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顶点小说网 > 东汉末年枭雄志 > 一千二百一十二 让科举更加快速的深入人心

一千二百一十二 让科举更加快速的深入人心

作者:御炎 返回目录
        

对于皇帝毫不掩饰的打压,还有这种科考内容对他们的不友好,士人们当然想要改变。


        

但是他们做不到,也不敢做。


        

刚被皇帝痛打一顿收拾了五千多同僚,谁敢确定皇帝不会再来下一波?


        

基本上算是把胆气和优越感给打没了,把脊梁骨给敲断了。


        

一个个的都没了往日的精气神,整日里谨小慎微,生怕自己会惹祸上身。


        

说话的声音甚至都没有那些泥腿子们响亮。


        

不少幸存的老资格士人对这样的情况那是唉声怨气,私下里聚在一起的时候,口中满是对皇帝的怨言和不满。


        

然后二世而亡。


        

可尽管如此,他们说的时候也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压低喉咙小心翼翼,生怕被谁听见了到外面去宣扬,然后黑甲禁军就冲进来拿人。


        

他们觉得皇帝这一来把士人的脊梁骨打断了,国家没了正气,士人失去了追求,一个个都成为皇帝的应声虫,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郭魏政权很快就会崩塌。


        

他们如此恶意的揣测着郭魏政权的终末,恶毒的诅咒着这个年轻的政权,认为自己心中的怨恨一定会经由上天的手段施加到郭某人身上。


        

这段敏感时期,士人们可谓是极其痛苦,从中央到地方被全面打压,从顶层头部家族到底层的二三流士人,都被狠狠地砍了一刀,失血很多。


        

现在科举考试也不向着他们,处处针对他们设限制,处处照顾寒门和黎庶。


        

可别还没等到郭魏政权的终末就迎来了自己的终末。


        

他们不知道魏帝国什么时候完蛋,却知道这种话一旦传出去,他们会立刻完蛋。


        

这还不算,还要空前的引入一大堆泥腿子们进驻京师,占据他们原本的政治地位,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势力。


        

这一波打击和迫害之后,毫无疑问,士人们已经后继乏力,甚至没有力量去反对皇帝在科举考试中折腾出来的一些新玩意儿。


        

想来,也是皇帝对他们之前掀起的波澜的报复。


        

皇帝的报复心很强,不仅要打人要杀人要流放,还要对他们的后路进行限制,以确保帝国内部没有可以威胁到皇帝的政治势力。


        

遭受空前打击和迫害的士人们无力地凝视着灰败的天空,望穿秋水般渴望看到一丝阳光,却什么也看不到。


        

其实他们不知道,皇帝对于这样的情况也不满意。


        

尽管知道这对他们非常不利,但是在大环境下,只能三缄其口,虽然他们之中还有不少身居高位执掌权力的人在。


        

未来在什么地方?


        

读不起书的人还是读不起书,来不了洛阳的人还是来不了,交通,资产,办学条件等等,限制着各种各样的人们的求学上进之心。


        

他增加了人民的识字率,因为扫盲不是真正的办学,办学需要付出的远比扫盲要多得多,他扫的起盲,却办不起学。


        

郭某人不满意,因为他不能一口气做到位。


        

他把制度带到了宋朝的地步,甚至还要比宋朝更加完善,但是却无法把社会状态一口气带着跃进到宋朝的地步。


        

可以说不是首阳山讲武堂出来的武学学生就基本上拿不到高分。


        

这不仅是在限制士人,也限制了未曾接受专业军事教育的寒门子弟和黎庶子弟。


        

他想让更多的人入学读书,更多的人参加文举考试,并且拿出了一整套计划,包括什么时候大办公学,什么时候开放印刷术等等。


        

武举考试他也想让更多人参加,但是魏军对军事人才的要求很高,所以给考试设定的考核项目本身就极具专业型。


        

拿不到学籍本身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是规章制度,无论文举还是武举。


        

后面,他会扩大首阳山讲武堂的办学规模,并增设地方武学,让武举考生也要拿到学籍,通过测试进入武学,经过学习之后,再去参加武举考试。


        

但是,魏帝国的武举和文举一样,只是不限制出身,不是没有额外的限制条件。


        

文学和武学才是面对全民、没有什么多余限制条件的。


        

