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顶点小说网 > 诸天神话归来 > 第五十一章 刺王杀驾,景帝之死(下)

第五十一章 刺王杀驾,景帝之死(下)

作者:姿然 返回目录
        

“天下。”


        

布衣刺客轻轻地吐出这两个字,言语轻轻,其意却重,囊括一切。


        

景帝更是只觉荒谬:“区区刺客,也谈天下?”


        

“是啊,区区刺客,也谈天下。”


        

布衣刺客也笑了:“世间多少不平事,难以付诸笑谈中。


        

心有郁结,郁郁不解,故有刺客,舒展胸臆。


        

刺客诞生,就是把剑示君,谁有不平的意气之争。


        

哪怕是有了豫让的士为知己者死,也不过是全以忠义。


        

可不惜此身,刺与不刺,却也全在自身一念。


        

刺客为何而刺,求的是自身死前,意气吐尽,畅快淋漓,根底是为己身心意,何谈天下?


        

“意气之争。”


        

景帝忽的有所明悟:“刺家的乱天象之术,与意气有关?”


        

刺家的乱天象之术,号称天下极致杀人之术,可以引动天地之异象。


        

但刺轲不同,他抑意气之畅,抛去逆命之剑。


        

刺家自成立之后,从未有失手之刺客。


        

刺轲本可以不失手,但他的选择,却是背离刺家意气之争。”


        

可以逆境杀敌的刺家杀术,一直被追寻其根底,但始终无人可以复制。


        

儒门春秋笔法描述其为,怀怒未发,休祲将于天。


        

即是心里的怒气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是人心与天象相连。


        

这里的天地之异象,可不是法相的调用天地,是真正的引动大天地之异象。


        

彗星袭月,长虹贯日,都是动星辰之变的。


        

而仓鹰击于殿上,也不是单纯的有苍鹰伏在大殿之上,庆忌之宫殿,怎么会有苍鹰在侧,这只苍鹰,是当真凭空化生,虚空造物,比之国运真龙还要不可思议的虚化生花。


        

“意气吐出,化为天象。


        

始帝以己心代天心,但刺家之秘术,却更在之前。


        

意气越盛,则天象越盛。”


        

但人心之怒,如何动之以天象,故而一般被世人认为并非根源之所在。


        

如今看来,竟果真如此?


        

可天心自古高难问,人心如何与之同?


        

那随之而来的天象,又该是何等的壮阔,何等的惊世。


        

也许会是群星齐陨,也许是风荡九州,是日月齐耀,是海上明月,是九霄神雷。


        

可图穷匕见之时,荆轲转眸,却在始帝案侧,看到了天下。


        

布衣刺客没有否认,继续缓声道:“若单论一路积蓄而来的意气,刺轲堪称刺家千古无二。


        

是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是燕国行将被吞并的举国之望,亡国之恨,是大将军樊於期自割头颅的信任,是乐圣高歌易水寒的豪气。


        

这一切的一切,在图穷匕见之时,攀至巅峰,残虹出鞘,意气将吐,一旦他吐出这一口意气,那将是何等的快意,何等的风流。


        

景帝却陷入了沉默,因为他显然猜到了些什么。


        

布衣刺客微微侧首,轻声道:“始帝当时,就坐在帝座之上,与你所处之位一致。


        

当时刺轲与始帝的距离,和我如今与你之距离,一般无二,三尺而已。


        

所以这一切,都化作了乌有。”


        

谁能一眼见天下?


        

天下从来只是虚指,何况囿于案桌之侧?


        

但这也侧面反应而出,案桌主人,一心俯首案桌之上,亲力亲为,日以继夜,方才会让旁人看来,毫无帝王之风度。


        

那案桌之上有什么,你可知晓?”


        

“燕太子丹孤注一掷,着刺轲刺杀始帝之时,大玄已然灭国有四,韩赵魏楚,七国乱战,只余燕齐,却也已然是强弓之弩,灭国已然是大势所趋。”


        

只不过,一者上下,一者前后。


        

而其中间隔,你我之间,是你的国运真龙。


        

而始帝与刺轲之间,是三尺案桌,刺轲留下了最后的手书,说案桌之上,杂乱不堪,难以想象案桌的主人,是一位五百年未有之帝王。


        

“不错。”


        

布衣刺客颔首道:“彼时案首之上,是书同文,车同轨,立郡县,一度量衡之策,甚至于,还有部署大军坐镇北疆,修建御外长城之策。”


        

书同文,车同轨,立郡县,一度量衡。


        

