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顶点小说网 > 从武王伐纣开始建立千年世家 > 第八章:走过一路路,天下将何

第八章:走过一路路,天下将何

作者:花非花月夜 返回目录
        

在洛苏离开后,他曾出现在这里的传言,渐渐在高层中传开。


        

上次听闻洛苏消息,他在扬州,大部分人都能猜到,他是要去江南洛氏。


        

到了江南洛氏后,再一路向南,很合理。


        

岭南权贵很恐惧。


        

生怕自己所做的事情被发觉。


        

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想过能隐瞒住,谁能在国师面前隐瞒呢?


        

有人如丧考妣的等待终局来临。


        

但最终却无事发生。


        

洛苏的马车已经往云贵高原而去,他要去吐蕃和天竺看看,在那里还有一个楚国。


        

吐蕃。


        

从数十年前第一次来到高原,洛苏就将这里视作中原的最大威胁,如今看来果然如此。


        

洛苏认为也只能依靠内部反间让其自乱,削弱吐蕃的潜力,至于真正的吞并吐蕃,以目前这种温暖的气候是很难做到的。


        

其余地方,无论是漠北,还是东欧,还是海外,还是中南,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同样的优势,那就是汉人是可以大批迁徙过去的。


        

强烈的高反让大唐军队难以攻上这里,在布置一众小国失败后,只能在青海设置了青海都护府,统筹诸方,形同立国。


        

对于吐蕃。


        

只能等待这种来之不易的水热条件结束,失去大量农耕的土地后,人口大幅度下降,吐蕃自然而然就失去这种称霸的能力。


        

洛苏对吐蕃的关注不算多,毕竟吐蕃是区域性帝国,和大唐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没有高原天险,早就踏平它了。


        

但高原,大批量迁徙人口就是让人去送死。


        

况且那些土地上,土著人口不多,所以能快速改变人口结构,而吐蕃,有千万的人口,想要改变当地人口结构,简直做梦。


        

当一个国家拥有这三项特质的时候,会让人想起什么?


        

煌煌诸夏!


        

洛苏反而对天竺的关注不小,因为经过他所了解到的天竺历史,这里真的很奇怪。


        

庞大的人口、肥沃的土地、传承悠久的历史。


        

每一個曾经征服这里的民族,都能称得上是骁勇善战,但一到这里,就会被同化,在下一次灾难来临的时候,被打为下一等人。


        

现在汉人也到了那里,结局会是如何,洛苏想要看看。


        

天竺之地也是这样,在恒河平原这片土地上,不乏强大的帝国,诸如孔雀王朝,亦或者贵霜帝国这种和汉帝国并列的帝国。


        

但建立在这里的每一个帝国,都可以说是毫无韧性,一旦毁灭,就不再重建。


        

这种熟悉的热气扑面而来的时候,而后是潮湿的水气扑面而来时,洛苏就有些明悟了。


        

在这里他见到了前来开拓的楚国贵族,这些楚国贵族已经穿上了天竺传统服饰,看样子是化身这里的高等贵族了。


        

他并未多在吐蕃停留,就迅速的沿着那雪域高原的曲折之路,前往天竺。


        

热。


        

唯一生存下去的方式,也就是混进当地的统治阶层了,对于种姓制度,洛苏有些了解,是一种宗教延伸出来的制度。


        

洛苏之前认为这种制度并不会稳固,等级分明会出现在任何国家中,但统治者和统治群体会每隔一段时间变幻一次。


        

仔细想想也正常,宋王能顺利开拓是因为后面有那么多人在支持,别管身上背着多少债务,但起码现在手里有大量资源。


        

楚王可没有宋王的条件,只能凭借自己,吐蕃没有彻底臣服,朝廷也不可能向天竺输送大量物资。


        

但再深入了解过后,洛苏就彻底感受到这套制度的可怕,那是之前从未出现过的统治术。


        

在天竺待的这段日子,洛苏再次深刻感受到了气候对一个国家族群的巨大影响。


        

高层想要凭借一种制度就压制底层是不可能的。


        

事实也证明了洛苏的看法,盛极一时的孔雀王朝就是由低种姓建立的,在高低种姓的对抗中,高种姓并不总是获胜。


        

