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任 2 赌钱 3 杀人 4 留钱 5 大计 6 初夜 7 计划 8 士族 9 道人 10 查封 11 朋党 12 敬事 13 典韦 14 性格 15 命令 16 原盼 17 无赖 18 捕人 19 恶奴 20 名士 21 赏钱 荀贞两个都不想得罪,但摆在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得罪一个总强过得罪两个,没奈何,只得答应周恂,出了院门,黄忠想不通,问道:“这位贵人怎么这样呢?” “……,大概他家风如此。” 黄忠没听懂。荀贞也没再解释。 周恂的祖父周勰连续受了五六次的征命、辟举,皆推辞不受。周恂的父亲也没有出仕。祖父两代如此,他耳闻目染,难免会受到影响,加上当下宦官当道,党人禁锢,较之昔年梁冀当朝更为不如,他因此看不起因为受到一次辟举、就兴高采烈入京的袁奋也在情理之中。 黄忠做好了饭,陈褒帮手端入屋中。院内院外都是人,不能再在院中吃用了。 一人一碗豆羹,两个麦饼,一碟腌菜,一碟豆酱,分用木椀、木盘盛着,放在竹制的矮脚食案之上。饭菜远谈不上丰盛,但比起乡里中的贫苦人家,已经好到天上去了。 程偃饭量大,就着菜、酱,三两口将麦饼吃完,端起椀,跐溜跐溜地把豆羹喝个干干净净,抹抹嘴,朝别人案上的饭菜看去。 繁尚吃得慢,细嚼慢咽,像是故意勾引他似的,时不时拿起麦饼晃两晃。程偃咽口唾液,恨恨地转开头,将木盘拿起,凑到嘴边,去/舔上边残留的酱、菜。荀贞看不过去了,把自己的麦饼掰了一半,递给他,说道:“行了,行了。给你这个吃吧,别舔了,……。”忍了忍,一句话没说出来,“怎么跟狗似的。” 陈褒笑道:“荀君,你别搭理他。每次都这样,吃完了自己的,就看别人。” 麦饼是用去麸的麦粉加水揉制蒸熟,黄忠总是一次性的蒸够一笥,现在吃的是三天前蒸的。又凉又硬。许母牙口不好,许季帮她掰成小块,泡入羹中。 羹是纯豆羹,没加任何佐料,不好喝。麦饼和豆羹都没味道,佐食的便全靠酱和腌菜了。许母甚喜吃酱,饼只吃了半个,腌菜也没怎么动,却几乎把酱全吃完了。 她见程偃狼吞虎咽的又将荀贞给他的半个饼吃掉,便把剩下的饼又给了他半个,剩下的一个分成两半,分别给了许季和荀贞。程偃毫不推辞,接过就吃。荀贞稍作推辞,她就不高兴起来,说道:“阿贞,你是嫌俺这个老婆子脏么?” “怎么会呢?您老人家这两天吃饭都少,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俺这把年龄了,还能吃多少东西?你们都是男儿丈夫,要吃饱才有力气。” “行,行。全听你的,阿母!”荀贞装出说不过她、无可奈何的样子,伸手将饼接住。老太太高兴地笑了。 “薪烛”点燃得时间长了,呛鼻熏眼,等大家吃完饭,荀贞就安排住宿。陈褒主动提出去堂屋看守武贵,荀贞不愿与太多人挤在一处睡,便决定与陈褒一起。——武贵被绑得结结实实,丢在堂屋的地上,因讨厌他叫喊求饶,嘴也被堵上了。 陈褒拉了两条席子,自去铺在堂屋地上。黄忠住的这屋,因有他经常打扫,比杜买等住的那屋子干净,便让了出来,请许母、许季住下。诸人收拾好椀、盘,各去安歇。 …… 临睡前,荀贞出门转了转。 留在院外的那些随从们在野地上升起了火,正热热闹闹地围在火堆边吃饭。他们吃的也是饼,但菜就好得太多了,胃脯、肉酱等物,应该是从车中取出的。至於后院中的周恂,早有奴婢在后院升火支釜,专门做饭。——他们嫌弃亭中的厨房脏乱小,不乐意用。 虽然周恂、锦衣奴和最先问话的那个持矛骑奴或者清高,或者狗仗人势,或者倨傲,都没正眼看过荀贞,但并不代表周恂的随从、奴婢都是这样的人。有人瞧见了荀贞,大声招呼:“亭长!吃过饭了么?要是没吃,过来一起用啊。” 荀贞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我已吃过了,诸位慢用。” 又一人说道:“哟,‘慢用’!文绉绉的,亭长读过书么?” “年少时,略读过几本。” 夜色已深,路上早无行人。夜空茫茫,原野苍苍。若从远处望来,这堆腾腾的烈焰只如萤火一般;若从再远些望来,更渺不可见。在这天地之间,面前的这堆人也只如沧海一粟。 感触着近处的喧闹和远处的寂静,感受着近处的火光和远处的苍茫夜色。立在院门,身前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身后是古朴浑拙的屋舍。 风吹衣过,凉意深深。头上星空,苍苍茫茫。他看着火堆边这群豪爽的汉子,想着自己与他们血脉相连;他听着他们与后世不同的口音,记起自己与他们究竟有所不同。他想起在许母面前的刻意求好,一瞬间,他忘不掉的前世如画卷在脑中淌过。 他也有朋友,他也有家人,但都在后世,不在此时。荀贞蓦然地又一次感到孤独。 他感慨地仰头望天,人间变幻,星空长存。那些星、这些星,亘古以来,看过了多少人间初见?又看过了多少秋风画扇?看过了多少英雄崛起,又看过了多少英雄暮年? 时光不停留,滚滚向前。 