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顶点小说网 > 大魏春 > 第五十六章 偷梁换柱

第五十六章 偷梁换柱

作者:眀志 返回目录
        

再往里,便是大殿。


        

因为南峰面积小,再加昭玄寺的僧官僧人众多,寮房就占了大半个峰顶,所以昭玄寺并没有像太平观一样,起那么多的大殿。


        

主殿只有两座,里面一片狼籍:供台东倒西歪,满地都是香灰、纸张、散香,明显是僧民做乱的时候,把装供品的铅盘、上香的铜炉都抢走了。


        

不过佛像都还立的好好的。


        

第一座大殿依然供的是佛祖,是一尊坐像,高约有半丈,左右两边各立着两尊真人大小的侍像,穿的是右衽汉服,但看面目却像印度人。


        

另外一座殿里的神像就多了,真人大小的神像十八尊,李松说这些全是菩萨,但具体是什么菩萨,他也叫不上名字来。


        

李松由衷的点了点头:“沙门不事生产,还强取豪夺,逼迫压榨,扰的我泾州民不聊生,如今更是逼的民乱四起……也不知这朝廷怎么想的?”


        

李松说的是当今皇帝的叔祖,时任尚书令的任城王元澄上书建言皇帝,出手治理沙门的那件事。


        

元澄不但没落好,反倒被皇帝责令,在佛像前跪了一夜,并扇了九十九个嘴巴子。


        

李承志比他稍好一些,知道其中必定有观世音,但是哪一樽,他也不知道,反正绝不可能是女的。


        

不论大小,每樽神像都是金光闪闪,也不知用了多少金粉……


        

“都是民脂民膏呀!”李承志感慨道。


        

如果和尚不兼并土地,那兼并土地的绝对是士族门阀,地方豪强。


        

如果和尚不利用宗教收拢、约束百姓,那干这件事情的依旧会是门阀,就如明末那般,隐户比明户还多……


        

土地到了和尚手里,种出的粮食换了钱财,至多也就是多修几座寺庙,多建一些佛塔、佛像。


        

当时李承志只以为皇帝信佛信傻了,在自掘根基。


        

但时间一长,了解的多了一些,渐渐知道“世族门阀”在这个时代的影响力之后,他才慢慢懂了:出于稳固统治的需求,皇帝只能这么干。


        

说白了就一句话:北魏皇帝一直视汉家士族门阀为心腹大患,但又不能不用,更不敢动,唯一的办法:只能防。


        

只要皇帝没有蠢成猪,当然是宁愿由和尚盘剥,也不能让门阀得手。


        

再加上层僧官系统全掌握在朝廷手里,僧户即便生乱,顶多也就是一州一地,比如泾州这种,只要等天热雪化,铁骑一出动,分分钟给你灭了。


        

真到天下乱相频起,民不聊生的时候,像太武帝那样,再灭一次佛不就行了?


        

但到了门阀手里,说不得便是高筑墙,广积粮,或是换成枪弓甲胄……


        

人拢到和尚手里,至多也就是被这些僧官剥削压榨,起码有信仰做支撑,不到万不得已,基本不会反。


        

换成门阀,就成了佃户、隐户,更甚至是兵源……


        

不过就算明白了也没用,人家这是阳谋,不怕让人知道……


        

他自嘲般的笑了笑,又打量起那像佛像来。


        

这再一看,他又看出不对来。


        

北魏武力本就强盛,再加门阀豪强肯定会鼎立支持,这事真心不难办。


        

这样一来,叛乱平了,天下的民怨也消散了,土地、人口也收回来了,更充盈了国库……


        

所以李承志怀疑,北魏皇室,一直在把佛教当猪养……


        

这大小二十多樽佛,怎么也能刮个几两下来吧?


        

“不好刮!”李松摇了摇头,“都是烧化的金汁,用铁尺抹上去的,早与里面的铜长在了一起……”


        

李承志惊声问道:“你说什么,里面是铜?”


        

都已经动手抢了,就无所谓什么信仰不信仰,敬畏不敬畏了。


        

但这大殿都被抢的跟垃圾场一样了,这些渡金的佛像竟然完好无损?


        

李承志奇怪的问道:“怎么没人刮佛像上的金粉?”


        

意思朝廷哪里有那么多的铜,即便有,也不可能奢侈到拿来铸神像。


        

李承志看着这些金光灿灿的神像,眼睛直放光。


        

我的个老天爷……


        

“自然是铜。”李松回道,“不过是空心的,每樽也就几百斤重……不然根本立不起来!”


