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事 上架! 第一章 咱是太子了 第二章 回家,回魏国 第三章 原来是朱司徒…… 第四章 儿臣不敢说 第五章 假梦施教 第六章 魏惠王中毒太深,奈何? 第七章 上门就被下套 第八章 众臣皆醉,惠相独醒 第九章 这一次,软硬兼施 第十章 哪位大神促成这等好事? 第十一章 秦国大良造 第十二章 盛情之下 第十三章 盛情之下(2) 第十四章 大局观 第十五章 拿命博的太子申 第十六章 大争之世 阴晋城内。 等严缓将一切事情都安排妥当之后,便回到议事堂,跟太子申进行了详细的汇报。 “这些人虽说懒散松懈,可城中防御用的碎石跟滚木还是不少,粮草也够半年的了。”此时的严缓,看起来也轻松了一些。 抬头间,他眼角的余光看到了还在原地流血的乌将军,“太子方才的作为,末将佩服。张幕将军等人也着实被您的威严折服,此时也都老老实实的在做事。” “不提尔等也罢。城中粮草足够便好。”平淡的应过一句,太子申想了片刻,问道:“留在城中的那些秦国民夫的嘴里,可曾问出些什么?” “有一人说,这些美酒跟吃食,本是秦公为伐韩之后庆功宴准备的,可是齐国一插足……这些东西也就被秦国大良造发放军中了。” “若如此说来!倒是有些意思。”太子申露出一个满含深意的笑。 那笑容看的严缓很是不解,蹙眉道:“无非就是马陵之战败了,秦公不好再以庆功的名义送这些物什了。” “不不不不……”太子申摇头,一连好几个不,“这位乌将军带回来的消息是,秦国大良造欲做媒,促成公子卬的姻缘。而这些民夫又是另外一番说辞。严将军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吗?” “这……”严缓顿时有些傻了,“末将到不曾想过这些!或许,其说的都对,本是为庆功宴准备,公孙鞅做媒,又刚好拿来用了……” “罢了!不谈这些。”太子申突然一摆手,道:“既然套不出什么有用的消息,那就让这些人回去吧,看紧点,可别落下一两个在城里。” 一听这话,严缓也瞬间双眼一亮,把之前的话题甩的一干二净:“来之前末将就让人去送这些人离开,只是当中有人醉酒,睡着了,想留在城里过一夜。因为一开始是您让其留下来的,末将也就没提此事。” “也就是说,本太子让这些刁民站起来当一次人,他们还想着往本太子脖子上骑了?” 无论何等缘由,蹬鼻子上脸,肯定是不讨喜的。 故而太子申没有丝毫客气的说道:“这些刁民,肯定是不能留在城里过夜的。拉酒的牛车不是空着吗,让醉了的睡在上面,全部送出城去。” “太子说的是,末将这就去安排。”见识过太子申狠辣的一面,此刻的严缓也不敢耽搁。 实际上,太子申一开始留下这些农夫的时候,就思考了很多问题。 从以托梦为由劝谏魏惠王无果,再到拜访相国,对龙贾软硬皆施,再到后来陈轸如救世主一样出现,有了代理朝政的机会。 如果这次不能抓住机会打破魏惠王的坚定信念,那下一次机会到来,可能就为时已晚了。 而要想让魏惠王不再坚定的信任秦国,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秦国出兵。 留下几个农夫,此时再赶走。等农夫回到秦军营地之后,把在城中看到的景象说于公孙鞅,也许,本不想出兵的公孙鞅,会因为这个‘机会’出兵。 当然,做这些决定的主要因素,还是太子申坚定的相信,秦国必会在这段时间进攻魏国。 太子申所能想到的,该布的局都已经布下,接下来,便是等待秦军的回应。 议事堂里,太子申让人准备了滴漏。 那滴答滴答的声响,就像是敲打在太子申的心中一样,让人不安。 一盏茶的时间过去。这期间,太子申感觉这一晚,一半的时间过去了一样。 “呵呵。”一声苦笑,他搓了搓两个出满了汗的手心。 就在此时,房门被人推开了。 严缓一手扶着剑柄,快步来到中央,拱手:“太子,秦军来人,将公子卬一行人送回来了。” 这一刻,太子申猛地从地面站起,面色森严。 …… 一路小跑着,随同严缓来到了西面的城楼,往城外望去,果见一支打着火把的队伍,已经到了距离城门五百米内的地方。 