他从后世来到了这里,而他终将也会被时光淹没。他以看古人的眼光来看当世人,而他终究也会被后人当作古人。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握之不得,留之不能,该有何求?在这乱世将来之际,他却只能争取做到“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么? 他举首望天,感慨万千,这星空、那天空,究竟是苍天、还是黄天? “千古在前,万古在后。著我中间,渺然何有!” 这是他前世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来形容眼前这磅礴的星空非常合景。 “亭长先生,你在看什么呢?” “先生”,是对读书人的尊称。说话那人用这个词儿来称呼荀贞,是没有恶意的戏谑。 荀贞将思绪从浩瀚的星空收回,把联想从岁月的长河中抽离,就像一个从悬崖上坠下来的人,失重之后,他又感到了大地的敦厚和坚实。他微笑说道:“没有看什么。……,晚上亭舍的门不能不关,你们如果要用水,最好现在去后院打些来。” 火堆边的人并不在意他关不关门,反正舍内也有他们的人。一人说道:“水早打够了,足够用过明早。亭长,你要关门就尽管关吧。” 荀贞回入院内,将门关上,走到屋门口的时候,听见院外传来了歌声以及用箸击打漆椀的伴奏。他侧耳倾听,听见唱道:“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唱的是《陌上桑》。这首歌谣在荀贞刚穿越时还没有,这几年传唱开来,非常流行。虽然唱的是有关爱情的歌谣,但歌声苍凉,与夜色、星光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对照。 直到荀贞躺到席上,亭舍外的歌还没有停。伴着歌声,他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 次日一早,周恂等连饭都没吃就走了。 临走前,那锦衣奴拿出了一袋钱,施舍似的给他。荀贞婉拒了。那锦衣奴傲然说道:“要不要是你的事儿,给不给是我家的事儿。”直接把钱袋丢在了亭舍的门前,挺胸叠肚地离开了。 碰见贵人、官吏借宿,亭长、亭卒受辱是经常的事儿。汝南名士陈蕃,有次经过临颍的巨陵亭,他的从者就狠狠地揍过一个亭卒。巨陵亭离繁阳亭很近,也就二三十里路。 当然,有些亭长很强横,受了侮辱后会立刻反击,曾经出现过亭长因不堪受辱而杀人逃亡的事例,巨陵亭的这位亭长也很强硬,当场就翻了脸,关住亭舍的门,尽收陈蕃的随从,挨个痛打,甚至打算把陈蕃也绑起来。 ——这位亭长强硬是够强硬的,可惜冒犯的人不对。陈蕃何等人物?人称“不畏强御陈仲举”,乃是天下党人名士的“护法”。可想而知此人最后的下场:被县令给杀了。 荀贞盯着地上的钱袋,看了好一会儿。 杜买、黄忠、陈褒、程偃等人都在他的身边。 程偃人粗,浑没在意那锦衣奴的举动,也没注意荀贞,只顾热切地看离开的车马队,目光在随从们的坐骑、长矛和佩刀上打转。 陈褒小心地观察他的神色,轻声地说道:“荀君?” 荀贞讲目光从钱袋上移开,笑道:“把钱捡起来吧。” 陈褒没有动,又问一遍:“荀君?” 黄忠叹了口气,说道:“咱们干的就是这迎来送往的活儿,周家人还算好的,至少顾忌世家大族的体面。荀君,你是才来上任不知道,最难伺候的不是这些世家大族、也不是高官显宦,反而是那些百石、二百石的县吏、郡吏。”他唠唠叨叨的,“荀君,要说你也真是的。你出身名门,做什么不行呢?非要来当这个忍气受屈、拿低做小的亭长!” 通过和荀贞这几天的接触,黄忠觉得他是个和气的人,所以一时忘记身份,说了后半段话。 杜买连连点头,深表赞同,也不知是赞同黄忠说的前半截还是后半截。 荀贞没有回答他,笑道:“把钱捡起来吧。来亭里两三天了,整天麦饼、豆羹,就没见过肉。今儿托这位周家奴的福,晚上打个牙祭。” 鸡埘中养的鸡多是母鸡,用来下蛋的,亭中诸人不舍得吃。 繁尚就等他这句话,一个箭步上前,迫不及待地拾起钱袋,感受了一下重量,晃了一晃,听里边叮当乱响,喜笑颜开:“不少钱呢!” “‘牙祭’?荀君这词儿用得真有意思,是给牙做祭祀么?也是,吃肉喝酒都得从牙中过,的确不能亏待了它。”陈褒说笑着缓和气氛,又道,“说起来,荀君你来的头一天,就说给你摆个接风宴的。一直拖到今天还没办成。要不这么着,再打点酒,晚上喝点?” 程偃马上收回了注意力,不再去看远走的周家骑奴、武士,说道:“喝酒?” 荀贞问他:“想喝不?” “想!” “那就喝点儿。……,我昨儿在安定里见弹室里边放了壶中山冬酿,你去问问他们里长从哪儿买来的。”“中山冬酿”是一种名酒,产自河北中山,路途遥遥,在颍阴不多见。 “成!”陈褒痛快应道,抢过钱袋,提起荡了荡,沉甸甸的,笑道,“那大奴出手挺大方,钱还真不少,够痛饮一番了。” 刚到手的钱袋还没暖热就被抢走,繁尚呲牙咧嘴,忍不住说道:“前晚上,你不是说你出钱买肉买酒的么?这钱是贵人赏给咱们的,可不能混为一谈。” 陈褒不搭理他,对荀贞说道:“今儿本亭没大市,要买肉得去邻乡。