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顶点小说网 > 雁横塞 > 第十六章 三教十六品

第十六章 三教十六品

作者:一路百道 返回目录
        

金陵城,荀府


        

荀家世代大族,本就是前唐老臣,自然在金陵城有过府院,只不过如今大唐定都逍遥津,荀家的人便举家搬移至新的都城,于是金陵城的宅院就闲置下来了。


        

如今,荀筠受命处理金陵会盟之事,所以他便带着一些侍从返回了金陵城的故居。


        

荀筠望着回廊里疏于管理的草木出了神,忽然肖侍郎从外院快步赶来。


        

“大人,西线驻军传来信了。”肖于永很是慌张的说道。


        

“拦下了?”荀筠问。


        

“没...没有。”肖侍郎喘了一口气。


        

肖于永小声又道:


        

“古杨塞三百多人的守军被一个剑客杀完了,只剩下几个人还活着。”肖于永连忙说道。


        

荀筠踱着步子:


        

“秦国的人做的?”


        

“古杨塞没...没了”


        

“没了?”荀筠眉头一皱。


        

“别急,说清楚点!”


        

“走,随我去找郭将军。”


        

......


        

......


        

“不清楚,据逃出来的伍长说,秦国的人还救了他一命。”肖于永回答道。


        

荀筠心里在默默想着。


        

少顷,荀筠发话了:


        

所有唐军目光如炬地望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仿佛一下子就能将他们看透了一般。


        

乌头隘的后山内,还藏着五六百名重戟士,再加上守护关隘的将士,数量如此之多的大唐重戟兵,就算上三品修士来了,也让他一时半会走不了。


        

更何况,隘口处的哨塔和城墙上还站着无数的弓箭手。


        

大唐西线的一处关隘,今日不同往常,关隘口密密麻麻地站着几百名身穿大唐盔甲的将士。


        

原本人流量稀疏,守卫也很少的隘口,突然出现这么庞大的阵势,这让过往商旅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他们都低着头不敢说话,唯恐被查出什么毛病来。


        

大唐西线最精锐的步卒在接到调令后,就接管了这乌头隘的城防。


        

另外各品级又分为从品,也叫半步几品。


        

道家修气府,佛家炼舍利子,儒家则善其身。


        

就三教而言,儒家人更讲究以入仕为主,少谈个人修行,故而他们修的是人,讲得是天地正气。


        

在这里,虽然儒释道各个境界的叫法不同,但总得来说都大致将境界分成了十二个阶段,而这十二个境界又称十二品。


        

十二品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大阶段,分别为:


        

上三品,中六品,下三品。


        

......


        

大唐的探修根据古杨塞残留的剑气,以及那几个还活着的古杨塞士兵描述,判断古九郎应该是三品开照境的剑修,连一品开照都没到,威胁其实并不是很大,要是放到正常情况下,也就是完全摆开阵势来打,以古九郎三品开照境的实力,古杨塞的三百人完全可以耗光古九郎的气息,虽说不一定能杀死,但估计也差不多了。


        

但不管怎么样,古阳塞被古九郎得手了,下一个秦国车队走得地方便是乌头隘,古九郎极有可能还会来。


        

像寻常的剑修和刀修,有些并不算是道家人,但他们同样遵守道家境界的划分,下三品为筑基,中六品为化气、开照两境,而一入上三品便称为合道境,一旦修士合了道便已经到了可以开宗立派的地步。


        

天下宗派几何?数千年来入流的宗派不过那几百个而已。


        

释家同样分为四种境界只是叫法不同罢了。


        

渐渐的,乌头隘西面的上空扬起了一阵阵灰尘,一千秦军轻骑从地平线的那一端扬尘而来。


        

统领眯着眼睛,锵的一声拔出了朴刀。


        

他的身后大戟士握紧了手中的武器,盾守起盾,弓箭手开始挽弓,所有人都严阵以待,整个乌头隘充斥着一股肃杀之意。


        

大唐也是求稳,并不愿意赌,整整在乌头关隘布下了一千多人的大戟士和盾卫,还有几百名弓箭手。


        

先杀古九郎,再截秦国车队,一个都不能跑,宫里的人同样给他们下得死命令,拦下升官发财,拦不下......


        

为首的唐军大戟士统领手里挎着朴刀,死死得盯着西方。


        

守军统帅皱着眉头看着这群嘈杂拥挤的人群,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占了一半隘口的将士纷纷撤了回来,没了限制之后,原本拥挤的人群很快就涌了过去,仅剩下远处几个离得比较远的行人,还朝着隘口奔来,统领又一挥手,隘口很快就又被甲士堵住了。


        

这时,一位抱着孩子奔跑的妇人一下子跌倒在了路边,妇人可能跑的有些快了,以至于她跌倒的时候还在地上打了两个滚,不过她始终紧紧地抱着怀中的女儿。


        

妇人慌张地抬起头,看了看不远处站得笔直的大唐甲士,又回头望了望身后扬起无数烟尘的大秦轻骑,妇人摸了摸脚腕,只好边哄着怀中吓哭的孩子,边朝路边爬去。


        

不远处还在路上的商旅不明所以,他们看着后面扬起的烟尘,又望了望前面关隘口严阵以待的甲士,心中大呼不好,莫不是要打仗了?


        

商旅行人们暗暗揣测着,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一窝蜂地朝着乌头隘口涌了过来。


        

本来就并不宽大的隘口,顿时显得拥挤不堪。


        

唐军统领不自主地瞟了一眼那位一瘸一拐的妇人。


        

只见一个身穿宽大晋服的男人走了过去,男子停到妇人面前。


        

“来!”男子十分热心地说道,说着便搀着妇人的胳膊将她扶直了身子,然后又搀着她到路边的石阶上坐了下来。


        

统领望着这一幕,不为所动,朝着身后大声呵道:“眼睛擦亮一点,耳朵都给我竖起来!”


        

乌头隘所有的唐国甲士,都下意识地将手中的武器握得更紧了。


        

等到剩下的几个行人跑过去之后,古道上基本上没有多少人了。


        

“小右别哭了,还不快谢谢这位公子。”妇人朝着怀里两三岁的小孩说道。


        

小孩睁着还挂着眼泪的大眼睛,显得十分好奇。


        

男子本来闪烁不定的双眼一下子定住了。


        

“伤得重不重?”男子蹲了下来,浓浓的晋国口音。


        

“不重不重,谢谢公子相助。”妇人将搭在额前的碎发挽到耳后,感激地说道。


        

“那就好那就好,那...我先走了?”男子有些慌张地站起身来,竟然红了脸。


        

“古小由?”


        

恍惚间,成千上万的马蹄声仿佛踏了过来,古九郎带着苦涩的笑摇了摇头,他闭上双眼强压下内心的悲意,他半蹲了下来,攥着小右的手,然后从怀里掏出了几枚铜钱,一把拍在石头之上。


        

是那几枚大唐通宝。


        

”小由?”男子不由得跟着念了一句。


        

小孩明晃晃的眼睛还带着泪水,她望向了古九郎。


        

古九郎一阵失神,他喉咙动了动。


        

“给小由买个糖葫芦吃!”


        

男子轻轻松开小孩的手,然后大步来到路中央,望向前面已经等待他多时的大唐精锐。


        

古九郎冷笑道:


        

“你们是在等我吗?”


        

说话间,他解开了包裹着宽剑的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