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重生1984 第二章 熄火的老解放 第三章 混子修车 第四章 看看就会修 第五章 苟在国企 李卫东又返回了汽修车间,在自行车棚里找到了自己的“二八大杠”,骑着车返回了运输公司家属院。 运输公司的家属院,实际上就是一大片的瓦房。 八十年代初期,筒子楼是大城市才有的配制,青河地区毕竟不是北上广,连像样一点的筒子楼都没有,即便是国企职工,也那只能住大瓦房。 李卫东家有三间瓦房,在运输公司家属院中,算是条件不错的。这也多亏了李登科是运输公司的元老人物,按资排辈比较靠前,才能分配到这三间大瓦房。 李卫东回到家中的时候,母亲周秀春已经准备好了晚饭,一盘清炒白菜,一盘小葱拌豆腐,还切了一盘咸菜。 虽然这晚餐没有半点荤腥,但当李卫东再次尝到母亲的厨艺时,泪水又忍不住的在眼眶中滚动。 母亲一边吃饭,一边唠叨,无非就是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就连邻居家的猫走丢了一个月,又挺着大肚子回来,也能绘声绘色的说上三五分钟。 父亲李登科自己倒了一小杯本地产的青河大曲,浅尝辄止的抿了一小口,回味似了吧唧着嘴,旁边弟弟李卫民,则不住往嘴里塞菜,仿佛是饿死鬼投胎一般。 望着这一幕,李卫东心中不由得感叹起来,要是几位姐姐也回来,一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该多好啊! 李登科夫妇一共生养了六个儿女,这也算是响应当时“人多力量大”的号召。 对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有四五个兄弟姐们是很正常的事情,若是只生两三个孩子,反而算是生的少的,独生子女在那个年代,跟大熊猫一样的稀少。 李卫东有四个姐姐,一个弟弟,前三个姐姐都已经出嫁,四姐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五十公里外的小县城工作,一个月才能回来一次。而弟弟李卫民现在正在读初中一年级,学渣一个。 上一代的人免不了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李登科连续生了四个闺女,到了第五个才生出来李卫东这个儿子,自然是对李卫东百般呵护,四个姐姐也有些“扶弟魔”的姿态,只不过那个年代大家都穷,想“扶弟”也没有物质条件。 晚饭过后,学渣弟弟李卫民一溜烟的跑出去,找狐朋狗友玩耍。父亲李登科则打开了收音机,靠在椅子上。 当时虽然已经有了黑白电视机,但李卫东家的经济条件,还是买不起那东西的,有台收音机听已经很不错了。 “鸠山设宴,和我交朋友,千杯万盏,会应酬……” 收音机里响起了京剧《红灯记》的选段,李登科一边跟着哼哼,一边用手打着节拍。 李卫东则帮着母亲收拾碗筷。 “卫东,在车间里累了一天,进屋里把衣服换下来,我给你洗了。”母亲一脸慈爱的说。 李卫东点了点头,回到里屋换下了那套深蓝色的工装。 房间里的摆设,既熟悉又陌生,李卫东望着镜子里年轻的自己,一时间竟然痴呆的愣在原地。 “这面镜子,后来搬家的时候还带走了,等第二次再搬家以后,就找不到了。” 李卫东长叹一口气,他突然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迷茫。 “按说我这个重生者,熟知历史,应该很容易就能成为亿万富翁吧!”李卫东喃喃自语的说道。 可真轮到自己的时候,他一时之间还真的想不到什么赚钱的好方法。 “去邮局买上一沓猴票?先不说猴票是1980年发行的,现在还能不能买得到。就是等猴票涨价,也是二十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出去摆个地摊当个体户?恐怕得被爸爸给打死!我一个大型国企的正式职工,可丢不起那个人。 李卫东无奈的长叹一口气。 在九十年代的时候,说一个人是个体户,就意味着这个人赚了不少钱,会有很多人羡慕。而在八十年代,特别是八十年代的初期,“个体户”绝对是个贬义词。 