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顶点小说网 > 满级考古大师 > 一百一十九章 吴王子光戟

一百一十九章 吴王子光戟

作者:顾屈 返回目录
        

曾孙邵,是这个M21号墓的墓主人。


        

毫无疑问,这是一位曾国的中高级贵族。


        

在春秋那个年代,各个诸侯国把持国中权利和职位的,可不是靠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吏。


        

靠的都是自家公族和封地内的封君们来治理国家。


        

这位曾孙邵,显然就是曾国的一位封君,属于公族的一员。


        

没准在世的时候,还担任曾国的某个重要官职。


        

比如司马、司寇、尉、卿之类的官。


        

一座没有被盗掘过的春秋贵族墓地,还是很有价值的。


        

陈翰顺势就加入进了林雅和苏飒她们的发掘工作之中。


        

“之前听导师说,枣树林墓地那边发现的一座曾侯墓,也只有一棺二椁。”


        

“枣树林那边是春秋中期的曾国贵族墓地,我们这是春秋偏晚期的曾国贵族墓地。”


        

这座墓三个人来发掘,确实是有点忙不过来,多一个人帮忙能更快点。


        

“话说,一位曾侯之孙,棺椁居然都只有一棺一椁。”


        

陈翰喷喷称奇。


        

之前枣树林墓地那边发掘的曾公求墓,虽然说人家自称是曾公,比侯还高一截。


        

“在那个年代,其他诸侯国的国君早就已经开始逾制,用九鼎八簋,七重棺椁陪葬了。”


        

“曾国倒是很老实啊,一点都没有逾制。”


        

这是什么概念?


        

依《礼记、檀弓上》和《丧大记》所记载周代制度规定,天子之棺四重、上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但是在礼器的使用上,还是非常循规蹈矩的。


        

陪葬的礼器是诸侯层次的七鼎六簋,用的棺椁甚至都没有五重,只有二重。


        

可是在偏远南方,自西周初年就封分了的姬姓曾国,却一直严苛的准守了周初的规定,下葬时棺椁只用二重。


        

这说明至少到春秋中后期,曾国的贵族们都还是心向周王室的,还是对西周的一切制度很遵循的。


        

但是,这个制度只维持到了西周晚期,到了平王东迁之后,东周的各诸侯基本就不依此礼了。


        

就连东周的天子也逾制,或者说不能说逾制,而是改制为天子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


        

曾侯乙墓可是出土了九鼎八簋的天子之器,妥妥的没把周礼当回事了。


        

倒是这位曾孙邵,看出土青铜器的形制,应该是偏向春秋晚期的风格和样式。


        

按照现代的说法,曾国在东周数十诸侯国中,属于是保守派!


        

倒是到了战国时期,天下彻底进入乱战之世后,曾国也没再坚持这一套了。


        

不像隔壁晋国同属春秋晚期的赵卿墓,出土了诸侯才能用的七鼎!


        

要知道,卿大夫也是大夫啊!按照周礼,只能陪葬五鼎四簋的。


        

他使用的棺椁是古早周礼中的大夫一重,随葬的重要礼器,也同样是符合周礼的五鼎四簋。


        

不但清晰表明了他大夫的身份,而且非常守礼,一点都没有逾越。


        

这位赵卿可是赵简子(赵鞅),是赵襄子(赵无恤)的爹。


        

赵简子和赵襄子可是主导参与了三家分晋的两位大佬,是赵国的始祖!


        

但是这位赵卿,却冒天下之大不韪,给自己陪葬了七鼎六簋!


        

不过想想也可以理解。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中心地区,以赵简子和赵襄子的勃勃野心,赵襄子给老爹陪葬诸侯才能享用的七鼎可太合理了。


        

没准这父子俩活着的时候,就在正大光明的用七鼎六簋呢...


        

晋国就是在他俩的手上,从霸主伯国,变成了被臣子以下克上,瓜分不剩的。


        

礼崩乐坏始于晋!


        

孔子当年要是来曾国了,没准就在曾国安家落户,享受曾国的“西周之风”了。


        

看得出来。


        

话说,当年孔子怎么不来曾国周游。


        

孔子心中想要的那种克已复礼的社会,明明和曾国非常契合嘛!


        

至少曾孙邵这位曾国公族,还在沿用周朝初年的礼制。


        

曾侯更是如此。


        

比起公室毫无影响力,国君就是个大号橡皮图章,权利全掌握在六卿手上的晋国。


        

偏安南方一隅的曾国,还是没那么“礼崩乐坏”的。


        

可惜,这道烛火坚持到战国后,最终也还是熄灭了。


        

时代的车轮,注定不是单个人,或者国家可以阻挡住的。


        

这不是孤例,是有多座墓葬出土证明的。


        

在春秋中期到后期的时候,曾国都依旧是一个守礼的好邦国,可以说是姬周的最后一道烛火了。


        

“咦...这是鸟篆吗?”


        

一声惊呼,在不大的墓坑内响起。


        

面对诸国征伐,各自相王,七国争霸的大乱世。


        

曾经的南方一霸,没有丝毫抵抗和扭转这个大势的力量。


        

“陈师弟,你看看这上面的铭文,明显和墓里其他青铜器的铭文不是一个风格的啊!”


        

“这是楚国的鸟篆吧?”


        

正埋头清理一个铜簋的陈翰,闻声便看了过去。


        

之间林雅双手捧着一枚青色偏黑的铜戟,走了过来。


        

简单的说,就是在铜器上,用金丝或金片镶嵌成各种华丽秀美的花纹、图案和文字。


        

这是一种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常见的铸造工艺。


        

陈翰接过这件铜戟,看向了戟面的金错铭文。


        

“金错”,是一种饰金工艺。


        

“是楚国的鸟篆。”陈翰点点头。


        

鸟篆算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大篆,因为是将笔画用鸟形来替代,所以特别好认。


        

算是一种工艺升级。


        

毕竟商周时期在青铜器上刻了上千年的字,总该会出现一些更进一步的精美工艺嘛。


        

要辨认起是啥字,一时之间还挺困难的。


        

不过幸运的是,这个铜戟上的鸟篆,并不是什么复杂的字,都是一些较为简单和常见的字。


        

只是认出是鸟篆了,不代表就能看懂其内容了。


        

鸟篆这玩意吧,每个字看起来就好像是一只只鸟一样,而且每只鸟的形状和神色还都不同。


        

陈翰最近为了配合李教授考释青铜器铭文,不知道翻阅了多少相关书籍。


        

其中涉及到鸟篆解读的书,闲着的时候也看了不少。


        

他紧锁眉头的凝视着戟面上的铭文,有些犹豫和不确定的小声念道:


        

“吴...王...子...光...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