荀君,要不俺现在就去?” “好。” 陈褒去院里牵马出来,就要走。黄忠叫住他:“别忘了回来拐去春里买点姜、蒜,要有菜也买点。”繁阳亭六个里,春里的菜种得最好。 “知道了。”陈褒下了台阶,纵马飞驰。 黄忠兀自絮叨:“存的鸡蛋还有几个,蒸一蒸,也是一盘菜。……,哎哟,忘了叫阿褒再买点酱了。”众人都笑,程偃说道:“老黄,你越来越啰嗦了,真是老了。” “啰嗦?要没俺啰嗦,有你一天两顿的好吃好喝?” 诸人嘻嘻哈哈。荀贞掩了心事,也笑,他望向远方,天高云淡,碧野万顷,周家的车马队渐行渐远。 22 旋舞 24 杜买 25 备寇 26 招人 27 敬老 28 原师 29 许季 30 回家 苏汇和另外两个人走了好一会儿,荀贞还没回过神。 他一方面是觉得苏汇好笑。 先是十五个人,再是二十五人,最后三十个人。先是半点米粮没有,接着十石,接着二十石,最后三十石。跟挤牙膏似的,一点点增加,直到自称的“极限”。这位北平里的里长是个妙人。 另一方面,他是为许仲的声威吃惊。 许仲人都去了阳翟,只他没有成年的幼弟出面,来去仅仅半顿饭的功夫,就把繁尚没能办成的事儿给办好了。要知,繁尚不但是“本亭亭卒”,而且是本亭人,而许仲只是个黔首,而且还不是本亭人。 他自觉已经高估了许仲的能量,但以眼下这件事儿来说,他暗自喟叹:“一人之威乃至於此!我还是低估了许仲啊。……,也难怪他敢独身犯我亭舍。” 杜买、黄忠等人还都在院中,议论方才的事儿。 黄忠笑道:“苏汇是三年前当上的北平里里长吧?……,哎哟,三年了,头回见他如此爽快!竟肯出三十个人、三十石米粮。”夸奖许季,“许君,全靠你了!” 许季面色微红,说道:“我也没做什么事儿。” 程偃急不可耐地说道:“你快将去北平里的经过给俺们讲一遍!你们瞧苏汇走时哭丧着脸、又强陪作笑,一副被割肉出血的模样。哈哈,好生痛快!” 许季说道:“我与陈君到了北平里后,他们的里门已经关了。陈君叫开门,刚好里监门认得我。我就告诉他我是奉阿母之命而来。他便领着我,去找了大苏君,小苏君。大苏君、小苏君当即去寻里长,也不知他俩对里长说了什么,里长苏君就同我与陈君一起回来了。” 他一会儿一个“大苏君”,一会儿一个“小苏君”,一会儿一个“里长苏君”,跟绕口令似的。不过好在诸人都是久任亭中,认得他口中的“大、小苏君”与“里长苏君”,才没被绕迷糊。 荀贞问道:“大苏君、小苏君,便是刚才与里长苏君一块儿来的那两位么?” 许季点了点头,说道:“是的。” 从苏汇他们来,到苏汇他们走,“大、小苏君”两个一句话都没说。荀贞问过他们的姓名,他俩也只是笑,不肯回答,只说:“荀君召人备寇,俺们兄弟到时是一定要来的。” 陈褒说道:“大苏、小苏兄弟,兄长名叫苏则,仲弟名叫苏正。别看他两人年岁不大,在他们族中的辈分很高,里长苏汇还得叫他们一声叔父。并且,他们兄弟两个勇武过人,往年他们里与别的里争水、争地时,总是他二人冲在最前,平素又趋急救难,很得族人信赖,尤其在族里年轻人中威望不低。……,或许便是因为这两个原因,所以苏汇改变了主意。” 从苏家兄弟有胆量参与围攻亭舍,就可看出他两人很有勇气、且讲义气,有勇气、讲义气、又趋急救难,当然在族中的威望就会高。 虽说担任“里长”的人多是选用“辩护伉健”者,苏汇也确实“辩护伉健”,敢拒绝亭长的要求,但话说回来,“强中自有强中手”,当有更强健的人出现后,他也只能委屈忍让。 “呸!” 程偃朝地上吐了口唾沫,鄙视地说道:“苏汇这小婢养的!前头恁般傲慢,转脸低三下四,没点节操,算得甚么好男儿!” 荀贞摇了摇头,笑道:“话不能这么说。出的是里中人,又不是他苏汇家里的人;出的米粮,想来也会是由里中殷实人家凑的,不是他苏汇家出的。苏君先将咱们回绝,不肯多出人手,也是为他们里中的住民着想啊!” “这么说,他还是个好里长了?” “那是自然。……,不说这个了。自我来亭中后,咱们一直没得休息。小繁,我记得前几天你还想告假回家,当时比较忙,我没能答允你。现在,该忙的事儿都忙得差不多了,只等各里把人手送来,就要开始操练备寇。趁这个空当,咱们明天休沐,放个假,都回家看看。如何?” 程偃喜道:“真的?哎呀,可算能回家了。算起来,十来天没回了。也不知阿母想俺了没。” 陈褒调笑程偃,说道:“你阿母想你了没有,我们不知道。你想你阿妇了没有,我们却知道!” 程偃登时涨红了脸,羞恼道:“俺想不想俺妻,管你何事!俺便就是想了,你又能怎样?” 陈褒笑道:“能怎样呢?不就扛腿那点事儿?总不能让俺们代劳?” 程偃勃然大怒,劈手就去抓陈褒,陈褒敏捷地跳跃一边,叫道:“你不愿俺代劳,你就直说嘛!为甚动手动脚?怎么?难不成你还想扛扛俺的腿?俺可吃受不起。” 诸人尽皆大笑。程偃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荀贞笑道:“先别闹。亭里边得有人留守,总不能一下全都走完。你们谁愿留下?留下的晚休息一天,排到后天休沐。” 繁家兄弟不肯留,程偃也不愿留,杜买家有幼子,他也想回去看看。最终,只有黄忠、陈褒愿意留下。 “那就这么说定了。