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顶点小说网 > 二拴的一九七八 > 第十二章 家人(一)

第十二章 家人(一)

作者:岳麓之巅 返回目录
        

李之重家是个大家庭,不过在这个年代也就是普通人家。


        

可谓上有老下有小,年龄最大的是奶奶,大名徐海棠。


        

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腊月,属蛇。


        

他奶奶老年时常和家人聊起,自己生月不好。


        

“苦焦”犯月,俗语讲“腊月的长虫苦到头”,结果累害了娘家人,使得门户败落。


        

其实她不懂“苦焦”是五大犯月“苦焦、骨髓破、铁扫帚、纸簸箕、绝火烟”里面最轻的一种,不至于斯。


        

本地犯月俗语是这样讲得,“正月的龙,二月的牛,三狗四羊五兔头,六月鼠,七**马九老虎,十月的猪,冰上走,十一的猴子天不留,腊月的长虫苦到头”。


        

土默川腹地,阴山锁钥,黄河要津,一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古城。


        

萨拉齐是蒙古语,汉意为制奶食品的地方。


        

网上讲的蛇犯月是“正月蛇,洞中休”,可能是地域原因吧。


        

奶奶出生在大青山(阴山)脚下西沟门村,属萨拉齐厅(萨县)。


        

TKT县位于大青山南麓,黄河上游和中游分界处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


        

托克托由蒙古语“脱脱”转化而来。


        

是明嘉靖年间为居于大板升城(即今天的美岱召)的蒙古阿勒坦汗王府供应奶制品的地方。


        

李之重奶奶十五岁远嫁到南部平原TKT县(托县)的口肯板升。


        

从清末直至解放后的两三年,常有土匪出没。


        

有“萨托二县出土匪”一说,萨县的女子嫁到托县,有点土匪联姻的感觉。


        

“脱脱”为阿勒坦汗的义子之名,因“脱脱”曾率部驻牧于此,城名也称“脱脱城”。


        

土默川民风彪悍,加之地广人稀,草高林密,南邻黄河,北靠大青山。


        

再有长兄成家后长时间未添一男半女,更是坚定了父母将其远远地打发的决心。


        

正好徐家有一远房亲戚在托县这边做媳妇,于是委托她在本地找个男人。


        

奶奶的远嫁主要是犯月为父母不喜。


        

据说有个算命的瞎子说奶奶克家人,影响娘家子嗣。


        

确实够匆匆的,娶亲是个大事,庄户人家虽行不起“六礼”。


        

一般也是头年定亲,次年迎娶。


        

接着遇到了盼媳妇望眼欲穿的李之重太奶。


        

奉上不算丰厚的聘礼,不等过年,匆匆地就把她匆匆嫁了过来。


        

家里穷的叮当响的,而且大她一轮(十二岁)的男人。


        

或许命确实不好,三十八岁时男人没了。


        

李之重奶奶的父母亲有些太过分了,也不挑挑人。


        

找了一个公公是个烫洋烟的(吸食鸦片),两个小叔子业已成年未娶的。


        

李之重奶奶是个坚强人,晚年与孙辈儿聊起来过往的艰难。


        

只是平静地叙说,没有一滴泪,好像讲的都是别人的事。


        

留下五个孩子,最大的儿子十八岁,最小的闺女两岁。


        

即使想嫁人都没人敢娶,人太多养不起呀,关键还是三个儿子。


        

一九七八年的奶奶已经八十三了,身体硬朗。


        

看门哄孙子是主要工作,做饭提前备个料或熬个稀饭。


        

娘家也未能因其远嫁改变多少,依旧是子系凋零,无后,使得老太太常心有戚戚。


        

说是远嫁,其实不过五十多里地,在当时就算远了,牛车得走多半天。


        

有点顺口好吃的先紧着老太太,穿的都是不带补丁的。


        

冬天洋炉子(全铸铁)大炭管烧,药片片(去痛片)嘴里常含的。


        