        

李承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太平观的为什么是泥塑的?”


        

“郎君,太平观是朝廷修的……”李松无奈的解释道。


        

问过李松才知道,因为朝廷没铜,没办法铸币。


        

那铜呢?


        

前几个朝代开发的几座铜矿,要么已被开采枯竭,要么就是被南朝占着。


        

即便一樽只有五百斤,这二十一座,也有上万斤铜了。


        

这些都是钱啊……


        

刚穿越来的时候,李承志无比的惊诧:堂堂的大魏朝,竟然还处在以物易物的阶段,包括国家的税收,官员的俸禄,全都是用绢帛或是粟米当货币收取、发放。


        

大魏朝廷还算讲些良心,铸的铜币是铜六铅四,到了造假币的手里,就成铜三铅七了……


        

也是因为元魏皇室的中央集权不足,不敢像汉武帝那样,对造售假币的这些豪强门阀下狠手,所以这智商税就没收上来……


        

由此导致大魏朝廷和门阀铸造的钱币,百姓根本不认,要么只用汉五铢,要么就以物易物。


        

而民间流通过的那些铜钱及铜器,早被官员、贵族,门阀、豪强化成铜锭,藏在地窖里了。


        

如果不太好理解,就想想后世的黄金:越少就越贵,越贵越惜售……


        

朝廷倒是发行过几次铜币,但无一不以失败告终。原因有些复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造假币的太多,良币一出,便被劣币驱逐了。


        

而胡保宗这个七品校尉,年俸才是十二匹绢,等于一千八百钱,或十二斤铜。


        

这可是年俸……


        

可见大魏的铜有多值钱。


        

西汉就不说了,只说东汉,还是刘秀的时候铸过一次币,那都是四百多年前了,之后有三百年都处在战乱时期,流失的流失,熔炼打造兵器的打造兵器,五铢钱能流传下来多少?


        

所以到了北魏,铜和钱就愈发贵了。


        

以北魏京都洛阳为例,一斤铜足能换一百五十文五铢钱,或一匹绢,或两石粟。


        

他也算有些了解李承志了的性情了,只要见了好东西起了贪念的时候,绝对就是这样一副表情。


        

“郎君,这昭玄寺可是官府啊……”


        

意思是官府的钱你都敢惦记?


        

李承志默默的算了算,一万斤铜能买多少粮……算着算着,他就呲着牙笑了起来。


        

足足两万石,折二百四十万斤……


        

见李承志盯着那些佛像眼睛直放光,口水都要流下来的样子,李松悚然一惊。


        

李家再不济也是世家门阀,数代积累,够他造好几辈子了。


        

再说,以他脑子里的这些知识,再以李家的财势和门路,想发大财,并不比吃饭喝水难多少。


        

李承志考虑的是眼下。


        

要能偷,哪还能轮到咱们?


        

李承志没说话,只是转了转眼珠。


        

还真不是他贪财。


        

胆子大一些,多熔掉几座,眼下紧缺的战马、铁料、弓箭、刀枪,岂不是都有了?


        

再大一些,拉几千斤铜到凉州,雇些凉州门阀家的私兵来平乱,也不是不可能……


        

他捏了捏下巴:“栽赃给印光或是印真行不行?”


        

如果等到粮食吃完,朝廷平叛的大军还不来,或是叛乱还未平定,总不定把这些僧民撵散吧?


        

但有了钱,就完全不用担心了。


        

乱的只是泾州一地,崆峒山往西的凉州安定如常,随便熔掉两座铜像,也能换来两千石以上的粮食,省着点,能吃半个月了。


        

那偷梁换柱呢?


        

换成木头或是石头的肯定不行,都不用砸开看,用手指敲一敲就能听出不对来。


        

但换成铁的,好像就没这个问题了。


        

李松浑身一颤:“郎君,还有数千僧民啊……”


        

意思是印光印真好办,杀了就是了,但总不能把那五六千僧户也全灭了口吧?


        

不能偷?