黄公、阿褒,辛苦你们一天。明儿一早,杜君、阿偃你们就可以回去了。……,别忘了,后天不要回来太晚。” 诸人齐声应诺。 荀贞和许季回后院,走过杜买身边的时候,关心地说道:“杜君,今天跑了一天,肯定累坏了,早点休息!”从腰间解下环佩,递给他,笑道,“我听阿褒说,再过几天,就是我那小侄的生辰。我明天要去县里,没法儿登门亲去,这个环佩当作礼物罢。” “这,这怎么行!” 荀贞不给他推辞的机会,强塞到他的手里,回去后院。 杜买站在前院的夜色中,拿着环佩,望着他的背影,神情复杂。 …… 次日一早,天还没亮,荀贞就起了床,洗漱过后,牵马出亭,踩着晨光,往县中去。 ——杜买、程偃、繁家兄弟比他起得还早,也比他出发得早。 昨晚回到后院,他特地问过许母,问想不想跟他去县中。许母年纪大了,不愿动。她既不想去,许季自然需要留在亭舍照顾,也不能去。单人独骑,迎着秋季的晨风,他抖擞精神,沿官道一路疾驰,只用了一个多时辰,就望见了颍阴的城门。 颍阴是一个大县,城周七八里,疫病前,城中近万户,四万多人,在疫病中亡故了不少,今年八月算民的时候,算得还有住民三四万人。 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高约五丈,宽有三丈余,开了四个城门,角楼、马面等防御性的设施样样齐全。城外有河,河上有石桥。荀贞在桥头下了马,牵马过桥。 护城河的水很深,碧波粼粼,走在桥上,水气扑面,令人顿觉凉冷。 因为他从亭中回来得早,所以这会儿桥上还没有多少行人。一个荆钗布裙的妇人可能来城中串亲戚的,走在他的前面,一手提了个竹篮,上边用布盖着,一手牵着个五六岁的垂髻孩童。 被清脆的马蹄声惊动,那孩子走两步便回一次头,吃着手指,好奇地打量荀贞和他的坐骑。妇人扯紧了他的手,飞快地扭头看了一眼荀贞,低头小声对他说了句什么,避到石桥的一侧。荀贞虽相貌俊秀,但牵马、带刀,最主要的裹着赤色的帻巾,定非百姓,是个吏员,主动做出退让总是没错的。 荀贞本想等他们过桥后再过去,既然妇人让开了路,他也不是矫情的人,快步从他们的身边走过。妇人低着头,不敢看他;小孩儿胆大,当马经过时,伸手想摸。那马虽是老马,也不是战马,却也自有骄傲,岂肯容小孩乱摸?打了个响鼻,吓得那孩子赶紧缩回了手。 荀贞歉意地说道:“马劣脾躁,吓住了你们,对不住。” 那妇人嗫嗫嚅嚅,不敢应声。道过谦,荀贞正欲走时,听得一人朗声笑道:“这不是荀君么?”他驻足回望,见一辆牛车缓缓地上了石桥。 车上跪坐一人,三十多岁,面白长须,却是本乡的乡蔷夫谢武。 荀贞放开缰绳,长揖行礼,说道:“贞见过谢君。” 谢武将双手放在车前的横木上,站起身,扶轼回礼,笑道:“你怎么回来了?” “今天休沐,所以回家看看。” “倒是巧了!我今儿个也是休沐。看天气不错,所以进城转转。” 说话间,牛车近至马前。石桥虽宽,奈何谢武的牛车驾了两头牛,再加上车厢的宽度,还有一边儿那个妇人和孩童,显得有些拥挤。荀贞忙牵马前走,给他让出路来。 谢武瞥了那妇人和孩童一眼,笑对荀贞说道:“荀君恂恂自下,温文敦厚。不以稚子年小而表歉意,名门风范,果然荀家子也。” “孩童被我的坐骑所惊,错虽在马,我是它的主人,道歉自是应该。” 下了桥,车、马并行。谢武坐回车上,问道:“荀君归家后可有闲暇?能否出来?” “谢君有何吩咐?” “我又不是你的上官,你也不是我的下吏,能有什么吩咐!我打算等会儿去找刘公文。荀君若有意,便一起去!刘公文家中有一个婢女,唱得一口好曲,清澈好声,响遏行云,号称‘不让秦青’。三五知交,谈论名士,按曲饮酒,不亦快哉!” 刘公文,即上次和秦干一起来过亭中的刘儒。 “刘君今日也休沐么?” 刘儒身为县吏,不到休沐的时候是不能回家的,平时必须住在县衙的宿舍里。谢武笑道:“他奉县君之令,往阳翟出了次公差,事情办得不错,县君很满意,所以准他在家多休息几天。” “我回家后需得拜见族中长辈,怕是不能欣赏刘君家中婢女的歌声了。” “噢?也是。离家多日,是该拜见。” 石桥再往前不是很远就是城门。进了城门,两人分道扬镳。 城里街上的人远要比城外多,或裹帻巾、或露发髻,或襦绔布履、或褐衣佩刀。偶尔也有头戴高冠、褒衣博袖的儒生经过。人来人往,说不上喧噪,却也甚是热闹。 谢武的那辆牛车,双牛驾辕,颇为拉风。目送它混入人流后,荀贞亦牵马归家。 …… 他家在高阳里,位处城西。 高阳里,本名“西豪里”,因为荀淑的八个儿子,即“荀氏八龙”皆有才名,时任颍阴县令的苑康便“以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今荀氏亦有八子”,将里名改成了“高阳里”。 他自小生长本城,道路熟悉,从大道下到小路,又从小路转上大道,转来转去,抄了近路,没多时,就到了里外。城中的“里”一如乡下,亦有墙垣、里门。 看守里门的里监门姓邓,四五十岁,跛了一只脚,见荀贞牵马入门,忙从侧室中迎出招呼:“荀君回来了!” 高阳里中的住民半数姓荀,此外,又有邓、胡两个杂姓。荀氏天下知名,邓、胡两族自然对荀家子弟都是恭敬有加。