 第二十三章 逆行者 第二十四章 大爱无疆 第二十五章 义举 第二十六章 义举 第二十七章 石头村 第二十八章 冰火 第二十九章 心碑 第二十九章 心碑 题记: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张大为、蒋华新、刘兴发的新冈市之行,不仅在当地掀起了巨大波澜,引起了震动,而且经过网络飞速传播,全国亿万人民都知道了新冈市的抗疫斗争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网民们对新冈市那个一问三不知的卫健委主任也更为不满,尤其是新冈市本地网民们大声呼吁:丢了我们新冈市的脸!当然还有更难听的指责和嘲笑。 新冈市连夜召开会议,迅速做出反应,免去梅芬的新冈市卫健委主任职务,由市长兼任。此外,新冈市还公布了两百多名受处分的干部名单,引起极大的震动。 寒风呼啸,雪花飘舞,山野落下一层白白的积雪。 张大为一行深夜返回省城,小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雪里夹着雨水,借助风势,抽打着车身,发出噼啪的声响。车灯划破眼前的雪夜,如两道明亮的利剑。雪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狂,寒潮及恶劣的天气,正在席卷楚天大地。 张大为的心情沉重,他问刘兴发:“刘处长,火神山、雷神山工地现在情况怎么样?” 刘兴发打开了微信,递给张大为。手机屏上显示火神山、雷神山在雪夜不停的建设场面。 刘兴发说:“有几亿人在看现场建设的手机直播,大家都十分关心火神山、雷神山的进展。” 张大为看着手机画面。工地上人山人海,灯火通明,全国各地的物资,运往工地,大卡车排了十多公里。寒风、冰雪、疫情、危险并没有阻止建设者们的步伐。数百辆大型机械,像匆忙的蚂蚁一样,集中在几万平方米的工地上。风声,雨声,机械轰鸣声,冰雹雪花的抽打声,人们的呼喊声,汇集成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壮烈气势。 工地的建设者们,大多是普通人,有个体户,有千里奔向工地的志愿者,有两万多农民工。他们推、拉、扛、搬。他们投身火神山、雷神山建设战场,为了谁?为了什么?张大为想,我们的人民太可爱了!我们的人民太伟大了!我们对他们有愧!我们要善待他们。 这时,车灯的光柱中,出现了一个人。这个人在风雪中吃力地蹬着自行车,雪花落满了一身。轿车近了,张大为对司机说:“停车!” 车灯未关,打着双闪。张大为跳下车,蒋华新、刘兴发紧跟在后,一阵寒风袭来,差点把他们吹倒。 张大为站在车边,等待那个风雪中的骑车人。 骑车人慢慢停下车,茫然地看着眼前三个人。 张大为发现是个女青年,十分惊讶,问:“你深夜一个人骑车,又下这大的雪,十分寒冷,去什么地方?” 骑车的女青年是抚民医院的小芳。在春节前两天,她因自我隔离,经检测恢复健康,回老家休整。但是,她人在老家,心在医院,心在一线。当她得知医院的医务人员严重不足、物资匮乏、前线急需支援时,她给祝义电话要求重返一线,参与抗疫战斗。 祝义考虑到她感染新冠肺炎自我隔离治疗后,处于恢复时期,不同意她返岗。 然而,她再三要求返岗,她说:“我感染新冠后是同事们轮流给我送生活用品,是同事们给我治疗,关怀体贴,无微不至,我的命是抚民医院同事们给的!我坚决要求返岗,在第一线发挥一点作用。” 她写了请战书,按下了红手印,发给祝义。 祝义仍然没有同意,让她再休息七天。 但是她毅然离开家门,踏上了奔赴一线的漫漫长路。到处封路,没有公共交通,父亲把她送到镇里。她在镇里找到了一辆摩的,到了县城。县城公共交通全面停止,她在县城住了一晚,仍然没有找到车,她向同学借了一辆自行车,决定骑车返回省城!这个决定大胆但充满了艰辛和危险。