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四口之家 第二章 心事 第三章 亲临现场 第四章 武大郎救母 第五章 妙手回春 第六章 一出好戏 第七章 尘埃落定 第八章 八大王 第九章 为这个家操碎了心 第十章 乾祐的发展机遇 第十一章 老父亲的无奈 第十二章 婉拒 第十三章 不速之客 第十四章 有戏! 第十五章 高看 第十六章 麻烦大了 第十七章 美好的日子即将过去 第十八章 文气相投 第十九章 稳了! 第二十章 舅舅们 第二十一章 我可是亲外甥 第二十二章 意难平 第二十三章 李家不养闲人 第二十四章 好自为之 第二十五章 解试临近 第二十六章 年轻人不讲文德 第二十七章 有那么难吗? 第二十八章 科举应援天团 第二十九章 谁是华州最靓的仔? 第三十章 千里之外 第三十一章 中了! 第三十二章 蔡先生 第三十三章 是时候做出真正的改变了 第三十四章 有朋自远方来 第三十五章 兄长误我啊! 第三十六章 不亏是大金主 当下的情况是,连辩解的机会都不给,自家人就率先“投降”了,李贤有什么办法。 而且看赵大金主那眼巴巴的模样,自己若是不给,还真可能郡王硬上弓。 罢了! 把自己卖了就卖了,就算给卖了,但绝不能让赵大金主做白嫖怪。 那可是他第一个十年里,于家中一把泥一把水做,一把刀一脸汗一支笔,辛辛苦苦做的科研! 李贤脑袋里琢磨了一会,手上现成的法子,或可以他给赵大金主技术,让赵大金主出资,把水泥石灰乃至于砖瓦厂房遍及开封长安等大宋主要城市,那一年赚下来的利润,又岂是赵家舅舅一年的利润所能比拟的? 他最后只需要参与分红就行了。 原本他有这么一个想法,只是想循序渐进,哪晓得赵大金主一来就打探的一干二净,将他的步伐给打乱了。 反正最终目的都是一样,赚钱。 想到这里,李贤的心就火热起来,连带对兄长刚才的“出卖”都抛到了脑后。 当然,技术也不能这么白白的给,大宋可没有专利权,李贤能做的就是白纸黑字写下了,管他是不是皇亲国戚。 眼下先把大金主灌饱,再谈事情。反正急得又不是他! “赵兄难得来一趟,可能尚未食用午饭,不如一起先吃过饭如何?”李贤脸上的神色片刻间恢复了正常,笑着对赵元俨道。 赵元俨正等着前面的李小兄弟洒脱的把法子拿出来呢!谁曾想之来了这么一句。 说到吃饭,他一早从郑县赶来,还真的连早饭都没有吃。到现在揉了揉扁扁的肚子,一股饥饿感忽然涌上心头。 “有劳李小兄弟了!” 一行人等待腊月端上饭食的时候,又聊了聊天,聊的内容多是今岁科举的题。 三人各抒见解,李志偏老成,赵元俨偏中心,唯有李贤的观点相对新颖不少。 午饭,腊月做的是豆腐条子汤饼,因赵元俨带的有十几个随从,李家不得不在后面多煮了一些。 等李贤几人吃完,赵元俨的那群随从也早已狼吞虎咽的吃完,处于李家,他们到没有随便乱动,只是紧紧守护在四周。 唯有一人,面白无须,一直跟随在赵元俨的身边,也只有赵元俨让他下去的时候,对方才下去,即使在乾祐也是如此,就连赵元俨吃饭也是。 李贤当时在长安确定赵元俨的身份时,对之身份也这个“小白脸”也做了确定,对方大概率就是太监,而且是个地位不低的宦官。 三人又聊了会,李贤正暗自着急那赵大金主怎么不提配方技术收购之事时,那中年宦官似乎看出了什么端倪,于赵元俨耳边说到了两句。 赵元俨两掌一拍,啪的一声。 “抱歉,抱歉,赵某把这事给忘了! 两位李兄有心了,但赵某不能白要李小兄弟的法子,多少钱,李小兄弟开个价吧!” 大金主你终于是想到主题,李贤差点感动的哭出来了。 他这次学聪明,不等兄长说出“白嫖”的话,他便笑着道:“古人常说,亲兄弟明算账,我和赵兄一见如故,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 这样吧! 还是和在乾祐一样,我出技术,赵兄出资。利润一人一半如何?” 至于说建工坊,销售的问题,他可不打算管,这位赵大金主为大宋的郡王,若是他真心办产业,还差没人打下手吗? 只是后面赵元俨的回答,让李贤神色有些恍惚。 “此事嘛……不瞒李小兄弟,赵某打算把这工艺买下来!”赵元俨摸着下巴道。 买下来?! 好家伙,这是要搞垄断吗? 不对! 水泥,乃至于红砖什么的,只要知道了方法,多试几次出来,总能做出来,不像食盐一样,只能官方垄断。 