荀贞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今儿个休沐,回来看看。” “荀君初任亭长,离家五六十里,一去这么多天,在亭中过得可好?繁阳亭是个大亭,民户众多,没遇上什么麻烦事儿吧?” “一切都好,有劳邓公挂念了。” 姓邓的里监门看着荀贞背影远走,称赞似的连连摇头,自言自语地说道:“荀家子侄出色得不少,但要说礼貌,没一个比得上荀君!”他可能喜欢摇头,一边看着荀贞远去,一边摇个不住,直等荀贞的背影消失不见,这才回入门中内侧的屋中。 31 唐儿 32 荀衢 33 程偃 在家住了一夜,次日一早,荀贞就回去亭中。 唐儿比他起得更早,天没亮就起来了,把荀贞穿回的衣服拿走,换个套新的给他,提前煮了小半锅的雕胡饭、十几个鸡蛋,并装了一瓮的酱,让他带回亭舍吃。 待荀贞走时,她依依不舍地把他送出院外,叮嘱他:“下次回来记得将换洗的衣服拿回来,别丢在亭里。听你说那亭父已经五十来岁了,估计也给你洗不干净。……,在亭舍要多吃饭,出日头的时候晒晒被褥。……,少君,你下次什么时候回来?” “短则五日,长则十天。” “路上慢一点,几十里地呢,别一口气跑完。累了就歇会儿。” 不管她说什么,荀贞都笑吟吟地应下,牵马出了院子,说道:“我不在家中,若有什么事儿,你便去找我的仲兄。平时你一人在家,虽说邻舍都是族人,但夜时门户一定要关好。”诸如此类,也交代了唐儿几句。 …… 因与唐儿说话耽误住了时间,等他回到亭舍,已快中午。 刚进舍门,就看见程偃光着膀子在院子里举重,搬着一块儿嶙峋的大石头,重复从小腹举到胸前,应是已举了很长时间,他头顶热气腾腾,汗流浃背,脸也挣得通红,面颊上的疤痕充了血,跟个血蜈蚣似的,拿出去足能吓倒一片孩童。 荀贞把马牵入马厩,笑道:“阿偃,小别胜新婚,你在亭里待了十来天,好容易回去一趟,以为你最早也是下午才会回来,却没想到居然比我还早。”杜买的坐骑在马厩里,他往前院的屋中瞧了瞧,屋门半掩,瞧不清楚里边人物,问道,“杜君回来了么?” 杜买、黄忠从屋中出来。 一天不见,杜买的态度较之以前有明显的不同,也不知是前天荀贞送给他儿子的的那个生日礼物起了作用,还是他在家的时候想通了什么,他应声笑道:“回来了。……,只比荀君早了片刻,也是刚到舍中。……,噢,对了,繁家兄弟还没回来,不过估计也快了。” “黄公,昨天有劳你了,今儿又劳你等到现在。你赶紧收拾收拾回家去吧。” 黄忠殷勤问道:“荀君,早上吃饭了么?俺早上做的多,留的有,要不要帮你热热?” “吃过了。……,阿褒呢?走了么?” “走了,早上吃了饭就回去了。……,他本想跟俺一块儿等你们回来了再走,是俺不让他等的。两个人也是等,一个人也是等,还不如俺一人等。”既然荀贞吃过饭了,黄忠也没有再留的必要,回去屋中取了一个风车,笑道,“昨儿有行商经过亭舍,俺见这物事做得好看,价钱也公道,便买了一个,拿回去给俺的小孙子玩儿。” 黄忠有个孙子,两三岁了,荀贞来亭舍的第一天就听他说起过。俗话说“隔辈儿亲”,对这个小孙子,黄忠疼得不得了,每月那点微薄的俸禄,除了供自己吃用,剩下的都用在他孙子身上了,还跟荀贞商量过,说等他孙子再长大一两岁,央荀贞教其读书。荀贞无不应之理,痛快地答应了。 此时听他这么说,荀贞笑道:“黄公,谚云:‘孤犊触乳,骄子骂娘’。你这么疼你的阿孙,可小心等他长大后不孝顺你!” 提起小孙子,黄忠就高兴,乐得合不拢嘴,呵呵笑道:“孝顺不孝顺都由他!只要能把俺们老黄家的根儿传下去,别说不孝顺了,上天揭瓦都随便!” 黄忠没有兄弟,也没有姊妹,独杆儿一个,结婚后,连生了五个女儿,直到二十年前,总算生了个儿子,为了传宗接代,他早早地给儿子办了婚事。结果,他儿子一年一个,却和他一样,连着生女儿,生了两个女儿之后终於给他生了小孙子。他怎能不疼?——说起来,他儿子和荀贞年岁相仿,却已是三个儿女的父亲了。 荀贞又将坐骑牵出来,给黄忠,说道:“黄公,这么想见你的小孙子,你骑马回去罢,至少能快一点。”将从家中带来的包裹取下,把唐儿煮的鸡蛋拿出了一半,“我昨儿回城的路上,还想着给你的宝贝孙子买点玩意儿,拜见了长辈后,结果什么都给忘了,也没啥好东西,这几个鸡蛋,你拿回去给他吃。” “这怎么使得!” “拿着!拿着!”荀贞不由分说,将鸡蛋塞给黄忠。 杜买听他说起“拜见长辈”,开口问道:“荀君,家中长辈都好?” “挺好的。” 杜买这一问也只是表示他的态度而已,表示他的“关心”,当下点了点头,笑道:“荀君家中长辈,俺都是久仰了,若得机会也该拜见一二。” 自来亭中后,与杜买相识已有多天,这是头一回听他说贴心话。荀贞有点诧异,瞧了他一眼,心道:“奇哉怪也。真的是‘拿人手软、吃人嘴短’么?这老杜,以往都是不冷不热的,只不过前儿给了他一块环佩,就去了他的冷、换来了他的热?” 他哪里知道,杜买的转变虽有环佩的原因,但环佩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虽然觉得杜买转变得太快,不过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异样神色。