八十年代初,个体户就是待业青年、甚至是劳改犯的代名词,和主流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对于国企职工来说,“个体户”这个东西,听着硌耳朵,看着更是扎眼。 国企的家属院中,要是谁家的孩子去当个体户,那简直就是给全家人蒙羞,父母在别人面前都抬不起头来。 若是农村人的话,去城里摆个摊赚了钱,会被当成全村人的希望;可若是国企子弟的话,若是去摆地摊,绝对是全厂的耻辱。 因此国企职工的子女,宁愿去国企里当个临时工,也不愿意去练摊当个体户。 更何况李卫东本身就是国企的正式职工,去当个体户更是不现实。 像是重生小说里的写的,重生回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开办企业,顺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发展,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几年混成世界五百强,进入福布斯排行榜,跟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称兄道弟,那更是在瞎扯。 八十年代初的中国,除了特区,还没有民营企业生存的土壤。虽然政策方面已经逐渐放开,但那时候毕竟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年代,计划经济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也就意味着,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在计划内分配的。国企会分走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剩下的则被集体企业拿走,民营企业不可能获得计划内的生产资料。 像是电力、能源,运输、土地、基础设施等等,也都是优先供给国企,然后是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什么都捞不着。 没有电力,没有能源,没有土地,没有运输,甚至连原料都搞不到,民营企业怎么可能生存? 在整个八十年代,民营经济几乎都是以小作坊的模式在发展,比如炒个瓜子,炒个辣酱酱,这种小作坊几乎不会占用到生产资料,也不会被各种“计划内”卡脖子。 在1984年下海经商,大概就只能像早期的温州商人那样,背着一大包小商品,穿梭于各个城市当中。 想到这里,李卫东不由得暗骂一声:“重生小说都是扯淡的!老子是重生了,可还是得继续在国企里苟着!” 第六章 怠速不稳 第七章 质量问题 第八章 我要当先进 第九章 发扬一下风格 第十章 空手套白狼 第十一章 说客如云 第十二章 退货 第十三章 宰相门前七品官 第十四章 概不退货 第十五章 请喝酒 第十六章 要好处 第十七章 轮胎到手 第十八章 淳朴的国企工人 第十九章 靠山来了 第二十章 缺轮胎 第二十一章 给个劳模都不要 第二十二章 干部编制 第二十三章 非诚勿扰 第二十四章 分房 第二十五章 黄河重卡 第二十六章 坏掉的进口车 李卫东面前是一辆白色的轿车,四四方方的车头,四四方方的车灯,四四方方的进气栅中间,有一个银色的皇冠标志。 这正是一代神车,第七代的丰田皇冠。 “国内竟然你能看到这台老炮儿!还挺新的。”李卫东凑了过去,围绕着车身转了一圈,然后又隔着玻璃,望向了驾驶舱。 “还是辆右舵车,这应该是在RB出售的版本,而不是丰田专门用于出口的款式。”李卫东心中暗道。 RB的汽车是右舵车,不过由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汽车都是左舵车,所以RB出口的汽车大多数也都是左舵车,特别是进入到八十年代以后,美国成为了RB的主要市场,大量的RB汽车要出口美国,RB生产的左舵车比右舵车还要多。 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进口车管理并不规范,进口车汽车的时候,也不挑是右舵车还是左舵车,只要有车就行,所以难免会进口到一些右舵车。 