郭某人的规划是很好的,但是,这些都需要时间,需要很多很多的时间。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以魏军眼下的作战能力和越来越先进、越来越专业性的作战规划,一般不曾接受专业军事教育的民间所谓【壮士】根本不可能符合魏军的需求。


        

魏军需要的是越来越多拥有专业军事知识的参谋人才和指挥人才,而这些知识不经过专业讲武堂的学习,基本不可能掌握。


        

至于其他的,他还没有精力去顾及。


        

他不知道自己死前能否看到一点苗头,看到天下教育兴旺发达的场景。


        

现在的科举只是草创,他急着立刻就开始办理科举,就是要让科举有更多的时间举办更多次,以便于让科举更加快速的深入人心。


        

在他还活着的时候。


        

可是为士人立碑做传这种事情,需要更多接受过教育的黎庶子弟来做,需要庶人来做。


        

科举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搭建需要下层基础的支撑,下层基础打不牢,上层的科举建设迟早要变味。


        

若能看到,他就满足了。


        

说实在的,他已经逆天改命好几次了,这不是最后一次,却是最成功的一次,他把士人打败了,杀死了。


        

那就又是另一番天地了。


        

一仗打完,郭某人就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下一仗了。


        

科举这仗打下来了,配套的教育系统也要立起来,后面的规章制度也需要不断的优化。


        

比如有钱人家付得起学费,穷苦人家付不起学费之类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财政上的不贴和支出,甚至是减免学费之类的政策也要推出。


        

士人家族很快就被镇压了,无力继续作乱。


        

士人官员则被军队严防死守,想做乱也没有任何办法。


        

科举考试内容之争结束之后,各种不利于士人的消息满天飞。


        

这样的消息传递到各地方的时候,对地方的那些官员还有士人家族之类的都是极大的冲击。


        

魏帝国全新的军事规划,郭某人早就已经决定好了,不过暂时还没有来得及行动。


        

目前完成裁军计划的也就是荆州、扬州、并州还有平州等方面的军事大营。


        

早在郭鹏准备行动之前,已经调动了各地军队入驻各地非常重要的城池、险要关隘等等,这也是提前防范暴乱的一种方式。


        

一旦有哪些丧心病狂的家族昏了头要和地方的豪强家族一起进行叛乱,军队是需要及时平叛并且扩大迫害规模的。


        

有些文化好一点的还任命了村长,转为文职,继续为国家发光发热。


        

裁军行动很顺利的开展,于是新的兵役计划也接连展开,在中原和河北地区,人口统计已经完成的差不多,郭某人想要执行的兵役制度也制定的差不多,准备开始执行。


        

魏军的常备军兵力目前还维持在三十五万左右,距离二十万还有点距离,不过最后的裁军计划要等到西域战争和南中战争结束以后了。


        

战争基本结束以后,除了保留绝对精锐之外,剩下的识字的老兵们就散布各地屯田农庄担任民兵教官。


        

服役士兵则是未来维持边疆戍守和贼匪征讨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数量不等,数十万乃至于接近一百万都有可能。


        

根据综合评估之后,朝廷决定把兵役时间定为三年,原则上来说,每个帝国男子都要从十八岁到二十一岁这三年间服兵役。


        

未来魏军的状态就是二十万常备精锐加上数量不等的服役士兵。


        

常备军是绝对精锐,带领服役兵外出戍边的时候是充当军官的骨干军事角色,对文化水准和军事常识都有相当高的要求。


        

一旦常备军和服役军不够用了,预备兵就要进行全体总动员,立刻上阵。


        

这对于农户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


        

其中一年在各个练兵大营接受专业军事训练,一年半在边疆戍守,接受风沙的历练,还有半年则到洛阳加入卫军,近距离感受魏帝国的荣光。


        

然后直到四十岁为止,都是国家的预备兵。


        

这就等于是正常时节,国家出钱帮你养三年孩子,服役这三年的一切费用都是国家承担,不仅如此,还有军饷,可以减轻农户家庭的负担。


        

而且魏帝国屡屡大胜,军队战斗力极强,周边敌人都一扫而空了,现在当兵戍守边疆的危险性也不大。


        

所以对于这样的兵役制度,就算不强制,农户的热情也还是挺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