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顶点小说网 > 我真是大昏君 > 第二百五十八章 付出和回报,朝会

第二百五十八章 付出和回报,朝会

作者:样样稀松 返回目录
        

从来只有讨好皇帝的,却没人敢跟皇帝讨价还价。你贡献大,你有功劳,也全看皇帝的心意。


        

所谓雷霆雨露皆是恩,就是封建社会给予帝王的特权。赏罚分明的也有,苛薄寡恩的也没人敢指责。


        

只不过,在天启年间,皇帝的所作所为,不能说感恩图报吧,但付出和回报却能尽量保持着平衡。


        

要让马儿跑,就要给马喂草。这是很朴素的道理,尽管很多帝王都把臣僚和子民的付出看作是天经地义。


        

正是禀持着这样的理念,皇帝才对辽东毫不吝啬地投入,给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军人提高待遇。


        

而光索取不回报,那不是朱由校的作风。况且,那将使奉献者逐渐失去积极性,使财源枯竭。


        

合作共赢的模式在逐渐建立,这也是朱由校要朝廷的财政摆脱田地赋税的重要一步。


        

粮饷充足是胜利的保障,既然要平辽灭奴,就别让军人流血又流泪。皇帝还不差饿兵呢,多简单的道理。


        

对于臣子,甚至对商贾,皇帝也是同样的对待。得让别人乐于奉献,要让别人得到激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扫视着殿下叩拜的群臣,皇帝表情庄重,透出一股不可冒犯的威严,轻轻向上抬了抬手,沉声道:“众卿平身。”


        

“万岁,万岁,万万岁!”


        

当然,没几个人知道皇帝的布局,理解皇帝的长远运筹。


        

但这并不重要,最多让皇帝有点小寂寞,慨叹一句“世人皆醉,朕独醒”罢了。


        

入京述职的北方督抚几经商议,终于制定出了让皇帝满意点头的抗灾救灾的方案。


        

今天就要陛辞离京了?按他们的级别?皇帝召见,也是相当正常。


        

听得这山呼万岁的声音,皇帝略微抿了下嘴角,笑意一闪而逝。


        

鸿胪寺官员先出班,对皇帝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辞的官员。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鸿胪寺报备好的,皇帝已说了要召见,自然是先行入殿觐见


        

“众卿皆是封疆大吏,重任在肩。地方安则朝廷安,特别是在大灾害到来之后,安定地方救济百姓?更是朕之所期。”


        

皇帝把声音放得缓和?但神情却很凝重,声音也很低沉,“历朝历代,大灾变几乎都意味着大动乱。究其原因,只有两个字‘饥饿’。因灾荒揭竿而起?天下大乱,改朝换代者并不鲜见。”


        

虽然对杨涟不满?但这些日子以来?他和其他督抚商议方案比较认真,皇帝也没有换掉他。


        

反正随时都可以撤换?不急于一时。杨涟又熟悉地方,能做好本职工作?管好自己的嘴巴?皇帝也可以忍一忍。


        

“众卿临行之前?朕送你们四个字?那就是‘以民为本’。”皇帝的声音还在殿内回荡,“民安则国安,民乱则国乱,切切谨记。”


        

皇帝的话停了下来,冲着内侍挥了挥手。宫人捧着托盘上前,这是皇帝的赏赐,每个督抚都有,也都一样。


        

督抚们躬身肃立?早知道皇帝对大灾害的来临极为重视,但说到了“改朝换代”?却还是很少见。


        

严重程度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厉害呢,恐怕在皇帝眼中?已经没有了。


        

“既是于国有益,于民有利,杨兄又何必纠结于旁枝末节?”


        

“杨兄自承是东林党乎?万岁锐意进取,清除党争,杨兄欲为东林党鸣冤叫屈?”


        

“微臣谢万岁隆恩,谨记圣训。”众督抚跪倒谢恩。


        

杨涟嘴唇张了张,似乎有什么话要说,但衣袖不知被谁扯了一下,只好无奈地闭上了嘴。


        

杨涟想到了方震孺等人的劝说,也想到了万岁所说的“沽直买名”,终于还是压下了心中的不服。


        

皇帝见杨涟老老实实,心中松快了些。不是非你不可,让你去做地方官,也是给你机会,莫要不识好歹。


        

“在其位谋其政,杨大人已不是言官,万岁亦无大过,你又何苦以进谏为己任,寻些并不确实的名头,触怒万岁呢?”


        

“经世济民,杨大人读书时也抱着这样的理想吧?既然任职一方,正可施展抱负。若万岁震怒,罢黜去职,杨兄除了得到忠直之名,于国于民又有何益哉?”


        

按照规矩,如果有边关奏报,“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于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张国威而昭武功也”。


        

兵部尚书孙承宗出班禀奏,就两件事情,一在辽东,一在西南。


        

朕清除党争,却是唯才是举,未尝偏向哪一派。几年来,为官者应该都清楚了朕的本意,难道只你杨大洪不解?


        

众督抚拜别离殿,朝会按照正常的流程进入到奏报边关情形。


        

其实,这些都通过密奏呈与皇帝,他已经知晓。所以,略事询问,交代了几句,便由兵部按照职权作决定。


        

相比于辽东的建奴,奢安叛军的战斗力差了不止一个档次。久剿不灭,主要是水西那崇山峻岭、沟壑密布的复杂地形。


        

关于辽东的,主要是调动军队入辽,以及运送粮草物资的进度。


        

西南的则是又获小胜,有土目耐不住封锁围困,并认为安奢叛军已无翻盘可能,向大明投诚。


        

只剿不抚,皇帝也发了狠,要把水西叛军彻底消灭,把水西完全纳入大明的行政管理,让什么奢氏安氏成为历史。


        

“微臣遵旨。”孙承宗听到皇上的交代,犹豫了一下,躬身退下。


        

所以,别看奢安叛军开始的时候势头很猛,又打重庆,又打贵州的,其中少不了当地土司见风使舵,扩大了奢安叛军的气势。


        

只要明军稳住阵脚,不轻敌冒进吃复杂地形的亏,奢安叛军也就越打越少,越打越弱,没那个乱蹦跶的劲儿头了。


        

孙承宗当然知道这是皇帝要一劳永逸地解决水西问题,但这样的处置,恐怕对分化瓦解奢安叛军不利。


        

待下了朝,再向皇帝提议,稍作修改,或是缓行,才比较合适。


        

他没想到万岁早有决定,即便是投诚归降的土目,也不继续留用,而是迁至湄公省。


        

地头蛇离了地头,还怎么跟强龙斗?


        

孙承宗给皇帝留了面子,却不知道皇帝决心已定。


        

代价是大了些,但却是暂时的,眼前的。从长远来看,既消除了日后的隐患,又给湄公省的开发提供了人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