待队伍在距离五十米外的地方停下后,太子申清楚的看到二十个秦军兵士,以及五辆马车。 “这公孙鞅当真是会演戏,送八个人回来,竟用了五辆马车。”太子申在心里嘀咕着。 “在下莫毋,奉大良造的命令送卬公子回城。”一名秦兵在城外拱手行礼,抬头看着:“城楼上可是张将军?” 隐藏在暗处的张幕闻言,刚想要开口回答,却被太子申伸手拦住。 随后,太子申从藏身处站起,故作慵懒的回了一句:“张将军喝的开心,刚不久入梦了。诸位稍等,本将这就开城门,让卬公子他们进来。” 话落,太子申拉着毛五往台阶处走去。 “听着,一会开了城门,出去确认一下是否真的是卬公子一行人,看仔细了再进城。”太子申边走边叮嘱。 “喏。”毛五低声应过。 很快,厚重的两扇城门,被缓缓的拉开。 毛五有些紧张的迈步走出。 火把的光亮下,刚才说话的秦兵莫毋,面带和蔼的微笑上前行礼,打了招呼。 虽然二人都很小心,可莫毋往城门内刻意看的那一眼,还是被精神紧绷的太子申捕捉到。 …… 城楼上,严缓尖锐的目光突然盯着城外某处死看。 …… “是卬公子一行人。”毛五将五辆马车看了一圈,对着门内喊道。 “迎公子入城。”太子申有气无力的回应一声。一双眼睛,却是叮死了门外的一举一动。 在这之后,五名秦兵牵着马车,一字前行。其余的秦军兵士则往两边散开,而后将手中火把高高举起。 这本无关紧要的动作,却让精神紧绷的太子申心生疑惑。 城楼上,严缓的目光还是没有半分的挪动。且在门外秦军举起火把之后的一吸时间里,瞳孔突然放大。 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城外仅仅一里开外,不足两里的大片空地上,灰尘飘逸。 若仔细看,隐约可以看到灰尘下,密集的黑色身影,正在以潜行的姿势,快速靠近城池。 “不好,秦人有诈,城外有伏兵。”严缓放声狂吼。 “关城门,立即关闭城门,快!”太子申听出是严缓的声音,立刻下令关门。 而几乎是同一时间,城门外负责牵马前行的五名秦军兵士,一个利落的跳跃,上了马车。 为首的莫毋笑容一收,继而嘴角一撇,扬鞭催马。 马车开始快速往城门口奔驰。 直到这一刻太子申才突然明了,之所以安排五辆马车前来送人,不是为了彰显对公子卬的尊重,而是为了抢先站住城门通道,让大开的城门,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闭合。 十年变法,两年多的处心积虑。秦国假装臣服,背地里却做足了准备。 无论是外交谋略,还是出兵的时机跟计策。 尽管太子申对历史的走向心知肚明。 尽管他已经在城中做足了防御的准备。 可直到这一刻,见识了秦人攻城的细节准备,他才真正的体会到秦人对河西的执着。 体会到战国、大争之世。 第十七章 秦军攻城,太子申攻心 第十八章 这叫将计就计 第十九章 血战起 第二十章 抉择 第二十一章 极大考验 第二十二章 都是为了守城 第二十三章 夜,伸手不见五指 第二十四章 愤怒的老兵 第二十五章 风雨前夕 第二十六章 这叫出其不意 第二十七章 火烧连营 第二十八章 火烧连营(2) 第二十九章 将不与兵士争功 第三十章 惠王怒 第三十一章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第三十二章 捉襟见肘 “太子,您这是?” 严缓被太子申的夸张动作吓了一跳,扭头冲门外呼喊道:“医士,快传医士。” “慢,慢慢……” “慢着!”太子申揉着喉咙咳了两下,脸红脖子粗的说道:“将军刚才说的是,一千六百二十七镒?” “对。”严缓这才意识到太子申的状况,是由这数字引起的,压低声音道:“这些都是按照您吩咐的,阵亡将士的抚恤金四倍与之。重伤有碍日后劳作者,按照阵亡抚恤金的两倍金钱予以补偿。当日出城偷袭者,多发三月的俸禄。另外,轻伤者由军中医士救治,可药材不足,还需金钱购买药材。” “那这购买药材的金钱,算在这千金内了没?” “还没有,药材的钱末将跟医师及几位医士垫付,想着等全部算出来了,再给太子。”严缓嘴角带着笑,轻声道。 