不过怎样,他来亭中是有明确目的的,亭中诸人如果能和和气气的,当然最好不过。 他转眼去看程偃,他与黄忠、杜买说了这么半晌话,程偃居然一个字没有插,太也不像其为人性格。 程偃跟个闷嘴葫芦儿似的,紧闭着嘴,好像根本没听到他们说话似的,只管一下、一下举石头。 “小程,你跟石头有仇么?” 程偃不吭声,接着举。 黄忠拉住荀贞,走到一边,小声说道:“他心情不好。” “怎么了?” “俺也不知道。昨儿不是回家了么?谁知道他晚上就回来了!俺问他怎么了?他就跟现在这模样似的,闭着嘴,一个字儿不说。……,连阿褒戏弄他,他都不吭声。” 程偃的性子一向藏不住话,想到什么说什么,不是个有城府的人。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变成眼下这个样子了呢?荀贞扭脸看看程偃,又瞥了一眼杜买,心道:“只回家了一天,就变了两个人。一个不再不冷不热,一个变成了闷嘴葫芦儿。嘿,那繁家兄弟也回了家,不知道会不会也有甚么奇怪改变?”他问黄忠,说道,“会不会是和他家里吵架、闹别扭了?” 黄忠摇摇头,说道:“他家中没别的什么人了。几年前就分了家,他的阿母跟着他的兄长住,现如今他家只有他与他妻了。……,吵架,闹别扭?阿偃是个孝顺孩子,定然不会和他阿母吵架,他兄长也不会和他吵架。如果真是这个原因,也只有与他妻有关了。” 若果真如此,清官难断家务事,亭舍诸人谁也帮不上忙。荀贞再又看了看程偃,说道:“阿偃是个直性子,能憋一天两天,绝对憋不了三天。他既不愿开口,就等他什么想说,再问他罢。……,黄公,快到午时了,你且回家去!明儿可以回来得晚一点,入夜前回来就行。” 黄忠拿好东西,告辞诸人。 荀贞、杜买把他送出亭外,直等他骑马走远了,这才转回院中。程偃仍然在抬举石头,不觉得累似的,举高、放低,举高、放低。荀贞和杜买对视一眼,放弃了和他说话的打算。 “阿母和幼节不在么?” 杜买跟着荀贞的称呼,也以“阿母”和“幼节”来称呼许母和许季,答道:“阿母和幼节来时,带的衣服不多。天越来越凉,听老黄说,幼节上午回家了,说是想取些衣物过来。” “他家中已被封查,怎么取衣物过来?” “这个就不知道了。” 荀贞迈步往后院去,杜买跟着他一块儿,问道:“荀君去找阿母么?” “是。” “俺和你一块儿。……,说起来,阿母来咱们亭舍多日了,俺却一直没怎么说话。难得今天无事,又刚好从家里拿来了些蜜浆,正好可以请阿母尝尝。” 杜买请荀贞稍候,小跑去屋中拿了个木卮出来。这个木卮远比荀贞和荀衢饮酒时用的那个铜卮要小。荀衢家那个铜卮是一斗的容量,这个木卮则是二升卮,相当后世的四百毫升,不到一斤。 杜买笑道:“荀君你是不知,俺那糟糠调得一手好蜜浆,喝过的都说好。前几天妇弟去了俺家,也没拿别的东西,就拿了点蜜。俺糟糠便将调成蜜浆,让拿来亭舍给荀君、阿母尝尝。” 他说着,把木卮送到荀贞面前。荀贞探头,见那蜜浆色如金黄,用鼻子闻了闻,赞道:“果然不错。……,我倒也罢了,阿母必会喜欢。” 杜买小心翼翼地捧着木卮,跟在荀贞屁股后头,两人去往后院。 …… 许母坐在屋子里,正拿了件衣服在缝补。她眼不太好,凑得很近,看起来很是吃力。荀贞忙上前,抢过来,说道:“怎么能让阿母缝补!这点活儿,我自己就能做好。” 衣服是他的,前两天下乡,不小心挂住了,腰的位置被拉裂了一道缝。他回来后,因当时忙,没工夫理会,便换下来,随手扔到了住的屋子里。许季和他一起住的,可能看见了,拿来给许母。 见荀贞从家中归来,许母很开心,但装着不高兴的样子,说道:“怎么?你是嫌我老了,眼笨手脏,怕缝不好么?”上了年纪的人有时候会很敏感,总以为年轻人会嫌他们脏、慢,不能自理。当然了,许母这句话显然是在说笑,不能当真。 荀贞笑道:“谁说阿母老了?耳不聋、眼不花,走起路来,腰杆挺直,我瞧您呐,比幼节的身体还好呢!”不肯将衣服还给她,接过杜买手中的木卮,岔开话题,说道,“杜君夫人做了点蜜浆,因听说阿母在舍中,所以特地让杜君带来,请阿母品尝。” 杜买这一转变心态,眼力价、手上活儿都有了,伶伶俐俐地从案几上拿了个喝水用的耳杯,捧到木卮前,等荀贞倒满了,又弯着腰,奉给许母,讨好似的笑道:“阿母,请您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这边正在奉浆,那边门外传来脚步。 荀贞回头去看,见却是许季回来,还另有两个年轻人跟在左右。许季空着手,年轻人拿着衣袍鞋袜等物,并提了一篮鸡蛋,一些吃食。 将手中的东西放在屋内,两个年轻人恭敬地向许母跪拜行礼,自责道:“是俺们没有想到,让老夫人受苦了,以后有何需要尽管与俺们说。仲兄不在,正该由俺们尽心侍奉。”说完,又对荀贞行礼,说道:“老夫人在亭舍,俺们不能朝夕侍奉,劳烦荀君多多照顾。” 荀贞还礼不迭。他不知这两个年轻人的姓名,但看着眼熟,似也是那夜曾包围过亭舍的,说道:“是从大王里的么?走这么远,辛苦了。且坐下喝点温汤,润润喉咙吧。”温汤就是开水。煮热的水称之为“汤”。 两个年轻人说道:“不敢叨扰。