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色: 字号: 双击滚屏:
顶点小说网 > 星火2003 > 第二百五十二章 金属氢电池起步,正是迈向未来

第二百五十二章 金属氢电池起步,正是迈向未来

作者:九月酱 返回目录
        

在休斯顿看来,华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战略轰炸机的飞控问题,但实际上,哪怕不考虑陈念最新提出的等离子装置,H-20的飞控系统也已经达到了完全可用的标准。


        

毕竟,在经过二十几年的进化发展之后,B-2原本复杂无比的飞控系统,也因为电子技术、智能技术的发展而变得相对简单了。


        

系统所提供的技术,都是成熟的、稳定的,相比起B-2的技术,还要实用许多。


        

现在,有了等离子装置的加持,H-20的机动性势必要再往上走一个台阶。


        

“等离子装置、或者叫等离子射流激励器,它的本质原理是通过火花放电产生高能射流,从装置上方喷出,从而改善大角度机动下的前缘分离流。”


        

“在这个过程中,放电频率和强度是影响飞控最主要的因素。”


        

“所以,我们制造这类装置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确定电极材料、确定电源功率。”


        

甚至有可能,它将成为图-160之后,机动性最强的战略轰炸机.


        

603所,唐长红的办公室里。


        

陈念一边翻动资料,一边解释着自己的等离子体设计。


        

听着陈念的话,唐长红一边记录,一边连连点头。


        

在最初看到陈念的设计时,他还以为对方只是会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导,最多就是把原理说明白、把关键点搞清楚,就像他之前提供H-20的基本技术指导一样。


        

但没想到,这一次他提供的,居然是完整到了参数级别的技术!


        

“按照我的设计,等离子体装置要使用非对称式布局,绝缘介质为用聚酰亚胺薄膜,放电电极用铜箔,预埋电极宽度为5mm,,预埋电极后缘和暴露电器的前缘相接。”


        

“电源的话,要使用微秒脉冲电源,半脉冲宽度设置在25微秒,脉冲峰值功率要达到4.5MW以上。”


        

“测力装置的话,可以用杆式六分量天平,响应频率要大于80Hz”


        

而现在,自己总算是体会到了。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等离子体射流激励装置。


        

但装置虽然小,却丝毫不影响自己的“用户体验”。


        

终于,自己也能享受一次传说中的保姆级服务了。


        

要知道,之前歼二十二制造的过程中,他就听雷刚那边说起了很多次有关陈念的传说。


        

他一直都惊叹于这么一个“个体”,怎么能完成数百乃至上千人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也一直都想有机会能见识见识。


        

这点小事,难道自己还做不好吗?


        

——


        

当然,在这个过程里,唐长红也不是完全没有疑问。


        

而这种体验,实在是太爽了


        

自己甚至都不需要去思考,所有的东西就那么摆在了面前。


        

唯一要做的,就是按照文档和参数的指引,去把东西造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建立一套额外的控制系统,与飞控传感装置结合,从而实现对等离子体装置的控制.”


        

陈念终于讲完了等离子体装置的全部内容,而对面的唐长红脸上,则已经写满了心悦诚服的神色。


        

“太牛了!”


        

关于放电频率的问题,他就反复跟陈念确认了多次。


        

但无论自己的问题多么刁钻、多么细节,陈念都能毫不犹豫地回答上来,还附送一部分原理解析。


        

“.所以综合来讲,放电频率小于70Hz,大攻角时施加激励后全机升力系数随放电频率的增加而增大,放电频率大于70Hz,全机升力系数随放电频率的增加而减小,放电频率70Hz时飞行器升力系数增幅最大.”


        

听到他的话,陈念腼腆地笑了笑,随后回答道:


        

“我这其实不算什么,你们能空手把H-20造出来,才是真的厉害。”


        

“毕竟,这么大、这么复杂的一架飞机,从零到1的过程是最难的”


        

他由衷地说道。


        

“陈工,你这技术和知识储备量,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了。”


        

“我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那么久,还从来没有遇到你这么夸张的人.”


        

“其实也就是一些实务的工作罢了,换谁来做都一样。”


        

“最大的贡献还是你这边,陈工”


        

“还是别叫陈工了,就叫小陈好了。”


        

“那真没什么难的!”