只是老舅们这几年把这几样的配方工艺把持的比较严格,且一般销售在华州及相邻州县,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仿制时间,但也不妨有些商贾仿制的七八分,可也卖的不错。 何况大宋本就有三合土与糯米灰浆,这些原生性的替代品。 唯一对赵大金主有诱惑的,可能就剩下水转翻车了! 从唐以来,所有的水车都是人力的,哪有他设计的自动挡的完美! 由于其中建造复杂,成本太大,几年前在李贤的指导下,赵家出资,仅建造了数个,最后连原图纸几个舅舅都懒得要,一直放在李贤手里,差点都长霉了。 且说这玩意可是灌水利器,赵大金主若是买去,大概率是献给大宋皇帝的。 所以,他现在是在和大宋朝廷做生意。 该怎么开价好呢? 似乎看出了李贤的纠结,而赵元俨对钱也没什么概念,他只好侧过头,给旁边的白面随从说了几句什么。 眨眼间,那白面随从出而复返,手里拿着一个小巧的信封。 其人把信封递到了赵元俨手上,赵元俨又将之放在了李贤的面前。 此过程中,一直注意着亲兄弟和好友动作的李志欲言又止,想了想还是沉默不语,默默喝着茶水。 季弟这个财迷的病犯了,有时候连他这个兄长都不能阻止。 有时候机会难求,原本他也只想着帮季弟一把,现在嘛,事情发展成这样,静观其变好了! 其实,李志也想看看这位开封来的赵兄,会开出什么样的价钱,这关乎他接下来的一个判断。 赵元俨不负众望,拿出了他的筹码:“李小兄弟,这里有四处宅院的房契,各两处分别在开封和洛阳,还有五千两黄金,等过段时间就会运到李府,你看如何?” 常言道,居开封大不易。 按照现在开封一地的房价,一处差不多的豪宅差不多是一万贯左右,相当于后世的¥千万。 这还只是现在,以后房价会往天上涨! 父亲李自明的年薪在二百四十贯左右,老老实实工作的话,要半辈子。大宋普通打工一族,年薪约莫七十二贯,老老实实还房贷要一辈子…… 这还仅仅是开封城内的一处豪宅…… 李贤的呼吸突然加重不少,不亏是大金主,一出手就这么大方。 实际上,他心里也清楚,但且不论其他,就这水车,便远远超过这个价格。 甚至将之献上去,老赵家给他个爵位都是可以的。但李贤不需要那些虚的,还是实实在在的钱物,才是他喜欢的。 何况开春后去了开封,还有在国子监的洛阳,无论是兄长和他都需要一个住处。 如此看,这赵大金主还真是把房契送的及时,算是把握了他们的处境。 “李某就却之不恭了!” 李贤先佯装犹豫,后似是下定决心般点了点头。 等他翻开看了看,果然是四张耀眼的房契。 第三十七章 夜话 第三十八章 什么都懂一点 第三十九章 南温的转变 第四十章 皇帝口中的小贼 第四十一章 简在帝心 第四十二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第四十三章 元日 第四十四章 开封,我来了! 第四十五章 夜宿洛阳近酒家 第四十六章 初识柳永 李贤趁着下楼梯的机会,眯眼倾听了一番,大体是明白了一群人围在一起做什么。 又是吟诗。 唐诗宋词,大宋现今的文坛可以说及其丰盛的,李贤更明白,再过几十年,三苏欧阳修等人一起来,整个时代都会黯然失色。 “唐宋八大家啊!” 是的,在李贤这个年纪,只要自己健健康康活下去,除了前面两个已经离世的前唐大家,柳宗元和韩愈。 其余的大才子,他都能遇到! 机会把握要趁早,李贤觉得在大宋这六位大家成长起来之时,求得一首诗,外加一份墨宝,流传于自家后人。 可想而知,那将是一个大写的牛笔! 李贤暗暗为后五十年的人生发展规划做了安排,眼睛却不断偷瞄酒肆中心的那个人。 “爹娘,大兄嫂嫂,现在天色尚早,要不留下坐一会儿!” 李贤看了父母家兄家嫂没有停下的打算,忍不住提议道。 这段旅途,因为一直两个大人跟随,李贤一直规规矩矩的,早就憋出病了,现在看到有人起哄,他打算也去看个热闹! 这年代,没有爪机电视电脑,人的娱乐方式有限,互相吟诗一直是不错的解压法子。 他的造诗能力不行,但会品鉴啊! 赵大金主都被他“伺候”的舒舒服服,所以李贤对自己的这份能力还是相当自信的。 要是遇到个历史上的名人,能让他记住,或是结交一番,以后后人流传的诗作中,说不定会出现自己的鼎鼎大名。 走在最前方的李自明,回过头,一看小儿子屁股的撅向,就知道这小子在想什么了。 他正想敦促着幼子回家早点休息,明日一早一同入洛阳,但见身边的妻子率先开口了。 “贤儿要去看看,那你就去看看,我和你爹就不去。 志儿若也想去,那就一同去,你们记得早点回来就成了!” 李自明在喉咙里哼了一声,虽没说什么,但显然也是同意了家里老婆的说法。 李志看了旁边的媳妇苏玥一眼,摇了摇头:“我……我就不去了,让季弟一人去看看吧!” 李贤幽怨的望了眼自家兄长一眼,他本来还想着兄长能一起留下来陪他呢,要是又有斗诗,说不定可以让兄长冲锋一波,自己在后面摇旗呐喊。 “都说有了媳妇忘了兄弟,这话一点都不假!” 李贤摇头叹息地看着家人消失在酒肆门口,只好一个人往那人群里挤了进去。 人太多,因为不小心碰到了某个女子的手臂,被骂了声“流氓”后,李贤马上退了出来。 早知如此,就该把孙二狗和南温这两个忠实的小跟班带来开路。 不过这并不妨碍周围人的欢呼声入他耳。 “柳三变,再来一首!” “是极,方才的不尽兴!” 柳三变? 不就是柳永吗? 高中的语文课本里有学过,北宋此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放在古代,就是现在,那可是词坛新秀。 只是按照柳永的出生月份,现在到正直意气风发的少年时,自然没有做出“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等诗词。名气当然也没有达到极盛,但在大宋文坛里,也已收获了不少忠实粉丝。 李贤整个人愣在了原地,不会这么走运吧?! 出门就撞见大名鼎鼎的柳永! 李贤拍了拍脸,向旁边一个和他年纪差不了多少的青年问道:“敢问兄台,内中的士子,可是河东人柳永?” 那被盘问的青年初时有些不耐烦,任谁高高兴兴地看着偶像的演唱会,被人打断都会不开心。 但见后者问起的是自家偶像,青年顿时来了兴趣。 “咳咳,小兄弟猜对了,前面的,正是河东柳三变。前岁他于苏州做了首《双声子·晚天萧索》,不知兄台听过没有。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李贤只是打听个人,没相对这位柳永的小迷弟,还给他深情脉脉的吟上了。 李贤不是来听这无关紧要之人来读诗词的,他也没听过这首《双声子·晚天萧索》,到是非常熟悉的一首《雨霖铃·寒蝉凄切》还没写。 为了让这位吟诗的兄弟停下来,李贤忙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为了证明,还背了首柳大作词人于历史上的咸平末年,也就是前年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据说是当年柳永进京赶考,路过钱塘,赠予两浙转运使孙何的一首。 李贤这两年在华州,就听人经常吟唱。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那大兄弟一听李贤的背诵,果然停了下来。有了共同的话题后,不知不觉将之当成了自己人。 “柳三变据说也是今年参加省试的,兄台莫不也是今年的科举士子?”下巴长了个黑痣的青年惊奇道。 李贤忙摆了摆手:“我不是,我没有,我今年才十五!” 黑痣青年恍然,看在大家同喜柳永的份上,以过来人的身份劝告道:“十五正式读书时,好好进行课业,再过上十年二十年,考的一个进士也不是什么问题。” 李贤接受了好心人的建议,但他心里嘀咕着,若是过个十几年二十年多年才考中进士,那是对他这个聪明绝顶者的侮辱。 看不起谁呢?! 他打定决心了,等在国子监进学两年,就参加科举,去东华门唱名。 来观柳永的人多是多,李贤并没有因为人多挤不进去就离开。 这次见到柳永,运气属实不错,过了这家,不知道下一次相见是何事了,不能这么简单的放弃,怎么也要留下名片才是! 高中课本里关于柳永可说了,这位大词人,四次落第,一直流浪,流浪…… 心心念叨着进入仕途,直到仁宗亲政,特开恩科,他才做了官。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贤一直等待最后,前面人走的差不多了,才凑到丰姿洒落的柳永身边。 “华州人李贤,见过柳三变!” 第四十七章 父亲口中的故人 第四十八章 父亲口中的故人 第四十九章 送礼学问 第五十章 富家有儿待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