太子申听的头皮发麻:“还没算药钱就已经一千六百多镒了……” 这两天太子申将自己这太子府几乎翻了一遍,但凡还值点钱的东西都被他给弄在一起,找人大概算了一下,充其量也就五百镒金。 虽说这年头给普通兵士发放的不是金子,严缓报上来的数字,只是折合金之后的价。 可即便是铜钱,以目前国库的情况,也根本发不起。 这倒不是太子申自己猜测的结果。 早在去阴晋之前,太子申临时主持朝政的第一天,相国惠施在朝堂上提到的唯一一个问题就是有关金钱的。 想了好一会,太子申才吐出一句:“如此说来……还是想的太简单了。惠相国说国库空虚,本以为变卖家财,应该够用了。可谁想,连一半都不够。” 严缓站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的摆弄着衣袖,没有说话。 “千金都拿不出来,我这太子当的也太没意思了。”太子申蹙紧了眉头。 起身,他沿着几案来回踱了几步,猛地抬头看向严缓,问道:“这太子,当的是不是太失败了些呢?” “额……” “此,此事……嗯……”见太子申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自己看,严缓张了张嘴,却是支支吾吾的没句整话。 好一会,太子申也明白,自己这傻问题,让严缓感到为难了。索性缓缓入座,吃喝了起来。 “其实太子大可不必自责。就末将所知,魏国富可敌国者,也只有前任相国白圭,毕竟军费不是小数。”严缓拱手站着,也不敢再入座。 太子申将食物咽下,又猛喝了口茶,随口道:“眼下的问题,不是军费有多么庞大,问题是现在没有金钱去付。哼,早知如此,就不该说什么三倍四倍的给。” “太子若是现在收回成命,”严缓小心翼翼的偷瞄了太子申一眼,“肯定会让将士们寒心的。” “收回成命?这怎么可能。”太子申激动的否决了严缓。 随后却又陷入了沉思,“其实本太子有的是钱,不过一时半会还拿不出来而已。” “末将不懂——” “听不懂也是正常。”太子申抬手,示意严缓靠近一些:“本太子想问问将军,军中可有拖延发放军俸的情况?” “有。”严缓很肯定的点了点头:“据说,当年伐赵,军俸一直到伐韩前夕才给补上。另外,末将方才未敢提及,上次伐韩,阵亡的多是武卒,武卒的军俸跟寻常兵士的还要不同。若是阴晋一战的抚恤金给了,那这些武卒的抚恤金一直拖着,肯定也说不过去。” 名传千古的大魏武卒,太子申有幸看到了。 虽然现如今仅剩一万人,可那整齐的军容,气势如虹的阵仗,一张张刚毅坚强的面孔,一具具充满力量的高大身躯,都让太子申敬佩。 一名精锐弓箭手的训练都要两三年之久,更何况是各种技能较为齐全,又身披重甲的大魏武卒呢? 从选人开始,高大魁梧的身躯就注定了他们在战场上的不凡,加上标准合身的装备。 每一位合格的武卒将士,都是魏国花费无数金钱培养出来的。 成了军的武卒,更是这年头的‘食金兽’,或者说,武卒大军的价值,根本就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再加上武卒的性质相当于特种兵。魏国大军中的普通兵士都仰慕武卒,武卒的名声和威望,也始终在魏国百姓之间流传。 试想一下,在乱世战国,能够被武卒选中,不亚于之后的科举高中。 一旦某人被武卒选中,通过最初的审核并编入军中,那本身就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了。 可现在某个成了武卒的同乡死在战场上了,消息传回其家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抚恤金。 若是这种话被人再添油加色的一番流传,魏室还如何统治这片土地?往后还有谁愿意为国效力? 仔细的想了一番之后。 太子申是一手搓着脸面,一手揉着肚皮,整个人呈现出坐立不安的模样。 “太子,您看此事?”严缓点到为止。 “不看。”太子申面红耳赤的喘着粗气,“看不下去,将军且回吧。” “回去?”严缓挠了挠脸颊,狐疑的问道:“那这军俸一事,该如何安排?” “这事太难了,安排不了。回去吧。”