在这片土地上,从来都不缺乏想要统一的雄主,但基本上都失败了,即便很短暂的统一,但基本上在短时间内就会崩毁。


        

如果说是因为意识的话,那庞大的同一宗教人群,实际上可以承担这个重任。


        

他找到了这片土地千百年来不断被侵略,族群性格的原因之一。


        

那就是连绵的雨季。


        

洛苏在这里,了解了这个逐渐湮灭的教派历史,从这些只言片语中,他勾画出一幅过去的图卷。


        

僧侣都有庙宇,在庙宇中诵经作法,但实际上最先的释祖是要求僧侣云游四方,不常定居的,但最终这条规则被释祖自己废弃了。


        

洛苏在这里停留许久。


        

这里是佛的发源地,在现在的中原以及西域,佛已经融为神系,而不单独作为一个宗教祭祀。


        

在雨季到来的时候,道路会被冲毁,桥梁也会断裂,到处都是漫出的大水,乃至于洪水,虫蛇蚁鼠更是层出不穷。


        

如果类比到中原的话,那就是黄河和长江以及他们的支流,会在每年夏天,淹没无数的城池和土地,时间是三个月,那朝廷所修整的直道都会被冲烂,搭建在河流上的桥梁消失,生活在土地上的百姓,所赖以生存的土地会被淹没。


        

释祖说在夏天的雨季,可以不用云游,找地方躲三个月雨季,就连释祖这种类似于孔子的人物,一个立志改变婆教的大能,都对雨季无可奈何,最终妥协。


        

这雨季到底有什么恐怖之处呢?


        

在这种情况下,积累、勤奋,又有什么作用呢?


        

帝国的统治所依赖的就是四通八达的道路,能够传达朝廷的诏令,进而控制、指挥那些官吏,同时让军队在情况有变的时候,顺利平叛。


        

一切都会被推倒重来。


        

在下游的孟加拉区域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土地,会在雨季被淹没,人需要生存在船上。


        

三个月雨季之后,税收什么时候能够恢复,不知道。


        

在收税的过程中,在雨季中损失了多少可用于收税的土地,也不知道。


        

而雨季是不能出门的。


        

这意味着一个帝国每年都会有三个月的时间,各自为政,地方发生了什么,朝廷不知道。


        

自然是只能由当地来估算。


        

这一估算,就必然九出十三归了。


        

在漫长的雨季中,有多少人死去,尸体是否被洪水冲走,换句话说,在雨季结束后,帝国所造的户籍册,就要重新修订一份。


        

哪个帝国能有如此浑厚的人力物力去做这种事呢?


        

但在天竺,统治者的权力会忽大忽小,在雨季的时候,政令难以出首都,这种情况在中原,大概类似于后汉末年的刘协。


        

这是听起来多么匪夷所思的一件事,一个国家并没有崩毁迹象的君主,每年会有三个月的时间,仅仅只是帝都城主。


        

在天竺,政治逻辑和中原太过不同。


        

在中原,一个政权的变化通常都要追溯到十年以上,毕竟政治斗争是长期的。


        

谁来也改变不了。


        

那些强大王朝迅速的建立,是因为有统一的意识,快速的崩塌,则因为只有意识,没有现实,是不行的。


        

在雨季结束后,大量的官吏就会来往于帝都和地方,再次建立起强大的统治。


        

这是一片天然割据的土地。


        

洛苏最终给这片土地下了一个定论:这里不可能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


        

它只能在突然的昌盛和极致的衰败中,不断轮回。


        

孔雀王朝的石碑建立在中亚,但影响力只有在旱季的时候才能达到。


        

那些所谓历史上强大的帝国,到底有多少含金量,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目前列在六大王国之首的,还是燕国,如果燕国能吞并辽东的话,依旧有机会和中原一争高下。


        

在对楚国的未来,以及对天竺这片土地判了死刑后,洛苏便准备动身离开。


        

即便统治这里的是汉人,也改变不了这一点,这里没有郡县的基础。


        

在六大王国中,洛苏彻底将楚国排除出未来可能成功争龙的行列。


        