仲兄走前交代俺等,为不给荀君惹麻烦,寻常时候,要俺们最好别来亭舍,今日要非孝顺老夫人,俺们绝对不敢来的,这就告辞。……,听三郎说起,说为防冬月寇贼,荀君打算召人备寇?” “正是。” “不知还缺人手否?” “两位何意?” “若缺人手,俺们可以招呼几个兄弟,来为荀君助助人场。” 他们是大王里的,和荀贞不是一个亭,怎么能来?他委婉地说出了这层顾虑。两个年轻人对视一笑,说道:“俺们亭与繁阳亭地壤相连,本就该相望守护。只要荀君不反对,俺们自然有办法来。” 荀贞“备寇”是为打造班底,既然他们这么说了,自无不允之理。两个年轻人再又向许母跪拜,告辞离去。 等他们走了,荀贞瞧那一堆的衣物、鞋袜,以及鸡蛋、吃食,问许季:“家中被封查了,这些东西怎么拿到的?” 许季答道:“不是从家里拿的。我去寻了兄长的几个朋友,他们凑出来的。” 荀贞立时对他刮目相看。都说“江山不幸诗家幸”,人亦如此,顺风顺水中成长起来的人在某些方面,比如灵活变通、为人处事上远远不如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许季本只是埋首经书的书呆子,经历过这番挫折后,经历过前天敬老里的遭遇后,明显有了转变,学会了“狐假虎威”,知道了运用他兄长许仲的影响力。 许季似乎感觉到了荀贞惊讶,面上带红,改变话题,问道:“程君是不是碰上什么事儿了?我早前出去时就见他在前院举石,怎么现在还在那儿举?” 荀贞善解人意,不再追问,顺着他的话题说道:“也许是和谁闹别扭了。问他,他也不说。” 杜买笑道:“三郎,也来尝尝蜜浆。” 话题很快从衣物、程偃转到了对蜜浆的品评上。 …… 下午,繁兄弟回来。 次日上午,黄忠回来;快到中午,陈褒回来。诸人重新齐聚亭舍,针对“备寇”之事做了仔细的讨论。杜买、繁尚提议,在里民集合前,最好先去一趟冯家打个招呼,把他们今年应出的米粮征收过来。荀贞从善如流,当即答应了,却没想到,这一遭去,见识了一回甚么叫坐井观天。 35 集合 36 什伍 37 起行 38 初步 39 开练 40 蹴鞠 41 效果 42 冯巩 43 县尉 44 高家 45 欺人 46 盗马 47 山雨 48 雷霆 49 登门 50 排场 51 故事 52 市义 今天可能只有一更,来了几个外地的同学,等会儿要出去,不知什么时候回来了。 —— 荀贞做事素来两手准备。 “讲故事”是他的计划之一,如果此计不成,他还有下一个手段使出。下一个手段就不是“礼”,而是“兵”了。所谓“兵”,并非动武,而是用律法来压制对方。高家纵有黄氏为后台倚仗,但认起真来,借助家世,荀贞有十分把握说动县君将之绳之於法。 至於江禽、冯巩诸人所担忧的高素会不会动粗?荀贞根本就不在意。正如他说的,高素再跋扈也只是个乡间民户,而亭长再卑微也是“朝廷命官”。有“官威”在身,加上他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腐儒,即便高素动粗,他亦自信能全身而退。 事实上,荀贞对“先礼”并无太大的信心,本想最终难免要搬出律法作为“后兵”,却没想到只凭“先礼”就折服了高素。出了高家的门,他与亲送他出来的高素作别,心道:“高素虽放贷生钱,有欺男霸女之恶,但亦招揽宾客,有自比大侠之意。也许,之所以用了两个故事就将之说服,正是因为了后者?” 高家门外聚了不少里民,都是闻风而至,想看看荀贞下场的,见他进去不过小半时辰就出来了,而且不但出来了,还被高素亲送出门,不觉面面相觑,俱皆愕然不已。 有人窃窃私语:“高家转了性子么?”他们本以为荀贞会被乱棍打出,没想到却被高素亲送出门。 高素送荀贞下了台阶,令宾客把荀贞的佩刀取来,又令人将荀贞的坐骑牵来,瞧看围观的里民,骂道:“我高家贵门,岂是你们这些氓隶之人围聚的地方?看什么看?想让乃公拿了尔等,送到官寺问刑么?” 他一如之前的跋扈骄横,此时听入耳中,荀贞却觉得好笑,心道:“又一句‘高家贵门’。” 围观的里民一哄而散。走的远的了,先前说话那人说道:“以为高家转了性子,原来还是老样子!……,倒是怪了,这繁阳亭长对他说了什么?值得他另眼相待!” 荀贞从马上囊中取出钱,捧给高素,说道:“世上谁人无过?有过不难,难的是改正。君闻善改过,行为人所不能,可称英杰。虽然如此,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程偃欠君家的钱还是要还的。这些钱请高君收下。” 高素哪里肯收?说道:“高素无知,没读过书,不知前贤事迹。平生好结交轻侠,收揽宾客,自以为古之大侠不过如此。今日闻荀君所言,方知过去都错了!从此以后,素当以郭解、原涉为样,扶危救难、周人之急。程偃的钱,素不敢收!” 他不肯收,荀贞也不肯拿。 再三推让后,见高素执意不要,末了,荀贞笑道:“高君有志仿效孟尝,贞虽鄙陋,便也为君做一次冯驩罢!这些钱,我会拿回去还给程偃,为高君‘市义’。” “孟尝?冯驩?市义?” 在来之前,荀贞是为“讲故事”做过准备的。他将有名的豪杰、游侠掂量了一遍,按道理说,冯驩烧毁债券、为孟尝君“市义”的例子最适合讲说。