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更声明 0001 大宋,是朕的大宋!(上)(新书求收藏求推荐) 0002 大宋,是朕的大宋!(下)(新书求收藏求推荐) 0003 史上最大赌注(新书求推荐求收藏) 0004 可用之人 0005 朕能否信任你? 0006 你说的全对,那又如何? 0007 大宋士大夫的第一次挨打 0008 那,你就去死吧!(求收藏求推荐) 0009 莫须有(求收藏求推荐) “臣实无罪……” 赵桓话音刚落,王时雍却已自开口,为自己辩解道。 此时他尚且神色平静,因为他根本不相信,赵桓会真的杀了自己。 不说自己根本无罪之有,就算有罪,也罪不至死。更何况,大宋开国以来,尚未有斩杀二品大员之先例,他不相信,一向懦弱的赵官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开这个头。 “当初随康王去金营议和,乃是受官家之差遣,非臣之本意,何来勾连金人、意图不轨一说?” “今日请官家去金营议和,更是应金人之邀,经朝堂公议,经臣之口说出而已。臣为大宋社稷着想,为汴京百姓着想,未曾存有一丝私心,又何来逼迫官家一说?” “原本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只是今日若以乌有之事,论臣之罪,臣实在不敢领罪……” 王时雍背靠金人,对于赵桓这个官家,并不十分的忌惮。此时已然有撕破脸的迹象,话语中俨然不像此前那般客气。 “说得好!” 赵桓闻言,不怒反笑。 “你既然说你无罪,那朕来问你……” “去金营议和是朕差遣不假,但你背着康王,与金人私下商议,答应金人赔款五百万两黄金、五千万两白银,是受何人差遣?“ “答应送予金人民女千人,工匠千人,是受何人差遣?” “答应将中山、河间、太原三镇拱手送于金人,又是受何人差遣?” 赵桓口中毫无停顿,一连串的追问道。 “为了凑齐给金人的赔款,使我汴京城十室九空,民无果腹之粮,兵无可用之饷,是谁之罪?割让三镇,使我大宋门户大开,再也无险可守,致使金人长驱直入,再次兵围汴京城,又是谁人之罪?” “我大宋今日若亡,便是亡于你王时雍之手。你居然还敢大言不惭,说自己无罪?” 赵桓气势如虎,将手一指王时雍。 王时雍闻言大惊。 他没想到赵桓将这些责任一起推到自己身上。 这些事虽然是他与金人面谈商议,却是得到了康王的首肯。当时金人退了之后,赵桓还为自己办事得力褒奖了一番,今日却翻脸不认账,都成了自己的罪过。 其实赵桓也知道,当初割地赔款,虽是由王时雍与完颜宗望商定,实则是的得到了康王赵构的默许,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得到了前任的授权。况且当时情况下,情势也不容得不答应金人的要求,倒非完全是王时雍自己的主意。 只是今日如此局面,他绝对绝对不能有丝毫后退,否则再也无法掌控局面,只好先发制人,将这些有的没的脏水一起泼到王时雍的身上。 “官家,割地赔款之事,并非臣的主意,乃是康王与官家……” 这样的罪责,王时雍如何肯承担,连忙开口辩解,额头上已经是冷汗连连。 “住口!” 未等他说完,赵桓便厉声喝道。 “你想说割地赔款,是朕的主意是不是?那朕问你,朕的旨意何在,有没有明谕或者手敕?” “若说是康王的主意,那你去把康王寻来,朕当面问问!” “这……” 王时雍闻言,面如死灰。 当初答应金人的全部要求,确实没有赵桓的明旨,也没有赵构的手令。至于康王,现如今远在相州经营抗金大元帅府,哪里能来当面对质? 看来赵桓是决意将这屎盆子,一齐扣在自己头上。 “官家,这些事臣实在没有做过。如此大罪,臣实在不敢认……” “做没做过,不是你说了算!只凭莫须有三字,朕便能要你的命!” 赵桓声色俱厉。 此时他心中涌起一种别样的快感。 前世看史书的时候,一直对“莫须有”三个字耿耿于怀。没想到今日,会将这三个字原封不动的送还给这帮无耻文臣。 打铁要趁热,赵桓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刘光世,将这厮拖了出去……” 乘着王时雍惶恐无措之际,赵桓冷冷的对刘光世吩咐道。 “且慢!” “官家万万不可!” 还未等刘光世有任何动作,满殿的群臣大惊,一齐呼道。 “王时雍罪大恶极,朕以大宋律将他就地正法,有何不可?” 赵桓冷冷的扫了群臣一眼。 “我大宋自祖宗以来,未尝杀过文臣!” 听到这句话赵桓一点也不意外,他早就有心理准备,群臣肯定会拿这个出来说事。 让他意外的是,首先开口的,是一向老实巴交的鸿胪寺正卿费如晦。 ………… 在历史上,宋朝相较于其他历朝历代,有个绝无仅有的现象,那便是不杀士大夫。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后代有人追根溯源,说是太祖赵匡胤在开国之初,便在太庙中立下誓碑,作为成制要后代遵守。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许多史料上都有类似的说法,甚至连作为正史的《宋史.