直到国家成立了汽车工业进出口公司,中国的汽车进口才开始逐渐规范起来。 这辆七代皇冠虽然是右舵车,但上路的时候还是要遵守中国的交通法规,依旧要靠右行驶。对于右舵车的司机来说,靠右行驶多少还是有些不习惯的。 李卫东还想打开车门,进驾驶室看一看,然而一个声音却叫住了李卫东。 “那个同志,干什么呢!” 李卫东顺着声音望去,一个三十多岁的汽修工人正走了过来。 “同志,我就是看看这车。”李卫东开口答道。 那汽修工人看李卫东是个年轻的生面孔,不由得开口问道:“你是谁?那个部门的?来我们返修车间干什么?” “我是青河地区运输公司过来参观学习的。”李卫东话音顿了顿,接着说道:“你们魏主任也是知道的,他让我在车间随便看。” 李卫东搬出了返修车间的主任魏斌,那汽修工人也不好再阻拦,他一脸冷傲的望着李卫东,开口说道:“那你就好好看,别瞎动手,弄坏了你可赔不起。” “放心好了,我也是汽修工,弄不坏的。”李卫东开口答道。 “汽修工?看你这年纪,也没修过几辆车吧!”那工人冷哼一声,接着说道:“让你别瞎动手,是对你好,你面前这台车可是进口车,不是你们平时修的老解放,碰坏了你可赔不起。不过你们青河应该没有这种进口车吧!想必你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车。” 济城市毕竟是省会城市,而黄河汽车制造厂又是省级的重点企业,面对李卫东这个青河来的汽修工,黄河厂的工人不免有一些自傲感觉。 李卫东却是笑了笑,然后开口答道:“这是七代的丰田皇冠。” “啥代?啥田?皇冠倒是说对了,是不是看着车头那个标志猜的?”工人调侃着问道。 当时进口皇冠本来就比较稀少,大多数人是没有见过的。黄河厂的汽修工人也只是知道这辆车叫皇冠,并不知道皇冠就是丰田生产的,更不知道这是第七代的皇冠。 李卫东只好开口解释道:“皇冠是丰田汽车旗下的一个品牌,丰田汽车知道吧?RB的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前世界范围内也能排进前十吧。皇冠汽车是1955年开始生产的,基本上每四五年会更进行一次换代,八三年的时候已经换到了第七代,就是咱们现在这台车。” “真的假的?不是你小子瞎掰的吧?不过RB进口的,到时候被你说对了。”那工人一脸质疑的说的,不过听李卫东说的煞有其事,工人也已经信了七八分。 李卫东则给那工人递上一支烟,开口问道:“这位同志怎么称呼?” 那工人接过烟放进胸口的兜里,而后开口答道:“我叫陈金龙。小同志,你叫什么?” “我叫李卫东,你叫我小李就行了。”李卫东说着指了指这辆七代皇冠,开口说道:“这皇冠车在RB也算是豪华车,国内也不多见啊。你们黄河厂不愧是大企业,就是厉害,连皇冠车都能弄到。” “我们黄河厂虽然是省重点企业,但也配不上这么好的进口车。这车是为了接待外宾专门配的,我听说在咱们全省只有两辆,一辆在东岛市外贸局,另一辆就是咱们眼前这个,省外贸厅的。”刘金龙开口答道。 “原来这车是省外贸厅的,是送来保养的么?”李卫东又问道。 刘金龙摇了摇头:“不是,保养的话没必要送我们这里,这车坏了,一般修理厂还解决不了,就送来我们这里了。我们这里的技术,还是要比普通修理厂好一些的。” “那倒是,你们是造车的嘛!”李卫东恭维了一句,接着问道:“那这车放在这里,是修好了?” “检查了一下,还没修呢。”刘金龙开口答道。 “查出来是哪里出毛病了?”李卫东又问道。 “应该是变速箱的问题。不过这辆车的变速箱跟别的车不一样,这车档位不是一二三四,而是英文字母,只要挂上档,一直踩油门就行,根本不用换挡。不换挡的车,你没见过吧!”刘金龙有些炫耀的说。 李卫东转头看了看车内,看到了那自动挡的档把和P/R/N/D/S的档位,便知道这辆皇冠使用的是无级变速的自动变速箱。 RB汽车很喜欢使用无级变速,无级变速器跟常见的液压自动变速器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结构上,自动变速器是液压控制齿轮变速,而无级变速器则是变速盘和传动带组成。 因此无级变速器结构更简单,体积更小,变速时也更加平稳,没有传统变速器换挡时那种“顿”一下的感觉。 RB人之所以热衷于无级变速器,也是因为无级变速器的体积小,RB国内比较流行的是小型汽车,无级变速器不占地方,正好可以配合小型汽车使用。 