景帝缓声道:“朕若是始帝,绝不会将精力再放在如何横扫六国之上,即便是刺轲奉上大将军头颅与燕国地图,也最多予以接见,不会过于重视。


        

案桌之上放的,该是一统六国之后的治国之策。


        

巍巍大玄,将是前无古人的九州悉为一体的中央大一统王朝,治国远比征伐要来的困难之多。”


        

要知道修建御外长城之时,天人尚未开战,但始帝已然料到四方夷族是心腹大患,如今看来,果不其然。


        

所以,始帝才能是始帝,是帝王之初始,也是帝王之终点。


        

只可与之并肩,不可丝毫逾越。


        

这是直至如今,百年之后,大离都在延续的制度。


        

甚至于,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将一直延续。


        

而在匈奴势大的大离立国之初,御外长城,更是大离能够存续的最后依仗。


        

天之下,悉数我人族之所有。


        

所以,刺轲说他看到了天下,有错吗?


        

没有。


        

而若是百年之前,无有始帝,又该如何?


        

九州七国乱战之时,世上本没有天下一词。


        

是因为始帝一统了九州,才有了天下。


        

他灭了四个千年封国,下一个要覆灭的,就是奉刺轲为上卿的燕国。


        

但是这个灭六国之人,所带来的,却不是延续五百年乱世,让世人皆有血仇的无边恶果,而是天下一统的大世。


        

而携无边意气而来的刺轲,反倒是那个继续五百年礼崩乐坏之乱世的人。


        

“七国之乱,乃至之前,大凰未曾彻底崩塌之前的百余诸侯国乱战不休,五百年,整整五百年。


        

人皆可为兵,是因国仇家恨,篆刻在每一个人的血脉之中。”


        

布衣之士缓声道:“这时,始帝出现了。


        

布衣之士轻轻开口,将那百年之前,那位看天下之人最后未尽之语,说与这天下听:“天下为重。


        

一人之痛苦,与天下比之,便不再是痛苦。


        

一国之仇恨,与天下比之,便不再是仇恨。


        

举国之望,知遇之恩,割头之信,易水之歌,都是刺轲出剑的理由。


        

而另他不能出剑的理由只有一个,却偏偏重到压倒了所有理由。”


        

景帝不言,那护身真龙,都不再作撼世龙吟。


        

景帝终于颔首,缓声道:“前后两人,皆未刺成,却反倒更重。


        

豫让杀身成仁,成自身之义。


        

刺轲舍生取义,全天下之重。


        

乃掷剑而出,钉于梁柱之上,弃剑而不刺。


        

走出始帝宫,慨然死于乱刀万箭之下,含笑而终。”


        

“刺家因豫让而成家有道,因刺轲而登堂入史。”


        

“坦白而言,初藏身未央之时,我心有愧。”


        

布衣之士坦言道:“我刺于君,初是因独尊佛门,刺乃百家,当有身至。


        

如今想来,却同样囿于百家之仇,佛门之恨。


        

不刺方可升华刺客之名,刺轲有愧燕国,有愧燕太子丹,有愧樊於期,有愧乐圣高渐离,唯独无愧刺家,无愧天下。


        

那你为何又要来此呢?


        

刺轲不刺始帝,你却要刺本帝?”


        

而君身前,只有帝座一方,容不下三尺有物。


        

君比之始帝,差之甚远,学始帝霸之表,却连攘内都做不到。


        

只有守成之功,再无扩土之能。


        

但当下不同,我刺出此剑,心意畅快。


        

始帝身前,只有三尺案桌,却显化一方天下。


        

当刺轲拔剑之时,坦然自若,刺轲因天下而不刺,始帝因而引为知己,允其留手书一封,送回刺家。


        

景帝失笑一声,缓声道:“朕的确不如始帝,可让刺轲这般人杰不刺,不战而屈人之兵。


        

但你比之刺轲,又相差几多?


        

始帝之命,操于刺轲之手不假,但刺轲之剑,是自行掷出,你手中之剑,却被朕崩碎于顶。


        

若任由君心肆意,则天下大乱,今日是也。


        

是我出剑,亦为天下!”


        

“朕不如始帝。”


        

吾若身死,则刺家绝后,倒也不吝所谓秘术。


        

无他,一字,纯也。


        

四大刺客,皆为人世极境,心意相合,圆融如一,只差蜕变一步,便可由凡入圣,成就神境。


        

你为天下出剑,然剑已断去,如何刺王杀驾!”


