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顶点小说网 > 大魏春 > 第三二九章 伴君如伴虎

第三二九章 伴君如伴虎

作者:眀志 返回目录
        

大乘换小乘……


        

鼓励僧官还俗……


        

而后才引起连锁反应,大乘教徒一波接一波的造反……


        

李承志心里一动:皇帝不会是想整肃佛事吧?


        

还真有可能!


        

元魏皇室扶持佛教本是要制衡门阀,但谁能想到路走着走着就歪了,到最后这两方竟能勾结在一起?


        

如安定胡氏与泾州昭玄寺狼狈为奸欺压百姓。乌支李氏与大乘教沆瀣一气暗谋造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若是不加限制任由发展,日后类似的例子绝对会越来越多……不但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更威胁到了国家的统治。


        

但不确定皇帝是不是真有此意,李承志只能口是心非:“佛门可约民、束德……想来,益处还是很大的……”


        

“束德?”


        

身为皇帝若没有想法,那就太看起元恪的智商了。


        

屁股决定脑袋,若按李承志本意,定是会大参特参,将佛教的罪名非罗列出个几十上百条不可。


        

寺庙中挖出婴尸,哪来的?


        

尼姑生的?


        

皇帝脸色一变,厉声道:“知不知只一个景乐寺的后院中,挖出了多少婴尸?一百八十二具……”


        

李承志双眼狂瞪。


        

不是说不能灭,但在北魏干这事的难度相当大。


        

为何?


        

我去,这是人干的事么?


        

看着元恪脸色铁青,说话时牙都快要咬断的模样,李承志心里一跳:皇帝不会是要灭佛吧?


        

在晋之前,汉族是不怎么待见佛教的。认为是外来的异教,一直被视为“胡”教。包括不识字,达不到“儒”这一阶级的劳苦大众,大多都信奉五斗米教,信佛的汉人少之又少。


        

但在游牧民族中却非常受欢迎,包括鲜卑族,皆是人人信佛。就跟后世的藏族一样。所以到五胡乱华之后,佛教随之大量迁入中原,才慢慢有了兴盛的苗头。


        

因为汉化时日尚短,鲜卑本质上还是“胡”,与汉族有天然的阶级对立情绪。


        

嗯,看看太武帝灭佛的后续就知道了:


        

此举虽然得到了汉族世家门阀的鼎力支持,比如以崔、卢、郑、王为代表的山东士族,但同样严重侵害了鲜卑贵族的利益。


        

其导致的后果便是太武帝父子反目,太子欲刺太武帝未果被诛,太武帝最后依旧被太子旧臣所刺……这些都是猝然灭佛的后遗症。


        

一直到鲜卑入主中原,拓拔氏一统天下的希望越来越大,太武帝不得不考虑如何能让鲜卑得到汉人认同、如何坐稳这天下时,才想到了抑佛信道。


        

其本质则是让鲜卑族彻底融入汉族,以达到拓跋氏长久统治的目的。ŴŴŴ.biQuPai.coM


        

所以说直白些:太武帝灭佛失败到不能再失败。


        

但拓跋氏的皇帝也由此有了经验教训:既然灭不成,咱就一起信:皇帝信,大臣信,鲜卑信,汉人也信,这下总该没人再说这是“胡”教了吧?


        

其后太子的儿子拓跋浚登基,一是因与父亲同样喜佛所以大力推崇佛教,二是被逼无奈:再要不复兴佛教,汉人还没反,鲜卑八部倒先反了。


        

再者因为鲜卑贵族的反攻倒算,汉家门阀隐有叛乱的征兆,皇帝与朝廷急中生智,才想到了利用佛教制约世家……


        

成功倒是暂时成功了,但后遗症同样不小:同样是太子,欲行刺元宏未果,之后叛逃。


        

密谋反叛的元氏宗室、鲜卑贵族一堆。元宏不得不下狠手:包括太子在内尽皆被诛。但最后孝文帝也是死的不明不白……


        

因此也迎来了中国佛教史上发展最为迅捷的时期。


        

之后历三帝,经四十余年的励精图治,就到孝文帝了。元宏认为时机已到:不过这次不是灭佛,是强制汉化。


        

这就叫杀猴儆鸡……元恪但凡软弱一点,他就不姓元了,绝对已改回拓跋,京城也早迁回旧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之后再要讲什么“一统天下”之类,就跟笑话无异……


        

宗室与鲜卑贵族反攻倒算和重新胡化的势头算是暂时止住了,但相应的,佛教尾大不掉的问题也已迫在眉捷,怕是已成了元恪心头的一块病。


        

而后便是元恪了!


        

他为何大杀特杀,先拿叔父、兄弟开刀?


        

唐武宗和后周世宗自不用提,包括宇文邕,其统治阶级的主体九成都是汉人,根本涉及不到什么胡汉相争、阶级对立,当然灭的轻轻松松。


        

再反过来看元魏,哪怕是元宏强制汉化,不准鲜卑人说胡语,不准鲜卑人穿胡服,不准鲜卑人用胡名,甚至都已潜移默化了三十余年,但“胡”与“汉”的阶级矛盾最后还是爆了。


        

但经历代皇帝大行推崇佛教,现在的佛教不但与鲜卑贵族的纠葛越来越深,而且与汉家门阀世族也已有合流之势。与太武时相比,“灭佛”的难度何止大了一倍?