虽以前受罪无数,待李之重父亲成家以后逐步好了起来。


        

李之重父亲的孝顺是全村有口皆碑的。


        

归化是明嘉靖年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土默川正式筑城。


        

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


        

家里大人娃娃也不敢说个硬话(语气生硬,态度恶略),吃瓜的群众都说老太太享福了。


        

李之重的父亲大名李德财,生于民国十三年,十一岁没了父亲,十二岁到归绥。


        

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


        

1954年改名为HHHT,其中“呼和”为青色的意思,“浩特”为城市、城郭的意思。


        

蒙古语读库库和屯,明王朝赐名为“归化”。


        

康熙年间,在距旧城东北五里地处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


        

成年后与其二叔商量合作经营,他跑外,二叔主内,其叔不允。


        

后回村与贵贵、忠忠等人跑张家口、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做买卖。


        

李德财在其二叔家当学徒(管饭没工钱),其叔父经营着一家粮油杂货铺。


        

位于旧城(归化城)繁华的大南街上,生意也算兴隆,一当就是六年。


        

家中有地十几亩,无偿让族侄耕种,可见收益,要不作为农民连地也不爱了。


        

很多家私就是这个间断积攒的,包括七十年代初盖房的花销大多源于此。


        

前期倒苇席(芦苇裁片压平编织成席),贩蒲棒(蒲绒装枕头)。


        

最后倒布料,逮啥做啥,收益甚丰。


        

李德财,身材高大,其实也就一米七二三,在他们那个年龄段就算大个子了。


        

面色黝黑,体型魁梧,长脸尖顶,眉稀目细。


        

甚至以陆拾伍个大洋添置了一领黑洋布吊面狐皮为领的大皮袄,妥妥的“LV”级奢侈品。


        

正干的红火,买卖也做大了,1953年推行农业合作化,土地实行公有制,不得已回乡务农。


        

能吃能喝能干会干,读过一年私塾,加之在外经营多年,常用字及算学不在话下。


        

李之重的父亲不吸烟,在他这个年龄段可谓是稀奇。


        

刷牙,牙白且齐,须发自剃,面容整洁,不怒自威。


        

农闲时虽着旧衣,亦洗的干干净净,有些不像个庄稼人。


        

李德财家住土默川沙尔沁苏木口肯板升嘎查,NMG地名有明显的蒙古族特色。


        

自治区与省市平级,盟与地区平级,旗与县平级,苏木与公社(乡)平级,嘎查与村平级。


        

据说是十六七时学着同龄人挽起了烟袋锅子。


        

他的二叔揶揄道:“长大了哇!能(有本事)的抽起烟了。”后撅断烟袋杆弃之,终身未抽。


        

李德财现任村委会植树造林委员,党员,兼任第七队队长。


        

马玉仁是李之重的母亲,前文书讲,除了个子小点,脾气大点,美德还是不少的。


        

土默川是解放后,划拨了莎拉齐县、TKT县、WC县与归绥县的部分土地。


        

组成了现在的土默川旗。


        

讲的是一个主妇做好饭后。


        

按照孝道、劳动强度、家庭地位、性情脾气给每个家庭成员分配食物。


        

心灵手巧、勤俭持家、孝顺老人。


        

说到俭,看饭这个词八零后估计都没什么印象。


        

饭菜最后剩多剩少都是她的,一般是剩少,当然这也是一个技术活。


        

然后给吃完的有必要盛第二碗饭的再盛一次,自己才会开饭。


        

锅里总要剩点,自己先不吃,在地下边忙乎边观察。


        

物资匮乏时不得已为之,有时候菜做少了,女主人就着刷锅水对付一顿也不稀罕。


        

女主内勺头代表的是权力,却是以牺牲自己权益为前提。


        

尽量让家人吃饱还得照顾个别挠头孩子的情绪,也是母性伟大之处,做一个母亲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