曹勋传》中都有明确记载。 之后宋朝的历代皇帝,似乎也都听了太祖的话,一直在执行这条规定。 如仁宗庆历三年,高邮知军晁仲约犒劳路过其境的强盗队伍,被朝廷知晓,群臣大怒。朝臣们商议如何处置,富弼认为晁仲约罪行眼中,应当判死,以正法典。宰相范仲淹却极力为晁仲约开脱罪行,试图保他性命。仁宗皇帝权衡再三,最终还是听了范仲淹的意见,判了流放了事。 但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也让后人对太祖誓碑一说起了疑心。 因为事后面对富弼质问,范仲淹便是以“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之事,奈何欲轻坏之?且吾与公在此同僚之间,同心者有几,虽上意亦未知所定也,而轻导人主诛戮臣下,他日手滑,虽吾辈未敢自保也”回之,富弼也无言以对。 范仲淹的解释中,并没有出现太祖誓碑一事,只是说太祖太宗没有轻易杀过大臣。而且他最大的论据是,若是有人引导赵官家开了杀大臣的先例,以后官家杀顺了手,哪一个大臣又敢说自己一定不会被杀? 后人根据这条记载分析,太祖立誓不杀大臣,应当是宋代文人自己杜撰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保证士大夫阶层的利益最大化。 不管真相如何,宋朝“未尝轻杀臣下”,这倒是事实。 今日王时雍的罪责尚未查明,赵桓就要当众杀人,这让殿中群臣如何不惊? 0010 祖宗家法(求收藏求推荐) 0011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0012 大宋少年的热血 0013 赐封晋王(求收藏求投票) “对了,祁王弟肯去金营议和,于大宋江山,乃是大功一件。朕无物可赏,今日便任你领开封牧,赐封……,晋王!” 赵桓见众人都无异议,略微思忖了一刻,又宣布一道旨意。 此言一出,群臣又是一脸的惊容。 领开封府牧,封晋王,对于大宋说,有着特殊的含义。 当初太祖驾崩后,他已有成年的子嗣赵德昭与赵德芳,且都无明显过失。为何太祖没有依照历朝历代的传统,将大位传于下一代,而是传给了他的弟弟赵光义,这还要从大宋开国的由来说起。 据《宋史》记载,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病重。她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便将太祖及宰相赵普招致病床前。太后先是问太祖,“大宋的天下如何得之?”太祖答道,“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说道,“不然,正由世宗使小儿御天下也。假使柴氏有长君,天下岂能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又对赵普说道,“尔同记吾语,不可违背也。”赵普乃依太后遗命,在床前写成誓书,藏于金匮之中,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管。这便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 杜太后说的没错,太祖作为历史上改朝换代最轻松的开国之君,除了他的雄才大略外,根本的外因还是他遇到了最好的历史时期。 周世宗意外病死,留下孤儿寡母,由六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便是所谓的主少国疑。加之五代时期,皇权易手如家常便饭,作为臣子,特别是手掌兵权的军阀,根本没有多少从一而终的觉悟。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才让太祖轻易的取得大位。若当时后周在位的是一位成年国君,太祖很大几率终其一生也不敢暴露自己的野心,只能作为臣子终老。 杜太后病死之时,太祖的次子赵德昭年方十一,四子赵德芳年仅三岁,都还未成年。 是以杜太后的做法,在当时是有特殊的历史原因,也是很符合现实情况的。 太祖似乎也是个重诺之人,依照杜太后遗命,一直将太宗当做接班人培养。太宗的职位由殿前都虞侯、泰宁军节度使、大内都部署,一直升到同平章事(宰相)、行开封府尹兼中书令,乃至最后任东都留守,封晋王。 然而大家都似乎都忘记了一件事。 杜太后死的时候,太祖的子嗣确实年幼,但孩子总归是要长大的。 到开宝九年(976年)的时候,赵德昭已经是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加上此时大宋政权的根基已经稳定,太祖心理必然会有所变化。据后人推测,当时太祖已然后悔,不愿意再兑现金匮之盟的承诺,还是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当然,就算太祖当时有这种想法,但最后的事实是,他的想法并没有实现,太宗依然取得了大位。 