        

所以别以为之后的“两武一宗”灭佛灭的轻轻松松,连同为鲜卑族的宇文邕都灭的波澜不惊,但要透过现像看本治。


        

看他默然不语,似是被吓住了,元恪冷声笑道:“你不是不信佛道、不敬鬼神么?”


        

信仰是信仰,政治是政治,这是一回事么?


        

便是之后的“六镇起义”,及再之后的“魏分东西”!


        

以李承志估计,元恪真要硬来,也别等什么“六镇起义”了,鲜卑人提前反个十五六年就跟玩儿似的……


        

一听就知道,李承志这是猜出了自己的意图。元恪惊诧于李承志思维之敏捷,又隐隐生出了一丝怒火。


        

不能操之过急,应谋定而后动?


        

便是我要造反,比谁都巴不得这天下乱起来,但也得给我两年发肓的时间吧?


        

李承志沉吟道:“臣以为,此事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谋定而后动……”


        

“枉朕还以为你是个诤臣,你不是胆大包天么?”


        

元恪怒道,“你在泾州杀的大乘教徒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也未见你发发慈悲。到了朕面前,却如此的畏首畏尾了?”


        

与刘芳崔义所谏之言何其相像,好似连半个字都没改?


        

要不是深知两位中书之秉性,知其不可能将这等大事外泄,元恪都怀疑这几个是不是商量好的?


        

李承志想了想,横着心劝道:“若是打仗,臣自然不怕,可是,臣也只有两条胳膊两条腿……”


        

元恪猛的一滞,一口怒气被噎在了嗓子里。


        

诤臣个毛线,你分明就是想让我拍马屁,顺着你的意思说!


        

但这是人该干的事么?


        

意思无非就是:你还是消停些吧!


        

果不愧为“胆大包天”、“狂妄咨意”之名?


        

李承志的潜意是:打仗我自是不怕,来多少我都敢杀。问题是,这天下真要乱起来,你元恪能按得住几头?


        

这不知比刘芳,崔光等人的“若操之过急,将隐生乱相”的谏言刺耳了多少倍,摆明是认定他若硬来,天下必乱,国将不稳……


        

后悔什么?


        

后悔给自己加了官,还是这般轻松的放走自己会皇帝后悔?


        

元恪忍了又忍,好险一个“滚”字脱口而出。黑着脸,指着殿门骂道:“出去,最好麻利些,省的朕后悔……”


        

李承志眼皮狂跳。


        

什么人吗,简直属狗脸的?


        

心里骂着,李承志站起来就跑,边倒退着边朝元恪拱了拱手:“臣遵旨!”


        

我去,这是忍不住要动手的节奏?


        

刚还说期望自己当诤臣,眨眼后不过是说了一句真话,没顺你的意,你就要翻脸?


        

果真是个逆臣,竟连句自责都没有,就这样跑了?


        

枉朕还以为你是个人才,说话极是好听,特将你召至御前。


        

也就两三息,等皇帝反应过来,李承志竟已跑的没影了?


        

元恪气的脸色发绿。


        

暗恼了好久才冷哼一声:“传旨,宣高肇!”


        

被气的肝疼,必须得听两句顺耳的才能消消气……


        

若这样多来几次,朕怕不是得被你活活气死?


        

元恪忍了又忍,差一点就想将李承志叫回来骂他一顿。


        

说真话吧,说你大逆不道,蔑视皇威。说假话吧,你说你曲意逢迎,幸臣一个?


        

明君还好,至多挨顿板子。若不巧遇个昏君,说不定一个不小心就是脑袋搬家!


        

出了光极殿,李承志才抹了一把冷汗。


        

怪不得常言“伴君如伴虎”?


        

去了却被告知:殿下口谕,召李承志入凌云殿!


        

此时此刻,能被宿直将军称为“殿下”的,就只有皇后。


        

没病都得被吓出病来,这活就不是正常人能干得了的……


        

真怕元恪后悔,将他唤去再逼问一顿,李承志连高湛都不敢等,出了殿便去找宿直将军,准备尽快出宫。


        

对于高英的传言,李承志听过的不少:貌美,善妒,驯夫的手段极其高明。


        

以元恪帝王之尊,后宫达嫔妃级别的数十位,一月中近有两旬宿在高英殿中,可见其宫斗的手腕有多高?


        

这么晚了,高英召自己做什么?


        

估计和高文君说到了自己,心血来潮而已!


        

莫说古代了,便是后世,也鲜有小伙子自个跑去找岳父岳母提亲的……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所以对于这位召见,李承志还是有些挠头。


        

无它,若高英随口问起自己为何尽听打雷不见下雨,久不见动静时,自己该怎么答?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沈兄!”


        

“嗯!”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笔趣派为你提供最快的大魏春更新,第三二九章 伴君如伴虎免费阅读。https://www.biqup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