太子申摆了摆手,随口答了。 兴许是因为太子申此时的态度有些怂。 严缓也是着急了,双眼一瞪,拱手,朗声道:“好吧。回去后,若有将士问起,末将就说太子可能会食言。” 言毕,严缓转身就迈步开走。 “站住。”太子申抬起他那拧成八字的额头,喊道:“给本太子回来。” 严缓转身,木纳的又往回走了两步。 太子申无奈的抿了抿嘴站起,一步步走到近前:“不知道严将军可否听过,‘饭不能乱吃’这句话?言也不得乱吐。” “可是……”严缓犹豫了下,最终还是接着说道:“太子,男子当有担当呀。” “尔敢说本太子无担当?”太子申差点就条件反射,直接一脚踹上去。 严缓直挺着腰杆,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 见他如此,本就不易怒的太子申,也没有责怪,反而有些想笑。 围绕着严缓转了一圈,绕至他面前时,太子申在其手臂上拍了拍,“这里有备好的五百金,等会带去军营。先把买药材的钱出了,其余的拿来庆祝阴晋之战的胜利。全军俸禄延缓发放。若有将士询问,便说本太子在给全军上下准备大礼。” “嗯,就这般说吧。” 也不等严缓说什么,太子申点了点头,转身回到了席位坐下,“马陵一战,所有损失本应由国库承担。然国库空虚,此事也由本太子一力承担。回去吧,一月之后,本太子让将军知道什么叫担当。” …… “停。” 半个时辰后,车队路过严缓的府邸。 他看向身边兵卫吩咐道:“尔等先行回营,这些箱子放在本将帐中。” 目视车队走远,严缓才拨转马头,往自家院中走去。 一刻钟之后,原本平静的严府,突然爆发一阵吼叫声,“要么不回府,回来就知道拿钱去。杀千刀的严缓站住……” 伴随着骏马啼鸣,严缓策马奔出院门。 一位妇人紧随其后,手中拎着弯刀,一路嚷嚷:“府中仅剩百零三金,你就取走百金。怎不把瓢盆粮袋草框都拿去换了钱。” 眼看骏马远去,妇人将手中弯刀用力扔出,蹲坐在地哭喊起来:“不过了,这次说什么都不过了……” 第三十三章 相国府的门客 严缓离开之后,太子申便把自己关在了书房里。 原本以为说服了魏惠王,接下来只要专心处理变法的事情便可。 事实证明,计划有时候真的赶不上变化。 魏国眼下的烂摊子,棘手的事情实在有点多,太子申都恨不得自己会分身。 “也罢,变法非一朝一夕。没有足够的钱财支撑,很多事都无法进行。有关新法的事情,暂且只能让惠施一人去忙了。” …… “阿嚏——” 相国府的庭院中,惠施揉了揉自己发酸的鼻孔。 恰在此时,一位年轻男子背着个包裹,来到他的身后:“天凉了,相国当心身体。” 听到关心,惠施笑着转过了身子。可看清来人背着的包裹时,脸上的笑又僵住了:“这是?” “追随相国已有两年,可大王从未召见。此行,是来拜别的。” “欲往何处?” “秦国。”年轻人叹了口气,“秦国谋魏良久,此番却在河西失利。以吾对魏国的了解,或许可为秦公所用。” “年轻人,要沉得住气才是。”惠施愣了一下,却没有生气。 伸手指了指一旁的石质几案,示意入座:“今日寻你前来,正是因为机会来了。” …… 次日朝会,魏惠王将拟定新法等一众事宜当众宣布。 除了由相国惠施主要负责,以及太子申监督之外,还重点提及,朝中所有朝臣都必须配合新法的实行。 若有违抗,一经查实,斩杀之。 因为此事的突然,朝堂之上的众人,皆是鸦雀无声。 只是散朝之后,众人三三两两,低声议论着离去。 太子申心中念着军俸的事,没有时间去私下里听卿大夫们的议论。况且在太子申看来,这些个卿大夫存在与否,并不如何重要。 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太子申和惠施一同往相国府而去。 “看茶。” 入院门,惠施吩咐了一句,便伸手示意太子申,一同往书房走去。 和惠施对坐在一张摆满了竹简的几案上,太子申端起热茶抿了一口,直言道:“相国多日提及军俸的问题,眼下国库空虚,难以度日。也因此,本太子决定跑一趟河东,看看是否,能发点小财。这新法拟定和颁布一事,只能仰仗相国您了。” “如此说,太子早都将一切打算好了?” “昨日跟严将军商议后,临时的决定罢了。” 