八十年代国内汽车行业比较落后,汽修工的技术也不高明,国内的汽修工是没有修过自动挡位的汽车的,也不懂无级变速器的构造,所以修不了这台七代皇冠。 只听刘金龙接着说道:“我们也没修过这种变速箱的车,所以就先将车放在这里了,让司机回去拿这车的车辆手册,等我们看了车辆手册以后,再拆开变速箱。” 刘金龙话音刚刚落下,有一人便出现在返修车间外,快步的走了进来。 “说曹操,曹操就到,这车的司机来了。”刘金龙望向了外面那人。 “刘师傅,车辆手册,我拿来了。”皇冠车司机提着一个布口袋,然后从中拿出一本厚厚的车辆手册,递给了刘金龙。 “辛苦了。”刘金龙接过了车辆手册。 “辛苦什么,只要您能赶快把车修好,我多跑两趟也是值得的。”那司机开口说道。 此时刘金龙已经打开了车辆手册,下一秒,刘金龙的表情变得难堪起来。 “怎么是日语的!这谁看的懂!” 第二十七章 会修进口车 第二十八章 他这是来学习的? 第二十九章 汽车工程师 返修车间的主任魏斌一脸茫然的望着李卫东,他完全搞不懂,那个来参观学习的小伙子,怎么就摇身一变成了来指导工作的了。 “我倒是要看看,这小子在讲什么。”想到这里,魏斌干脆站在人群当中,听听李卫东到底在讲些什么内容。 渐渐的,李卫东的讲解已经进入到了尾声,他一边讲着,一边将变速箱装了回去,也算是修好了这辆皇冠轿车。 “这小伙子,讲的倒是头头是道,对这辆RB进口车的构造倒是挺了解的么。”魏斌有些赞许的点了点头。 然而下一秒,魏斌突然想起了,刚刚被李卫东拆了又装的RB进口车,可不就是外贸厅送来的那辆皇冠么! “糟糕,这辆皇冠可是外贸厅的宝贝,花费了很大功夫才从国外买来的,专门用来接待外宾的,要是不小心修坏了,我也得吃不了兜着走!” 李卫东则走进了驾驶室,发动了汽车,空挡踩了踩油门,听了听发动机的声音,随后走出来,对那司机说道:“司机师傅,开出去兜一圈试试吧。” 司机立刻走进驾驶室,启动汽车离开了返修车间,去外面试车去了。 “看样子是修好了。”魏斌长出了一口气,随后他拉过了一个汽修工人,开始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汽修工人将事情叙述了一遍,从司机拿回来那本日文版的车辆手册说起,谈到李卫东精通日语,再到李卫东主动请缨上阵修车,最后说到李卫东给大家讲课的事情。 “你是说着个小伙子会日语?”魏斌脸上浮现出一缕喜色。 “对,他还读了一段车辆手册上的内容,我们都听不懂,不过刘师傅说,听不懂的才是日语,听懂了就不是日语了。”那人开口说道。 “听不懂的就是日语,这算什么狗屁依据!”魏斌心中暗骂一声,随后还是向着李卫东走了过去。 “魏主任来了。”刘金龙赶紧上前与魏斌打招呼。 魏斌则直接走到了李卫东面前,一脸和颜悦色的问道:“小同志怎么称呼啊?” “我之前都白做自我介绍了,这魏主任压根就没记住我!”李卫东心中吐槽了一番,脸上却堆起了笑容,开口说道:“魏主任,我叫李卫东,青河地区运输公司来参观学习的,叫我小李好了。” “对了,想起来了,青河运输公司,呵呵呵,瞧我这记性。”魏斌也是呵呵一笑,随后接着问道:“小李,听说你精通日语?” “精通谈不上,不过日常的一些基本用语,还是能应付的。”李卫东开口说道。 “那翻译一些日文,应该没问题吧?”魏斌接着问。 “原来这魏主任找我,是为了翻译日语的文件。”李卫东心中暗道。 想到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魏斌那目空一切的态度,根本就没有在意李卫东。再看看现在,魏斌如此的和颜悦色,李卫东早已经猜出来,魏斌十有八九是有求于自己。 李卫东原本以为,魏斌是看重了自己修理进口车的技术,如今看来,魏斌是需要翻译一些日语文件。 于是李卫东点了点头:“不要太生僻的话,是能翻译的。” 魏斌的脸色顿时浮现出了笑容,他开口说道:“小李啊,在车间里待了这么久,应该口渴了吧,去我办公室里,先喝杯茶,休息休息……” 李卫东也没有拒绝,跟着魏斌返回了办公室。 …… “尝尝我这武夷山大红袍!”魏斌将一杯茶水递到了李卫东面前。 “谢谢魏主任了。”李卫东拿起茶杯,在鼻子前问了问,茶香浓郁,比后世那些所谓的“武夷山大红袍”要醇厚的多。 