但孟尝君是战国时人,离现在远隔几百年,怕说出来会高素会没有代入感,所以舍弃不提,改讲原涉和郭解。 高素连原涉、郭解的事迹都不知道,自然更不知道孟尝君。便在高家宅院门外,荀贞站在里中的巷子里,又将冯驩为孟尝君“市义”的故事讲了一遍,最后说道:“冯驩自作主张,替孟尝君将债券烧毁后,欠钱的百姓皆高呼万岁。冯驩回去后,对孟尝君说,‘君家财万贯,丰衣足食,缺‘义’而已。因此,臣矫君令,烧毁合同,为君‘市义’’。” 有了前边郭解和原涉的铺垫,“冯驩市义”的故事彻底搔中了高素的痒处。 他喜不自胜,挤眉弄眼,一把将钱从荀贞手上拿走,令人重放回马上囊中,握住荀贞的手,喜笑颜开地说道:“孟尝君我是知道的!却不知他还有过这段故事?……,啊呀,啊呀!荀君,那冯驩所言不差,我家家财万贯、丰衣足食,的确只是缺少一个‘义’啊!今君为我‘市义’,叫我该怎么报答才好呢?”一叠声催促左右,“去,去,去家中将程家的债券拿来,我要当着荀君的面把它烧掉!” 高二、高三走没几步,又被他叫回:“再拿五千钱出来送给荀君,以报厚恩!”不多时,高二、高三将债券拿出。高素顾盼周遭,见四面冷冷清清的,又后悔刚才不该将里民赶走,导致他现在的“高风亮节”没人看到。 荀贞观其面色,知其所思,笑道:“君当门焚烧债券,此真义举,想必用不了几天,就会被君门下左右的宾客传遍四乡了!我回到繁阳后,也必会将高君的义举对程偃如实讲述。” “对,对!”高素被他提醒,意识到虽无里民围观,但有门下宾客将目睹自家的“义举”,拍了拍额头,故作谦虚,严肃地对左右说道,“我焚烧债券,不为求名!尔等万不可将此事外传。”他实在为自己的“义举”高兴,表面严肃,一双眼露出的尽是得意、快活。 荀贞耐心地等他摆弄姿势、挺胸腆肚地烧了债券,提出告辞。高素再给他“感恩”钱时,他却绝对不肯收下了。在高素及其宾客的目送中,一如独身前来时,他牵马独去。 事情解决得顺利,荀贞的心情不错,出了里门,秋高气爽马蹄疾,一路穿林过野,不到午时就回到了繁阳。他没有回亭舍,而是直接去了操练场地。 …… 操练场上,冯巩已等不及了,再三催促江禽,说动了陈褒,聚合了十四五人,正准备赶去乡亭,还没动身,高甲指着远处,叫道:“那不是荀君么?” 诸人抬眼看去,见拐下官道的地方有一人正在下马,可不就是荀贞么? “……,回、回来了?” 陈褒长出了一口气,笑道:“荀君说自有计较,不需我等前去,果然如此。”他虽遵从荀贞的命令,压住诸人不去乡亭,但他其实也是很担忧的,此刻见荀贞归来,放下了心,十分轻松。 冯巩本想借此机会接近荀贞,这会儿见他回来,虽没达成目标,但也放下了心,不过却不由疑虑。因相距远,瞧不清荀贞的表情,他说道:“荀君安然归来固然可喜,然而他来去匆匆,不到半天就回来了,也不知事情办成了没有?” 江禽说道:“走,咱们迎上去问问。” 这会儿正是蹴鞠比赛的休息时间,以黄忠、杜买为首,众人一窝蜂拥上去,迎接荀贞。碰上面,荀贞讶然,问道:“诸君何来?” 众人观其面色,见其神色如常,看不出喜怒。陈褒问道:“我等忧心荀君高家之行,江君、冯君等人正要去乡亭为君助威,不意君已归来。……,荀君,事情办得顺利么?” 荀贞真没有想到江禽、冯巩等人因为担忧他的安危会决定去高家给他助阵,露出感动的神色,丢下缰绳,长揖谢道:“贞谢诸君厚意。”回答陈褒,“办得还算顺利。” “结果如何?” “高君烧毁了债券。” 荀贞丢下缰绳的时候,杜买接住了,站在马边,注意到马上囊中鼓囊囊的。荀贞去时带的有钱他是知道的,随手摸了摸,惊讶地发现钱还在囊中,问道:“这钱?” “高君执意不肯收。” 就像是高家里中的里民一样,江禽、冯巩诸人闻言,亦面面相觑。荀贞轻巧巧地两句话,一句“烧了债券”,一句“不肯收钱”不只是出乎了他们的意料,实如天方夜谭! 过了好一会儿,冯巩才问道:“高素烧了债券,又不肯收钱,荀君怎么说服他的?” 荀贞轻描淡写地说道:“这不是我说服他的功劳,而是高君慕古人之风,追先贤之志,欲以此‘市义’,故主动毁券拒钱。” 诸人心知必不是这么回事儿,如果真是这样,怎么早不烧债券、晚不拒收钱,偏偏荀贞去了,就做出此举,“欲以此‘市义’”呢?但荀贞恪守“闲谈莫论他人非”的原则,不肯“占了便宜又卖乖”,无论众人如何追问,只是这一句回答。 没办法,诸人也只有啧啧称奇了。 冯巩最熟悉高素,最有发言权,说道:“实在没想到,横行乡中的高素也会有此义举。” “君子当颂人之善,隐人之过。诸君,高素此桩义,实有古风,乡中出此人物也是你我的骄傲,日后应多与乡民讲说,也好敦厚我地风俗。”荀贞信守承诺、说到做到,提醒诸人以后要多多宣扬此事。 陈褒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心道:“不管荀君是怎么说服高素‘市义’的,在说服之后,又大力宣扬他的此举,为其扬名。若这高素是好名之辈,过些日子,或许就要如许仲为孝折腰一般,对荀君真正的心折了。”应声接口,说道:“荀君言之甚是,我等正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