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顶点小说网 > 谁在认真的胡说八道 > 第61章 赵家坝旅游团

第61章 赵家坝旅游团

作者:二马二马 返回目录
        

赵妈跟村长提出旅游的建议,目的是摆脱对她“三高”的威胁,没把这事想到这样的高度。


        

村长如此一说,真还看到一面队旗引导一帮村民在旅游景区的不同反响,其社会意义,媒体亮点必然是有文可述有诗可赞。


        

赵妈本是一个因胖而爱活动的人,主动请缨带队。


        

村长还要告诉县里的电视台,会派记者来跟队做出节目。村和村里人上电视能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村长说参加人数不用担心,广播上一讲,再去各家登记都得去。


        

村长的组织号召能力不容怀疑。他大公无私主持公道的事例件件在村民心中树起了威信。


        

距离才能产生旅游,不能是厨房到卧室也叫旅游。


        

基本的定义应该是在旅行中游玩,一路观赏异地风貌体验地理人文,用钱消费出心情愉悦,并向家里的人显摆。


        

五百一个人的额度已经是足不出户的同义词,哪里还有去目光延伸的远方的可能性。


        

只是不能走得太远,花销定在一人五百元左右合适。


        

钱的额度出乎赵妈的意外。


        

五百元上下的去向是哪里呢?


        

赵妈说去来车费全部由她来出。


        

村委会背靠背的两个喇叭响起了一个严重的声音。


        

村长有三种声音。


        

赵妈在村长定下的额度里神情枯萎。


        

临近县的关塘湖,距赵家坝村100公里,车票去来150元,然后住宿一晚100元,景区门票60元,余下190元吃饭。


        

村长的二女婿在县里开大巴,可以找汽车公司调度一辆车到村里接送一趟,到村里200元这点费用由村委会出。


        

二娃!你在哪里!你妈在猪圈让猪给挤倒碰了一个口子在流血!快回来送医院包一下!


        

上面的政策和通知就是一字一句有停有顿的严重声音了。


        

凡这种声音出现,村人就把耳朵张开,耳洞扩大,唯怕听漏掉一个字。


        

农栽时节的栽种播撒需提醒时,是一种家常拉呱声音:


        

种子买了没有,今年化肥涨了5%,钾肥可以加一点灶灰窝底。


        

有一种喊口号的声音:


        

话说回来,请吃办席没肉能叫席吗?所以赵夫人提议把办席的钱用来搞一次旅游活动,趁这年前农闲时节去隔壁县的关塘湖。


        

县里的电视台会派记者跟队做节目,到时我们村这个活动上电视,村里的人也会在电视上露脸,家家要认真对待积极参加。


        

一人准备五百块钱,由我女婿派车到村里来接大家。去来的车费赵夫人出了,这样你们的五百块钱就是你们自己吃喝住,净净是自己开销。


        

大家放下锄头粪瓢听好了。


        

咱村已经排好了对赵总家的请吃长队,赵总夫人来讲,请吃这种大吃大喝的风气中央不提倡了。


        

咱们村虽是没有这样的风气,多少年得赵总家好处有个回礼也不是不可。但赵夫人怕肉,你们也看到了夫人因为胖,是怎样一直在和肉作你死我活的斗争。


        

很快,村委会热热闹闹聚了一村子人,村长把广播上的话又讲了一遍。


        

村民们要求立刻打电话给县里电视台,落实会不会来记者。


        

村长拿出手机,找出号码拨通了电视台,说就算不来,我们一样去关塘湖。


        

这样的事除了我们村别的村想也别想,要珍惜。


        

这表明旅游不是城里人的专利,我们乡下也晓得旅游,不比城里差。


        

一杆旗举起来上面写着“赵家坝旅游团”,就会让城里人看到如今乡下人的精神面貌,这个有意义,上电视的活动每家务必参加。


        

兴头两天过后会降下来,会有人拆台子不去,有人就会跟风,就可能会出现没一个人去了。钱收了后不去也不行了,所以赶紧收钱是当务之急。


        

村长贼一样的工作作风和方法让赵妈一愣一愣如白痴学生在老师面前听课。村长对村民的工作,手段娴熟。


        

除了上了岁数的老人,列出的名单都交上了钱。


        

电话通了。通过村长和电视台的对话,知道了电视台要来人。


        

村长来邀赵妈去各家各户收钱。


        

村长很有经验地告诉说收钱是这次活动成败关键一环,趁着大伙兴头上把钱收到手。


        

二姑家上个月才去。


        

村长说没叫你去二姑家。家家都去就你们家拖后腿太不像话,怎么也得去一个。快拿,五百元。


        

这家很不情愿交上钱,瞪眼村长。


        

收了二十几家后,钱在赵妈手上积压得拿不住,接到了一个竹提篮子,钱放在竹篮里提着到了下一家。


        

这家说不去,他们一家到关塘湖的二姑家不止一次。


        

村长说和你走亲戚的意义不一样。


        

红百元绿五十树叶一般在篮子里很是诧眼。


        

定下出行日期后,村长最要考虑的是他坐镇在家的部署。


        

有好几家需把家钥匙留下,村长安排人帮他们喂猪放牛撒鸡食。


        

村长回避瞪来的目光,看了一眼钱,在交钱薄上记上名字。


        

赵妈在收钱一环很顺利。


        

不办席请吃了,去来车费又被赵家揽了,几百块钱实在是没脸不拿出来。


        

村长喊住赵中天:都要走了,你还要去干啥?


        

赵中天说我不干啥。


        

那你背个背篓干啥?


        

蜻蜓,晓连环以及第二天到达的苏妤成了这一活动的志愿者。


        

这一天,一面烫有金字的队旗由电视台的记者带到了村委会门前,村长女婿的大巴车停在坝子上,喇叭高喊着到村委会集合。


        

记者肩扛摄像机,一个名叫《赵家坝的旅游团》纪录片开拍。


        

赵中天说这怎么是洋相。每家的背篓都有好几个,大大小小,背灰肥打猪草,用起来得心应手,为啥就不能带出门,见不得人是偷的吗?


        

村长似吃了冲鼻菜,眼红红的喷囔要换不来气似的:


        

出门旅游背个打猪草的背篓,你这是出洋相。


        

我没背包,我的背包被老鼠啃了两个大洞。我得带随行的东西,背个背篓又咋了?


        

背篓里有雨伞,棉背心,说是感冒刚好,晚上气温下降要加在身上。为增加体温,还带了两瓶50度的白酒,十包“康师傅”快餐面和自己家树上摘的两个柚子。


        

村长拿来他的背包,赵中天不要,执意要背他的背篓。摄像的记者把镜头对准赵中天,拍完后竟说背背篓好,太好了。村长不明白好在哪里,心下说怎么不挑一担粪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