县城离省城三百多公里,而且天气十分恶劣,她犹豫再三,想:退,只有回家,呆在老家也许安全,舒适,但是我不能当逃兵,即使这样我躲过了劫难,那又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进,雨雪交加,路途遥远,就是不停地骑行,恐怕也得要一天一夜,安全吗?体力能支撑吗? 她的眼前出现了祝义、孙爱兵、甘子同、吴爱春、刘欣欣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奋战在一线的身影。她咬紧牙,对自己说:小芳,你就是死在了路上又有何憾?除了生死一切都是小事!她决定前行,从凌晨五点到深夜,已经在这条高速公路上,骑行了快四十八小时。饿了,啃几块饼干;渴了,喝几口矿泉水。她只有一个心愿:尽快到达抚民医院,尽快投入到抗疫一线战斗中去。 张大为知道小芳此行的情况后,心猛然一惊,仿佛被人撕着似的。眼前这个身材瘦小的姑娘,才二十四岁,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个孩子,比自己的女儿张倩还小,然而若不是在此时此地偶遇她,又有谁相信一个女孩子有如此的勇敢和胸怀! 张大为情不自禁,涌出两行热泪,上前拥抱着小芳,说:“姑娘,我的好女儿!” 离省城还有几十公里,张大为带上小芳,把她的自行车放在后备箱,向省城进发。 深夜,他们来到了抚民医院。当张大为带着小芳出现在祝义面前时,祝义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十分惊讶。 刘欣欣跑上前来,抱住小芳,说:“小芳,没想到你这么勇敢,然而你又这么傻!” 祝义用赞许的目光看着小芳,说:“安全就好,以后再不准这样盲目,万一你有个三长两短,我们怎么向你父母交待啊!” 张大为问祝义:“现在医院抗疫情况怎么样?” 祝义说:“不瞒你说,我们医务人员已经支撑到了极限,急需休息,又有好几名医务人员感染了,处于十分危险状态,医疗物资紧缺,尤其是防护服,隔离服,医用N95口罩等,至于医疗设施那就更紧张,我们的现状是等待救援,急切的及时的救援!” 张大为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现在全国几十支医疗救援队,数万名白衣战士正在奔赴湖北一线。中央领导也亲临一线指导。这都说明,我们不是在孤岛,我们也不是孤军作战。” 这时,刘欣欣急忙跑过来,对祝义说:“祝主任,甘子同病情突然恶化,十分危急。” 祝义立即走向隔离区,穿好防护服,转身进了ICU重症病房,着**救甘子同。 张大为望着穿着厚重的隔离防护服上写着名字的祝义的身影,心情复杂而沉重。作为领导,他敬佩祝义及其同事们在抗疫一线的义勇精神与救死扶伤的杏林仁德,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社会、国家和人民在危难时,就没有人去冲锋,去担当,去战斗;作为姐夫,他很心疼祝义,祈祷他平安吉祥,在与死神抢人时,又要自己做好防护。现在已经有多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并殉职,在这个谁也难以预测的劫难面前,难以预测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幸运与灾祸我们任何人无法选择。 抚民医院ICU重症室,祝义、孙爱兵、吴爱春、刘欣欣、吕姐等,在全力抢救甘子同.这已是第五次全力抢救,把甘子同从死神手里夺回来这样的拉锯战,一个周内进行了多次!所有的办法都想到了,所有的救治手段都用上了,尽管如此,祝义决定还是继续利用ECMO抢救,静脉插管,抽血氧合。 刘欣欣拿来笔和记事本。 甘子同在上面写道:不用上ECMO,把设备用于更需要的人吧。