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顶点小说网 > 某科学的理解复现 > 第五十三章 经济效果

第五十三章 经济效果

作者:秋水映尘 返回目录
        

蕾莎的神秘商店。


        

在已过午夜的现在,日光灯的白色光线满溢着。


        

在这家店里,还有着另一个店员。


        

跟蕾莎一样,是白人。


        

和美琴一样,有着茶色的头发,短发被发圈强行向后梳起。


        

胸前的铭牌写着...


        

[兰西丝]


        

“这次事情呢,主要是橙子。我查了下当时的录像,数据被物理意义上的删除了。”


        

在神秘商店的神秘小屋中,胡杨率先开口。


        

起初,胡杨就在想,那个橙子就那么单独地放在人来人往的出入口。调查时间前后的录像的话,也许就知道是谁放下了那个橙子,之后又往哪去了。


        

也就是说,录像没有从网络上被删除,而是储存录像的服务器直接被物理摧毁了,想恢复都恢复不了。


        

事情做得彻底到这种地步,很显然背后搞鬼的人是对美琴以及胡杨有着充分认识的人。


        

“我这有个东西。”蕾莎说着就拿出了一个像是明信片一样的东西。


        

当然,这种情报一般是不会被公开的。


        

于是,就侵入了整个城市的监控。


        

结果得到的就是,数据损坏...


        

然后...


        

“请说人话,不要做谜语人...”胡杨具现出朗基努斯之枪,核蔼地看着蕾莎...


        

“好好好...我说,我说...”蕾莎看到那红色的朗基努斯之枪后,吓得差点直接从椅子上仰过去...


        

将其翻个面来看,上半部分是信息栏,下半部分是正文。寄信人的地址栏是完全的空白,本文则是由黑色的油性笔写出的。英文的字母每个都弯弯曲曲。


        

“这是遵从人们谣言的形式引发的事件。但是,事件是有意混杂进谣言这种东西中去的吗?”


        

蕾莎笑嘻嘻地说道。


        

蚂蚁和贵妇人...


        

“这个...”


        

美琴把注意力放到贵妇人的衣服上。虽然基本是由白色与黑色的图案,但是绿色的成分好像故意要破坏平衡似的,如同单调的马赛克一般产生着变化。


        

这玩意对灵装的破坏力整个魔法侧都传开了,象征第五元素的莲之杖都被损坏,一般的灵装真的扛不住啊。


        

“看看这个。”


        

蕾莎起身举起了一张明信片,上面有着奇特的构图。


        

编码?橙子上的编码?!


        

美琴将手机拿了出来将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但是解读却失败了。


        

想太多了吗?美琴这么思考着,准备放弃了。


        

眼睛被那一部分吸引过去。


        

对这个有印象。


        

黑与白的正方形随机地排列着。


        

这似乎和普通的网页不同。这个页面,无法通过检索页面侵入,是如果不直接输入IP地址便无法显示的类型。


        

可是却没有情报。


        

画面中央,显示着催促输入密码的提示。


        

“入乡随俗,将明信片按在AR墙面上。”


        

胡杨拿过明信片,直接贴到了墙面上。


        

一个矩形的如同巨大海报式的窗口展开了。


        

美琴看到。胡杨用了不到一秒就破解了密码,心中的疑惑越来越深。


        

就根据这一秒,美琴就可以判断,胡杨的计算力在她之上。


        

“我不是能力者。”


        

“我来吧。”


        

虽然说明信片上还有个地方能够进行解析,但胡杨觉得,能直接暴力破解就行了。


        

“你...该不会也是能力者吧...”


        

以经济效果为前提,与集团心理的活动相关联。


        

我们的Project在购物中心内进行试用。其从大众媒体的宣传推广,到包含互联网以及人际网络使用者间情报的交换,控制着一切的的商品情报。其宗旨是借此从顾客的心理层面给予适当的刺激。


        

其性质上,做不到凭空生产出本应不存在的商品。


        

胡杨伸出手,将AR上面的信息以虚拟屏幕的样式展现出来。


        

上面显示的是有关于协力机关的一些事情。


        

Project·CodeEIC...