洛苏则在炎热的旱季,从那道险要的山脉中,那道无数侵略者入侵,却从来都没有修筑堡垒的山脉中穿过,一路向中亚而去。


        

曾经他从中亚前往极西之地,如今却是不再去那里了,大唐现在已经超越了过去所有王朝的极盛。


        

从天竺的西北部出发,可以到达大夏的土地,那里就是中亚,基本上进入天竺的政权,都是从那里经过,或者直接就在那里建立北方政权。


        

洛苏也不例外,在一轮新的雨季过去之后,这片土地的一切再次开始重启,那些国王和领主,开始派出官吏去收取税收,同时查看自己的国土有没有变化,土地被淹没多少。


        

什么东西能够解决轮回呢?


        

即便这个去问从现代而来的姬昭,他也不知道。


        

颇有一种我于天下全无敌的感觉。


        

洛苏认为现在能够毁灭大唐的只有大唐自己,或许那不应该叫做毁灭,而是新一轮的轮回。


        

因为人类的寿命是如此的短暂。


        

只能看到眼前的那几十年。


        

毕竟就连姬昭所在的时代,全世界最兴盛发达的那些国家,也没有任何一个解决轮回的问题。


        

除了洛氏上位,用超现实的东西来解决现实问题之外,似乎别无他法。


        

便是西方的低潮期。


        

放在历史数千年的尺度上,不过一两百年的短暂低潮并不算什么,就像是一根被压下去的弹簧,积蓄着力量,进而爆发出更加强大的力量。


        

历史是螺旋上升的,所谓螺旋上升,便是会有后退的时候。


        

比如罗马帝国的毁灭。


        

黑暗笼罩着他们。


        

道路曲折我走不完,前途光明我看不见。


        

将导致退步的因素,用暴烈的革命彻底摧毁。


        

但这一两百年的低潮,对于普通人来说,那就是他们的一生啊。


        

所以洛苏从不怪罪洛氏之外的人,有一些自私的想法,一个人可以奉献,但不应该要求他奉献。


        

有些事,洛氏来做就可以了。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现实如此,又该如何去苛责那些怀着悲观的人呢?


        

对于中亚,洛苏不算是很陌生,因为他曾经穿越过中亚之地,所以相对于其他方位,对这里更加关注一些。


        

而且东边是大海,没有足够的土地,而西边的土地,却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洛氏是不一样了,洛氏始终心中都能看到那光明的前途,始终都能看到曲折道路的尽头。


        

既然洛氏有这样的能力,那洛氏承担起更重的责任,自然是合适的。


        

在这些年中,他有时会和玄门之主通信,询问一些中亚等地的变化。


        

在玄门的信件中,中亚这些年的变化很是激烈,不仅仅是王朝的变化,也有宗教方面的变化。


        

他是从邦周时期走出来的人,而且是主持了第二次大分封开拓的人。


        

那种对于土地的执念,深深刻在他的内心深处。


        

那座城池因为形状类似碎叶,被叫做碎叶城。


        

驻守在这里的军队,有三百玄门神庙军,以及三千西域诸国联军,玄门的神庙军副统领驻扎在这里,一旦事有不逮就征调昭武九姓国以及七河流域中,信仰玄门的诸国军队。


        

西域和大唐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统合内部耗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目前在广义的大唐疆域中,实际上由西域玄门统治的疆域中,越过了葱岭这座高原,在西边达到了中亚腹地。


        

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恨,这并不是说异教徒不可恨,在异端被清剿后,异教徒同样是要被消灭的。


        

虽然基本上西方每一任皇帝或苏丹都会颁布宗教包容政策,即自由的信教,但在实践活动中,却并不是如此。


        

这些军队是为了守卫信仰而来到这里的,因为新月信仰伴随着大征服从遥远的西亚来到了这里。


        

虽然来到这里的只是一部分边境诸侯,苏丹的目标还是东罗以及东正和天主世界,但如果在这里的战事出现大问题,新月的目标转向也说不定。


        

即便是在中原,也发生了尊皇天,灭诸祀的大事件,何况化外之地呢?


        

洛苏眺望车窗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