他开始反抗拒绝抢救。他断断续续地说:“我想跟妻子视频,看看她。” 刘欣欣替他接通了视频,手机屏幕上出现甘子同妻子忧郁疲惫的面容。 甘子同冲着妻子笑,说:“如果说我有遗憾,那就是陪你太少,未能看见将出生的孩子!” 甘子同的妻子呜呜地哭了。她怔怔地凝视着甘子同,泪水从脸颊往下落,哽咽道:“你一定要活啊!” 甘子同微微点点头,又摇摇头,拼尽力气说:“亲爱的,你要坚强!”说完,手机滑落在地上。 祝义、孙爱兵、吴爱春、刘欣欣通宵抢救,但是在凌晨六时许,甘子同停止了呼吸。他们默立在甘子同的病床前,好久没有离开,泪水湿润了他们脚前的地板。 他们的一位好同事,一个无辜的医生,就这样带着生的期盼和死的遗憾,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当甘子同去世的消息在网上传开时,人们把他与疫情的“吹哨人”联系在一起,把他与受到有关部门训诫的事联系在一起,把他与千千万万个不幸的新冠肺炎病人联系在一起,把他与封城、封省隔离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人们在网上掀起了铺天盖地的质疑与同情的海啸。 一个与甘子同在ICU重症病房的老者,是一名八十多岁的抗美援朝老兵。他在甘子同去世之后,纵泪叹道:“甘医生!你一路走好!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好人不会白死的!”他的声音有些嘶哑,但这种发自心底与灵魂的呐喊,宛如击岸的飞浪,晴天的霹雳! 祝义在朋友圈吊唁甘子同,引用了一位诗人的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依然活着。 孙爱兵在朋友圈哀悼甘子同,他写道:说真话的人走了,为众人抱薪者,冻死于冰雪,故今后将鲜有为众人抱薪者。 吴爱春在朋友圈悼念甘子同,他写道:真言到底在哪里?谣言到底是谁制造?是你参与的网络,还是扑朔迷离的世界?我们每每期待世界美好,为什么会让我们一次次绝望? 刘欣欣在朋友圈吊唁甘子同,她写道: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善举多出自凡人,而不幸却往往顾及无辜。 祝义拖着沉重的双腿,目送着甘子同的殡仪车远去。 那辆黑色的殡仪车,缓缓从抚民医院离开时,后面有一个女人在追赶,在悲愤,在痛哭。那是甘子同的妻子,还有他妻子怀着几个月的孩子! 祝义立在窗前,忍不住哭出声来。 他的身后站着小芳,手里拿着用热水浸湿过的毛巾。她把热毛巾递给祝义,说:“祝主任,祝大哥,愿我们所有的拼搏都不会那么荒唐!” 第三十章 高擎火把 第三十一章 众志情 第三十二章 普通人 第三十三章 多想活着 第三十四章 悲与喜 第三十五章 凤凰涅槃 第三十六章 尊严 第三十七章 放大镜 第三十八章 大考 第三十九章 千树花 第三十九章 千树花 题记:最是人间辞不住  朱颜辞镜花辞树 •武汉抗疫进入十分困难的紧要关头,有大量的疑似病人亟待确诊,有很多确诊的病人需要床位,有不少重症患者急需救治,有无数的密切接触人员需要排查,有一些医务人员在一线已经殉职或被感染,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仍然缺乏,封城后近千万居民的生活必须保障,非新冠病人的正常医疗如何满足?诸多社会问题如何消除?防疫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包括公务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的实际困难如何克服并及时解决?