惠施略略想了想,将面前的一摞竹简推到了太子申的面前,“昨日太子府上来人走后,本相便准备了些东西,还请太子先看看这些。” “这些,不会让相国熬了一宿吧?”太子申大致看了眼,笑呵呵的问道。 “一宿可写不出这些来。” 太子申没再多言,着急的拿起一卷竹简,翻开看去,其上的内容写的很是清楚。 兴魏五则。 这第一则,写的是法。 除了言明,变法之后,百姓应知法守法。国中更应颁布详细且易懂的法令,使得百姓可以有法所依。 在这之后,还写出了一些可以在魏国用的一些法令。 这法令的实用性暂且不说,就刻写者将法列为第一则,可见他对先君魏文侯,以及吴起等人的变法,有着很大的赞同。 而当今列国,无一不是在通过变法,好让自己可以变得强大。 法治,这对现在的太子申来说,那自然是赞成。 可新法具体应当如何定,还需要斟酌。 放下这法治卷,太子申又拿起第二卷。 第二则说的是固农,在这个以粮食为主的年代,谁有充足的粮食,做起事来就更有底气。 同样的,刻写者也对此进行了一些详细分化。 比如其中的奖惩制度,鼓励耕种和开荒,各种赋税制度等。 奖励辛勤劳作者,惩罚慵懒之人。 一个公开的奖惩制度,自然是必要的。 对此,太子申也没有意义。 即便是两千年后的科技时代,粮食也是大国把控的重要资源之一。 无论何时,是人他就得吃饭。 套用后世民间的一句话,‘百姓若是饿极了,连皇帝都敢砍’。 对粮食重要性的认知,现在的太子申,比先前的那个灵魂,怕是强上百倍千倍。 再其后还有关于练兵,山河湖泽、渔盐等跟从商有关的内容。也都根据魏国的国情,大致刻写了相关的管制。 不过细节之处,太子申并没有心思去一一评判,只是大致扫了一眼。 “难怪相国总是一副不急不躁的样子,却但是早有准备。” 太子申随口夸赞的同时,两个眼珠子还在竹简上扫视。 “等等。”还没等惠施开口,太子申忽然盯着竹简上某处,露出惊讶之色,“公孙衍——” “莫非此《兴魏五则》,乃是此人所作?”抬起头,太子申满目期待的看着。 惠施却对太子申的期待感到诧异,“太子知晓此人。” “传闻是您的门客,相国在朝堂上多有举荐。” 惠施点头,笑着。 身后,一位衣着朴素的年轻人突然走来,爽朗的声音中,透露着些许的不屑:“只可惜,大王从未赏识。” 来人近前,先跟惠施行了礼,接着又转对太子申:“公孙衍,见过太子。” 公孙衍,活生生的公孙衍。 这是继当日碰到陈轸之后,上苍第二次送给太子申的礼物。 一时之间,各种思绪和记忆在脑海中穿梭,以至于公孙衍被晾在一旁,躬身保持了许久。 外表俊朗,眉清目秀,白皙的皮肤略显苍白,身形偏瘦,青灰色的朴素衣着,并未遮掩他自身凌厉的气质。 尤其是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眉宇间有股子不易察觉的孤傲之色。 惠施的目光,在二人身上打趣的徘徊,最终疑惑的落在太子申身上。 阵风起,漫天枯叶迎面扑来,太子申这才回过神,伸手用宽大的衣袖遮挡,以免灰尘吹入眼前几案的茶水中。 公孙衍依旧是躬身拱手,哪怕风将灰尘吹入他的双眼。 待风停下,坐在几案旁的太子申忙着整理自己的衣着,。 而这一幕,刚好被公孙衍的余光所见,那平静的面容,顿时变得阴沉:“告辞。” 闻声,太子申猛的抬头,却见公孙衍已经转身。 “公孙衍,魏国阴晋人士。自幼生长在战事颇繁的魏秦交界之地,对两国国情的了解,定然胜过常人。” “魏申恳请先生教诲。”匆匆追赶至公孙衍的面前,太子申躬身揖礼。 “无诚意之请,衍实难从命。”跟太子申对视一眼,说完,便又错身走去。 第三十四章 野望,霸者之心 第三十五章 成则吾,败则其 第三十六章 风吹草动 第三十七章 志远 第三十八章 毁尸灭迹 第三十九章 至少,要给亡故之人一个交代 第四十章 阴谋尚在酝酿 第四十一章 再出手 第四十二章 进退两难 第四十三章 可敬可佩 第四十四章 阔绰的太子申 第四十五章 朝堂上的众生相 第四十六章 众生相(2) 第四十七章 不知‘人鬼’的朱威 第四十八章 剪不断理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