这又牵扯到宋初另一桩有名的疑案,斧声烛影。 后人便是根据这桩疑案推断,太宗的皇位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甚至就连金匮之盟,也属子虚乌有,不过是太宗为了证明自己上位的合法性,授意赵普等文人,杜撰出来的。 历史的真相如何,早就湮灭在时间的长河里。除了当事人,谁也不知道。 但太宗以晋王身份登上官家的位置,这是事实。 是以晋王这个封号,在有宋一代成了禁忌,从来不会轻易赐封。 这些历史典故,赵桓不是不清楚。 赐封赵模为晋王,恰恰就是为了引导大家往这个方面想。 为什么这样做,他有他的考虑。 一方面,给予赵模这样一个特殊的封号,让他到金营议和时更有底气,也会更加的积极,增强他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金军里有许多的汉人,他们必然也很清楚这个典故。一旦他们将赵模视为皇位的接班人,对自己不亲去金营的恼怒可能会降至最低,增加他们与赵模坐下来谈判的几率。 只要能坐下来谈,不管谈不谈的成,对赵桓都是有利的。 因为谈判,不过是他拖延时间的手段。 ………… 对于晋王封号的含义,群臣当然也清楚不过,他们也清楚官家对此清楚不过。 今日赵模能够得到这个封号,便意味着他很可能就是大宋的下一位官家。 继承人的问题,关于国本,乃是历朝历代最重要的大事,在某些人看来,甚至重过外来的威胁。譬如明朝被李闯打破北京城,之后又被后金接管,南方的那些王爷不想办法联合起来,怎么恢复祖宗的江山,反而自己打得不亦乐乎,所争不过就是谁才是正统的继承人。 赵桓虽然年轻,却也有子嗣。今日这般做法,不得不让群臣猜度他的真正用意。 有些人百思不得其解,认为此举仍是赵桓失心疯的延续。 有些人联想到徽宗皇帝禅让一事,猜想这位官家是不是也想依葫芦画瓢,要将这烂摊子甩给赵模。 还有有些聪明人,思考之后,如李邦彦,隐约猜到一些赵桓的真正用意。 但此事既是国事,又是老赵家的家事,话题极其敏感,一个处置不当,便会埋下无穷的祸根。 是以群臣心中各有想法,却没有人敢贸然当众开口,表示支持或者反对。 大臣们不敢表态,作为当事人的赵模,却不敢不表态。 本来他不过是凭着一腔热血,想为祖宗的江山出些力气,没想到天上会掉下来这么大一个馅饼,或者说是一把利刃。 “皇兄,这可如何使得。晋王之封,臣弟实在不敢领受……” 赵模大惊之下,顿时一脸的骇然。 赵桓当然知道他在害怕什么,轻轻的摆了摆手。 “朕这么做,自有朕的考量,祁王弟无须多虑……” “金人蛮横,王弟此番前去,想必会百般刁难。朕今日赐封你为晋王,乃是便于你与金人议和,有了这层身份,想必他们也不会过份苛刻于你……” “我大宋的江山如何得来,王弟应该十分清楚。正是我太祖太宗兄弟戮力同心,才能开大宋一百余年之基业。如今江山危在旦夕,希王弟和朕能与太祖太宗那般,兄弟同心,共同匡扶我大宋。太祖太宗在天之灵,想必也会护佑我大宋……” “原本这等大事,还需禀明上皇,由众卿家合议。但事急从权,国难当头,今日朕便直接做主了……” 如说之前大家还只是根据金匮之盟典故猜测,赵桓此时的话,算是说得很通透了。 “臣弟……,万死不敢领受!” 赵模却吓得顿时跪倒,伏在地上一动不动。 “十一弟起来吧,这件事就这样定了。册书礼制,待王弟回城,朕再颁下……” 赵桓根本不容赵模推辞,很果断的下了结论。 “去金营之前,朕还有几句话,要当着众卿的面交代。朕既然让你去,便许你便宜行事。只要不是祖宗的江山,金人要再多的金银,你都可做主……” “只是望你念在祖宗创业之艰难,百姓生活之不易,能为我大宋省下一两银子,便省下一两。不要在金人恐吓之下,失了主张,轻易便答应他们的条件……” “金人贪婪,若是你轻易答应,只怕他们得陇复望蜀,更是狮子大开口……” 赵桓这番话的字面意思,是让赵模在议和时能够据理力争,尽量将大宋的损失降到最低。 在群臣看来,这很合情合理,没有人想到他要拖延时间的真正用意。 “臣弟,定不辱使命!” 赵模带着哭腔。 “朕乏了,去金营的一切事宜,便由晋王与几位宰执商议着办吧……” 赵桓将摆摆手,将衣袖一甩,也不等众臣恭送,直接转身进了后殿。 …… 其实赵模与群臣都没有想到,赵桓册封赵模为晋王,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今日埋下这颗棋子,是在为长远做打算。至于用不用得上,还要等过了眼前这一关再说。 0014 小内侍的暗示 0015 权力斗争的你死我活 0016 迷你版的宫廷政变 0017 理财高手张俊(求收藏求投票) 0018 张俊的政治表态 0019 造势 0020 越王府中讹银子 0021 张德远的疑虑 0022 朕心无反复! 0023 针锋相对 0024 高庆裔的猜测 0025 宋奸的嘴脸 0026 奇耻大辱! 0027 飞上天的猪 0028 大战将至 0029 流言 0030 箭已在弦 0031 战前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