数万名外省及军队驰援武汉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后勤服务如何保障?数万名志愿者的热情和大义如何维护?这的确是一场大考,是一场硬仗。 武汉作为全国防疫抗疫的主战场,一度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聚集中心。十六个省对口支援湖北十六个地市和直管市,各地派出精兵强将,携带最好的设施设备,迅速驰援。全国支援湖北、武汉,飞机、火车、大卡车、轮船,满载各种物资,争分夺秒,昼夜不停。 中央的决策指导,强大的体制力量,深厚的中华传统,共同的理想信念,优良的文化积淀,民族的人性光辉,广泛的凡人善举,在这次大考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在东方文明大国的中华大地,激荡起豪迈悲壮的波浪。 然而,宏观战略的部署与强大凝聚了人心,看到了希望,决胜的关键仍在一线,在医院,在基层。 张大为决定去基层深入调研,听取一线最基层的呼声,了解社区真实的疫情。 他和蒋华新、刘兴发一行来到了景和街道。 张大为对景和街书记程晓说:“我知道你是个爽快人,敢说真话,敢捅漏子。我们来,就是来听真话,了解实情的。” 程晓说:“那好,我们边走边看,边看边问。看看最底层的逆行人员群体。这些人是环卫工人,志愿者,快递人员,超市职工,摆渡司机,快餐厅老板,卖菜人,水电维修工人,基建工人,警察,企业主,甚至还有流浪汉。” 他们顺着紫阳大街往北行进,见到了两名环卫工。 他们是万家社区的王为洁、陈可明夫妇。他们两人几十天来,成了这条街上最常见的一道风景。人们从窗口向外望,空荡荡的紫阳大街,只有两个穿橙红色工作服的身影在移动,从大街的北边到南边,他们一左一右,清扫枯枝败叶和垃圾。 有人发出感慨,如果紫阳大街上看不到这两个橙红色的身影,就仿佛死寂一般。 张大为一行走近他们。张大为问陈可明:“师傅,你辛苦了!” 陈可明看看这一行人,迟疑一会,回答说:“没啥,只要街道社区干净,中!” 张大为问:“河南人?哪地方的老乡?” 陈可明憨厚地笑着,指指王为洁:“我媳妇会说话,问她。” 王为洁头发花白,那张被风雨雪霜浸透的脸,很粗糙然而又十分朴实。她说:“本来元月二十三号早上火车准备回驻马店乡下过年的,听说武汉要封城,那肯定需要人做环卫,病毒蔓延,卫生最重要,我和老公就决定留下来。” 张大为问:“疫情中做环卫与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王为洁说:“哎呀,不一样太多太多了。垃圾比平时多五倍十倍还多,垃圾的种类比平时多多了,啥玩意都有。平时垃圾车一天跑两趟,上午一趟,下午一趟,现在,一天跑六、七趟还不够。” 张大为说:“是啊,现在人们都宅在家,呆在小区,人员密集,垃圾成倍增长,如果处置不及时,会产生新的污染。” 程晓说:“我们正在征收一些公共场所,准备建方舱医院和隔离点,产生的垃圾真没办法处理,有的地方堆成了小山,很麻烦!现在我们雇不到卫生工,招不到环卫工人,只有靠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上次抚民医院李院长还向我求援,请求支援他们八十个清洁工,我们正在招募志愿者。” 他们来到了一个小区门口,见到一名快递小哥。他守候着一堆快递物品,正在打电话联系业主领取物品。 张大为问:“你好快递小哥,你一天送多少件东西?” 快递小哥皱皱眉,说:“现在业务量比平时多十倍,一些快递都停了,只有我们公司还在坚守。有的快递哥们回乡下过年了也回不来,我们城里的一些骑手顶着。景和街道这一片不归我,我管另一个街区。但刘宇新走了啊,他是我要好的哥们,他走时给我发了微信,让我带他顶一下,坚持到疫情结束。哎!造孽!冒(没)得话说,他命都丢了,我能说么斯撒!” 