两人又寒暄了几句,魏斌这才切入正题,那从办公室的书柜上拿出了一本日文书籍,递给了李卫东,开口问道:“小李,你看看,这本书能帮我翻译一下么?这是我一个朋友从RB带给我的,翻译的时候也不用非常的精确,能让我看懂就行。” 李卫东接过这本日文书,快速的翻看起来,大致了解了一下书的内容。 这本书是有关重卡差异化定制的书籍。 重型卡车的用途不仅仅是进行普通运输,还可以进行其他运输作业。比如增加冷冬设备进行冷链运输;比如增加油罐运送危险品;再比如作为工程机械的地盘等等。这些都属于重卡差异化定制的范畴。 李卫东将书籍还给了魏斌,随后开口说道:“魏主任,翻译这本书并不困难,不过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讲解重型卡车的差异化定制,跟汽车修理可没有什么关系。” 李卫东的潜台词是,你这个汽车返修车间,是用不到书中这些内容的。 魏斌当然明白李卫东的意思,他微微一笑,开口说道:“小李,你是不是认为,我当这个返修车间的主任,就是个修车的?实话跟你说吧,我可是清华机械工程系的,1965年毕业。” 李卫东心中猛地一惊,清华本来就是国内最顶尖的学府,而1965年毕业,也就意味着这位魏主任不是所谓的“工农兵大学生”,人家是有真才实学的。 在那个年代,大学生是何等的宝贵,一个清华机械工程系的大学生,却成了汽车修理工,这完全不符合逻辑。 “魏主任,那你怎么成了返修车间的主任?这也太大材小用了吧。”李卫东一脸不解的问。 “我除了是返修车间的主任,也是汽车工程师,也要参与车辆研发的工作。”魏斌话音顿了顿,接着说道: “我们汽车制造厂跟你们运输公司不同,你们运输公司的修理车间,只需要把车修好就行,而我们汽车制造厂的返修车间,除了要把车修好,更要担负汽车质量监控的任务。 简单的说,别人把车送到我们这里返修,我们的首要工作不是把车修好,而是要弄清楚汽车故障的原因,要通过汽车的故障,去排查我们的设计有没有缺陷,然后反馈给设计部门,再进行改进。 你说这些工作,没有专业的汽车工程师,单单靠汽修工人,能完成么?普通的汽修工人哪里懂得汽车设计缺陷的事情。所以我这个汽车工程师,才会兼任返修车间的主任。” 李卫东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原来如此啊,之前我还真没想到,这个返修车间的作用这么大。” 李卫东也终于明白过来,为什么这个魏斌的衣服那么整齐,上面没有半点油渍,整个人的气质也更像是个学者,原来人家本来就是个汽车工程师。 “你现在明白,我为什么要看这本重型卡车差异化的书籍了吧?”魏斌笑着说。 “你这位汽车工程师,应该看这本书。”李卫东点了点头,然后翻了到了书籍尾页,看了看页码。 “魏主任,这本书可是有二百多页呢,一时半会也翻译不完,我在济城就能待两天,然后就得回青河,要不然这样吧,这两天我尽量给你翻译,能翻译多少算多少。”李卫东开口说道。 “那你翻译这本书,需要多久?”魏斌开口了问道。 “最少得五天吧。”李卫东开口说道。 魏斌犹豫了几秒,随后开口说:“这样吧,我去给你们领导说,让你在这里多住一个星期。” “这个嘛……”李卫东犹豫起来。 “担心你们领导不同意?呵呵,我们黄河厂的面子,你们单位的领导总是要给的。”魏斌颇为傲气的接着说: “至于生活嘛,你也不用担心,我给你安排,来我们黄河厂的招待所,条件比省委招待所还要好,我们招待所里的大厨可是孔府菜的传人,最拿手的就是一品豆腐,晚上带你去尝尝!” 李卫东思考了几秒后,点了点头:“那我就听您安排了。” 第三十章 吃豆腐 第三十一章 提车难 第三十二章 看不起汽修工啊 第三十三章 故障原因 第三十四章 借花献佛 第三十五章 旷工 第三十六章 重卡到手 第三十七章 欲加之罪 第三十八章 似曾相识的感觉 第三十九章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第四十章 要房 第四十一章 新丁记者的野望 第四十二章 论资排辈(求推荐票) 第四十三章 拼爹 第四十四章 调度员 第四十五章 陷阱题 第四十六章 考试 第四十七章 100分 第四十八章 面试 第四十九章 偷鸡不成蚀把米 第五十章 公费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