        

“世上真的有逆命之剑吗?”


        

布衣之士也笑了,他双指凝为剑指,聚拢为一:“世人皆想知晓我刺家的乱天象之术根由。


        

可我刺家,却悟出了秘术,燃尽一切,缩其宽,成其长,以一念,铸一线通天,不求烙印天地,长生久视。


        

是以命,换神境刹那,贵之以纯,只一字为杀。


        

虽贪图神境之力,出剑便已然身死。


        

可这一步如何得来?


        

神与道同,道便是神,凝聚过往种种,铸就独属自身的大道之路,走遍道路,烙印大道于天地,便可晋升。


        

然大道就在脚下,但不是所有人的大道,都长可以直达神境,宽比拟先天大道,留与天地之间,所以,才有了如此多的人世极境,知路,却走不通。或者走通了,也无法长存,只是伪神,总会跌境。


        

神与道同,道纳天地,真正的神中强者,道与大天地一般无二,怒便是天崩地裂,四海翻腾。


        

与之相比,长虹贯日,彗星袭月,仓鹰击于殿上,不过是小打小闹罢了。


        

如此,你还觉得,逆命的,真的是剑吗?”


        

但是剑在意先,神剑必落。


        

所谓的刺家秘术,便是神境一剑。


        

乱天象,便是大道之彰显。


        

如果说刺家的大道是一线,那一人之命格,在整个命道之中,连一线都算不上,哪怕是帝王命格,也是如此。


        

既然如此,命格之说,怎么能拦得住神境一剑呢?


        

“鱼肠,太阿,残虹,的确是名剑。


        

景帝的面色变了。


        

命道也只是大道一方,固然神秘莫测,可却称不得凌驾其余大道之上。


        

命道或许远强于刺家的一线大道,但只凭一人之命格,如何代表整个大道?


        

即便是掷剑入柱,他也可以身为剑,逆命刺君。


        

是其不刺,非不能也。”


        

“你只是法相。”


        

但赋予他们逆命的,从来是人,或者说是人登神境的剑意,而不是它们生来,就为逆命而生。”


        

布衣之士轻声道:“燕太子丹铸残虹,刺轲不解释,是为安燕国,安太子丹之心。


        

其实至始至终,他都可刺杀始帝。


        

布衣之士长笑一声,慨然道:“我不如刺轲,不刺胜刺。


        

却也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心,以之助燃!”


        

景帝猛地瞪大双眸,这等凶险之时,居然转身望向李青莲。


        

景帝稳住心神,缓声道:“法相离神境,还有两步。


        

你连圆融如一都未曾知晓,连自己的道都没有找到,谈何一线通天?”


        

“我为天下而刺!”


        

可那位兵家法相,是将相合以成秘术,那布衣之士,又是从何得来儒家秘术?


        

李青莲笑而不语,轻扫灰尘。


        

诸子百家,皆是道统延绵,但真正能够被儒门春秋笔法记入史册的,也不过寥寥罢了。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儒门秘术!


        

前不久,还有一位兵家法相,强转儒道,跻身人世极境。


        

强转儒道,其实不过是事后跌境,寿元受损,但神境一剑,却是燃烧大道而成,出剑之后,断无幸存之理。


        

将两者相合,自然损伤更是严重,但细细想来,却是赚了。


        

皆是损根基之秘术,同用两术,岂不是赚了。


        

儒家掌史,专列刺客列传。


        

因刺轲而登堂入史,意指可没有那么简单。


        

景帝欲要开口,那布衣之士,却已然开始崩散肉身!


        

诸子百家,从未落幕。


        

若有不平,刺以剑终!”


        

长歌之中,未央之内,流星一剑!


        

“为天下而刺,为刺家正名。”


        

布衣之士与李青莲最后对视一眼,轻笑出声,慨然吟出现身之时所唱诗句。


        

“当以帝血,昭告世间。


        

是日,帝都之民,皆可见天穹高悬双宫之中的西宫未央内,似有流星坠落。


        

异象流星陨坠,自未央宫顶,贯穿未央宫,直破宫城,天空之城,三道防线,于帝都十丈之空,化为无有。


        

景帝一十六年正月甲子日,景帝崩殂于未央宫中,一日乱象,由布衣之剑终结。


        

世间多少不平事,难以付诸笑谈中。


        

是当出剑!


        

为天下而刺,故而无敌于天下!


        

一柄以布衣之身,化作的布衣之剑。


        

刺家本该再多一位名留青史的大刺客。


        

然,刺客至死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