方佳说:“刘宇新是万家社区我帮忙志愿队骨干,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 张大为竖起大拇指:“快递小哥,好样的!谢谢你!” 他离开快递小哥时,想,在平时,人们也许认为这个小伙子就是个送快递的,跑腿的。但是我们真正了解他们吗?真正理解他们吗?他们大多数是十分普通的人,小草一样的人!真正的功劳应当给他们,给他们记大功! 他们来到了一个老旧小区,这里住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 一个戴眼镜的中年女人正在扶一位老人上车。 张大为认出她来,这不是全国劳模、光明中学教导主任刘丽本吗?张大为疾步上前,说:“刘老师!” 刘丽本患新冠肺炎出院后在家隔离了两周,就出门当志愿者了。她用私家车帮助学校周边四个老旧小区的老年人,包括买菜,送他们去医院,上门为孤寡老人做点家务啥的。她的心连心摆渡人志愿队由十几名教师组成。他们这些志愿者被记者称为景和街道老旧小区的生命守护神。 刘丽本认识张大为,见他带领一组人员来到一线基层,很惊讶也高兴。她说:“哎呀,没想到在这儿见到了张书记!您好撒!” 张大为说:“我看了电视,你和你的同事们,了不起,生命守护神!” 刘丽本说:“记者们高抬了,我们也不是么生命守护神,我们只是个买菜姐,买药哥,送货人,摆渡人。” 张大为问:“你们一天买多少份药,多少份菜?多少份日常用品?” 刘丽本说:“哎哟,我还真没统计过,反正天天不少两百份,尤其是药和日常用品,好麻烦!我们还要上门登记,按需求填好单子,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去药店买,有的药要跑五六家药店才能买到。处方药麻烦!我先要去医院,去医院从进去到拿到药出来,要测五六次体温,还要自己做好防护。买回来后,又按清单送到每家病人手中,这才完成。还有日常用品,这家要卷纸,那家要牙膏,哎呀,千种需求,万种要求,只有想不到的!以前没做过这些,现在做这些,才知道好难好难!” 张大为问:“那收付款怎么解决?” 刘丽本说:“都是我们先垫付,有的老人不会手机支付,没办法,我们不收现金,也只好欠着。” 张大为说:“哦……” 程晓说:“刘老师心连心摆渡志愿队,还为景和街辖区医务人员尤其是外省援鄂医疗队代购各种物品,只要他们有求,刘老师志愿队就有所应,我们景和街收到了好多感谢信。” 刘丽本撩了撩纷乱的短发,露出倦容的脸颊,说:“人家冒着生命危险和病毒威胁来救援我们,我们做点后勤服务工作也应当,就是太琐碎,要细心周到。小到指甲剪,卫生巾,护肤霜,创可贴,牙签,配眼镜片等,大到保暖服,内衣鞋袜和修手机等,哎,真的只有想不到!” 张大为想,是啊,在一线、在基层就是这样,最真实,最具体,最实在,只有想不到!这些想不到,恰恰是需要我们做到的,而且必须要到位、做好!一线太需要力量!基层太需要理解!疫情太需要真实! 张大为道:“给援鄂医疗队购买物品,事关重大。” 刘丽本说:“我们给他们代买物品,从不收钱。他们坚持要付,我给志愿队的同事说了,这钱我们垫着!” 张大为问:“现在垫了多少钱?” 刘丽本说:“垫了八、九万,是我的积蓄,只当捐了一年的工资!” 张大为感触很深,想,这次疫情,涌现出了大量的凡人善举,凡人义举,表现出了空前的民族凝聚力。民族的脊梁其实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有亿万的好人,善人,英雄。他们的义勇和德善,支撑起了我们共同的精神支柱! 他们一行来到了一家超市。超市购物的人排起了长龙,一次只允许五人进出。超市经理带领张大为一行在商场内察看,物品基本充足,价格虽然偏高,但也不是网上谣传的那样高。 超市经理说:“现在疫情时期,运输费是平时的几倍,人力成本是平时的三倍,超市是保本出售。