        

让某件商品的销售额上升的是积极行为,相反使之下降的就叫做消极行为。


        

利用这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调整各种各样商品的销售速度,借此可以在市场中产生巨大的趋势。而支配一个经济圈的趋势,便是这个Project的意义所在。


        

不论是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中的哪一个,我们都是以「已经存在的商品」为轴附加各种情报,表现出「拥有自由的强迫」。


        

我们再怎么说也只专攻一方面,那就是给已经存在的商品标出超过其本来价值的价格。


        

被赋予高出其本身价值的商品,产生稀有性因此销售速度增加;相反被赋予低于其本身价值的商品,销售速度就会降低。


        

一般来说,要是能浮想出商品首发会和品牌效应的话,理解起来就不难了。


        

即使,这是通过没有实际根据的数据进行的预测也罢。


        

这些为了商品购入所必要的判断材料的数据,全部都被优先赋予了感觉上的可信度。从在专门机关进行的验证报告,到纷繁满溢的传言,所有等级的情报无区分地混杂在一起的情形很多。


        

我们通过‘流行’这个形式,对于指定商品进行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的实际操作。


        

他们便会用自己的头脑判断现在一个商品的价值,以及预测其将来的价值。最终在购买与否中作出选择。


        

如果预想降雨量过少导致水源枯竭的话,就会购入更多饮用水。另一方面,如果预想因此对农作物造成的恶劣影响,就会购入更多的蔬菜。


        

如果预计到暖冬的话,就会准备购入更多的无钉防滑轮胎(studlesstire)。如果预计到严寒造成花粉数量的减少,就会考虑减少面具的购入。


        

对于被一家媒体盛赞,却被其他媒体否定的事物,人们就会在自己心中对其再三考量。


        

但是另一方面,比如对于在当地网络上被谣传的话题,又在电视和大众媒体上被扩大宣传的话,人们便会对其产生信赖感与安心感。


        

反方向获取顾客自己对于已建立的情报的思考判断模式,再通过复数的媒体阶段性地发放相关情报。据此,针对顾客加入必要的流行元素,最后销售目标商品,控制目标商品在指定店铺的销量。


        

消费者们的心理会通过这些情报被控制。


        

要开发复数的情报源,因此重要的不是选择哪一家媒体。


        

人们对于复数的媒体没有抵抗力。


        

在各年龄层的顾客中,实际以这些话题为基础‘展开行动’的比率达到何种程度?


        

准备多条实验用情报的传播渠道,搜索出最合适的一条便是第一次实验的目的......


        

“.......”


        

如果把这比作是金字塔,从地基起由下至上,以细微调整撼动顶点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在我们购物中心内进行的实验,是为了了解‘谣言’这一形式。


        

我们发出的实验用情报,在某种预期下以何种程度扩散,又以何种预期平息?还有,在扩散的过程中又遭到了何种程度的歪曲?


        

这个概念,总觉得跟渗透到街道各个角落的的半公开型AR系统有相关之处。


        

假如说这个报告是真实的,这样的「商业销售专用特殊广告系统」正在进入这个街道。


        

这跟CodeEIC是「始终贯彻善意所制作的东西」无关。


        

胡杨看着眼前的信息,陷入了沉思。


        

这是有意散播流言来使各种商品的价格增减,操作业务实绩的系统。


        

本来伸出手,无论是谁都可以取得的普通商品,被第三者加上了其他的价值。


        

某人利用CodeEIC,就算无稽之谈也好,也能任其喜好随时流传开来。


        

例如.....


        

被寄宿了大量军队蚁之卵的橙子就是其中之一。


        

不能说CodeEIC会对人类进行心理控制,或者是拥有强制命令之类的技能。


        

无论如何,这就是对各个商品的赠品、评价进行操作,由此发展出流行这么一回事。


        

但是,就算只是如此也需要相当大的投入。


        

真就是为了金钱,什么都能做么?


        

事情就变成了,有谁抓住了这个时机,在与学园都市完全相同的时期散布相同的都市传说。


        

而且,实际上让同伴将‘橙子’设置好,在适当时间引起事件赚取利益,这些都不是简单的问题。


        

这样的话,缠绕在那个‘十分有价值的橙子’周围的疑点有大半可以解除。


        

同时,在这份信息的最后,胡杨以及其他人,都看到了作者的名字。


        

雷娜塔·耶夫娜·罗曼诺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