        

“郎君,后患无穷啊!”李松颤声说道。


        

李承志真要敢把佛像熔了,不说朝廷,全天下的和尚都不会放过他……


        

“你懂个屁?”李承志骂道。


        

反正自己也要炼钢……


        

李承志的眼睛越来越亮,越来越亮……


        

李松头上的汗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官府降不降罪倒是其次,主要是迷信,怕神仙降罪遭报应。


        

除非把刀架在脖子上……


        

再一个,就算要偷梁换柱,也得先问问,当初铸造这些铜像的模板还在不在。


        

他犹豫了一下,再没往下说。


        

这件事干系不小,不到真正要做的时候,最好还是不要走漏消息。


        

不论其它,他眼下手中的这近万人,有胆子熔佛相的,估计没多少。


        

“不用看了,就这里!”李承志指了指大殿后的那片空地。


        

李松一听就知道,李承志还没对这些铜像死心。


        

他急的抓耳挠腮,一时情急,竟不知道该怎么劝。


        

不然真心不好换……


        

想到这里,李承志又猛的一摆头:“嗯,回!”


        

“啊?”李松愣了一下,“不是说要看锻甲的地方么?”


        

……


        

又过了三天,宋家的乡民才算是全部迁移到了山下的僧庄。


        

李家还需要三天。


        

一个不好,就是大祸啊……


        

但下了山之后,李承志就像是忘了这件事一样,再没有提过。


        

李松才算是放下了一半的心……


        

要求是:兵在精而不在多!


        

其实是李承志对那些骨瘦如柴的僧民没信心。


        

说是丁壮,但体重超过一百斤的,连一半都没有。


        

琐事也不少,比如统计、安置、编邻,遴选临时的邻长、里长等等。


        

李承志将这些事情全部扔给了宋礼深,又给他派了李家堡的两个户吏给他当助手,算是提前让他实习怎么当好族长。


        

除此外,李承志让李松抓紧时间组训兵卒,整编丁壮。


        

宋家的几个头目全都担任的是副职,但象征意义要大过实际意义。


        

这也是为了给宋氏一族一些念想,颇有些“将功赎罪”的意味,不然连这几个副职都不用给。


        

没有正面谈过,但偶尔说起泾州的战事时,宋礼深和那两个乡老竟然劝李承志起兵讨伐。


        

整整一千两百僧丁,李承志只挑了个零头,与李家、宋家的七百余丁壮编为一军(一千人),由李松担任军主。


        

副手是李柏和李丰,各任旅主(五百一旅),以下的队主(一百一队),全都是由李氏头目担任主官。


        

就连李彰、李显、李昭、李亮这样的小字辈,都是队主。


        

从泾州传来的消息看,叛乱的贼人怕是已达十万之数,十中取一也至少有上万乱兵。


        

拿一千对一万?


        

你宋家人不想活,我李家人可没想送死。


        

并称宋氏丁壮可任先锋,要是这四百不够,从青壮里再选四百出来,也不是不可以……


        

李承志哪能听不出来,宋家这是准备拿这些待罪的丁壮,甚至一半族人的性命,来换取宋氏的香火延续……


        

开什么玩笑?


        

组织架构算是暂时立了起来,当天,李承志下了第一道命令:征收铁器!


        

除了菜刀,其余的全部上交。


        

包括铁锅、铁铲、铁犁、粪叉、锄头……


        

当场就让李承志给怼回去了……


        

同时,他又打起了另外的念头:既然连死都不怕,那敢不敢拆佛像?


        

不过时机还不到……


        

也是因为大魏朝不禁民间开采铁矿以及冶炼铁器,甚至连刀兵都不禁,所以民间冶铁业极其发达,铁器也非常便宜,家家户户都能置办的起。


        

李承志算了一下:铁料是现成的,不是熟铁就是生铁,用的又是坩埚炼钢法,不会有多少废料,撑死了也就损耗两成,而且边角料也可以反复利用,那就差不多能锻八千斤的铁甲。


        

但一套全身的布甲至少要用钢板三十斤往上,算下来,也才是两百套过一些。


        

李承志自己没有了解过,但根据李松的估算,只是李宋两家,至少就能收集到上万斤铁料。


        

因为家家户户都有锄头铁犁,一半以上的民户家里都用的是铁锅。


        

五百余户,平均一家收二十斤,也有上万斤了……


        

李承志不得不再次打起那些铜像的主意来……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沈兄!”


        

别说李承志之前计划的三百重骑,他连三百重步都武装不起来。


        

这缺的有点远啊……


        

怎么办?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笔趣派为你提供最快的大魏春更新,第五十六章 偷梁换柱免费阅读。https://www.biqup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