现在最困难的是团购,需求千奇百怪,我们不可能将每家每户的需求单独打包,我们只有配菜统一打包,分不同的价格档次,由社区团购,统一送到。” 这时,有购物市民高声说:“这些菜是外地赠送给武汉的,他们居然拿来卖!” 有人说:“超市尽是萝卜白菜,没有肉,豆制品也太少。我们不是吃素的和尚!” 有人说:“现在困难时期,凑合吧!凑合吧。” 张大为问:“外省赠送的菜进了超市?” 超市经理说:“前一阵是有这种情况,商务局统一接收外地捐赠的蔬菜,一时不好分送到千家万户,决定进超市平价出售,出售的钱款单独记账,转交给红十字会处理。居民产生了误会。” 这时,一名超市员工突然哭起来,冲着超市经理说:“经理,我不干了,我好心好意为他们服务,还被骂!我图个么斯撒!” 原来这个超市职工负责为佳和小区团购配菜打包,但无法满足每个居民的需求,有时候用胡萝卜代替了西红柿,有时候用卷纸代替了抽纸,有时候由大白菜代替了莴苣,有时候用千张代替了香干。不仅遭到了退货和价格质疑,还在团购群被骂。 “汉骂”一度成为热搜!有人叫好,有人批评,有人推波助澜,有人围观沉默,有人谴责,有人回骂,还有人做成了汉骂配图,一度在网上飞传。 超市经理对张大为说:“这个职工是无辜的,她也是根据实际情况和现有的物资配菜打包,这也是超市现实的应急办法。这个职工已经带病坚持了四十多天,她本身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家里父母亲因冠心病近期去世,她只请了一天假就返回了岗位!” 超市经理愤愤不平地说:“千骂万骂这个职工不该骂!他们要骂就骂我吧!可是骂我,我有啥法?我已经做到了极限!要骂让他们去骂病毒,谁也不愿过这种日子!” 是啊!谁也不情愿过这种日子,谁也不愿受这种委屈!基层一线的人员,不仅冒着病毒的危险,还忍受着各种各样的心灵创伤,这不是一句“对不起”或“请原谅”或“误会了”之类,能够平息平衡的!越是这种时刻,越不能让歪风戾气像病毒一样蔓延!任这种无形的恶俗戾气弥漫,我们的凝聚力就会被破坏,人心就会散防,防疫抗疫就会受到影响! 张大为对蒋华新、刘兴发说:“与有关部门联系,查一下这个汉骂的女人是谁?她有什么理由公开骂人?她凭什么在网上公开骂一线工作人员?她出于什么动机骂人?这样的人应当受到公开谴责并严肃处理!” 程晓说:“我已经查明这个汉骂的妇女是一名银行工作人员,在某银行办公室做文秘,听说还会写文章。其父亲母亲是金融系统退休的高官!这样的人,别的不说,给她的子女没做个好的样子!” 张大为说对蒋华新说:“通知她的单位及主管部门,严肃查处这件事,我二十四小时内听结果。” 没过二十四小时,网络上出现很多批评谴责这个汉骂女人的文章和微信。其中一位****人士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陈述了现在武汉的捐赠蔬菜,很多是贫困地区捐赠的。张家的苦瓜,李家的红苕,王家的土豆,刘家的几兜白菜,是他们肩挑,背篓背,从几十岁的村民到十几岁的学生,走几十里山路把自家的菜送到镇里。镇里集中后送到县里,县里装车送到武汉……我们现在吃的这些蔬菜,实际上是很多外地包括贫困山区父老乡亲们的血汗和良心!公开信对这个汉骂的女人说,你平安地宅在家里,不晓得一线人员辛苦,你走出家门下楼来超市当志愿者吧,那里正需要人手!如果你既不了解防疫抗疫的艰难,又不理解一线人员的牺牲和奉献,你只会躲在家里掰手机汉骂,那么,我们送你四个字:狼心狗肺! 第四十章 似乎诗 第四十一章 方舱 第四十二章 ECMO故事 第四十三章 惊雷 第四十四章 千千结 第四十五章 紧要关头 第四十六章 两难攻坚 第四十七章 放大镜 第四十七章 约谈 第四十八章 爱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