        

唐长红赶紧摆手。


        

笑话,伱都把关键的技术搞定了,还说什么我们的工作最难,那不是寒碜我们吗?


        

“.小陈就算了,我跟老杨一样,叫小念吧。”


        

唐长红哈哈一笑,继续说道:


        

“小念,你这次专门过来,是打算待多久?后续的工作,你是要全程介入了吗?”


        

陈念打断道。


        

他实在是有些不习惯唐长红对自己的称呼,毕竟,在自己的心里,唐长红始终都还是那个“鲲鹏之父”。


        

抛去系统的加成,像唐长红一样的这一代人,始终都是自己心里不容质疑的高山。


        

“当然,不是因为你们做的不好哈,是因为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我们必须保证H-20尽快完成试飞、形成战斗力。”


        

“所以,我想通过自己介入,去帮你们排除掉一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明白。”


        

陈念点点头,回答道:


        

“是的。”


        

“从今天开始,一直到H-20试飞成功,我就一直呆在603了。”


        

“我们能想到的,主要可能就是舱内结构的问题了。”


        

“至于雷达和电子那块,可能你还是要去跟14所那边看看,我们是打算给H-20上数字阵列雷达的,据说他们在性能上做了优化。”


        

“然后最后的、也是最难的,变循环发动机,606所那边进展很快,估计问题也不会太大——他们毕竟有经验嘛。”


        

唐长红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思索片刻之后,开口道:


        

“进展到这个环节,也确实是到了风险和问题高发的时期了。”


        

“飞控这块,有了等离子射流装置之后,整个系统的鲁棒性会有大幅提升,后续基本不会再有什么问题了。”


        

“那就没问题了。”


        

陈念长舒了一口气。


        

如果唐长红所说的情况没有水分,那后续,H-20项目的进展,就真的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了。


        

唐长红的话说完,陈念微微沉吟了几秒,随后问道:


        

“隐身涂层呢?这块没什么问题吗?”


        

“材研所那边反馈是没问题——之前歼二十二上不是用了少量石墨烯材料吗?现在基本实现量产了,会用在H-20上。”


        

等离子射流激励装置并没有消耗他多少源点,到现在,他已经积累了27点源点数量。


        

并且,每日新增的源点数,也维持在了0.35点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源点日常增长的数量达到下限了。


        

自己要做的,就是盯紧流程,避免后续出现不可控的风险.


        

从唐长红的办公室离开之后,陈念回到了他自己在603所的住处。


        

在房间里,他再次检查了系统中的源点积累情况。


        

陈念再次尝试对之前看好的Amprius锂电池进行解析,而这一次,解析的源点消耗已经降到了16点。


        

相比两个月之前,源点消耗整整下降了4点。


        

毫无疑问,这是他这段时间努力学习的奖励。


        

这都是此前输出的科技实现技术裂变的结果。


        

另一方面,新型能源材料的学习也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他即将迎来真正的实操阶段。


        

距离解决新型能源问题又近了一步啊


        

想到这里,陈念下意识就要开始解析,但突然间,他的脑子里闪过一道灵光。


        

等等。


        

如果Amprius锂电池锂电池下降到了16点,那.金属氢电池呢?


        

不过,源点的下降应该也已经接近系统能给出的上限了,想要继续往下打,就要不断深化自己的学习。


        

但那样的方法是得不偿失的——花费上千个小时的时间去研究,换来源点消耗再下降10点的成果?


        

那我还不如直接把Amprius锂电池造出来得了。


        

随着“金属氢电池”这几个字符通过陈念的意识被输入到系统中,系统的反馈也立刻出现。


        

【金属氢电池:这是一种能量密度极高的电池,同时,它的技术复杂程度也极高】


        

【解析源点消耗:1192点。】


        

这玩意儿一直只存在科幻中,哪怕是十几年之后,也没有人能对它是否存在下定论。


        

不过,现在陈念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确认其实现的可能性。


        

那就是,用系统去尝试解析。


        

恰恰相反,这个源点消耗,在他看来,似乎有些.太低了!


        

先不说金属氢电池怎么实现,光是“金属氢”这种材料,就已经足够惊人了。


        

要知道,金属氢可是被誉为“高压物理的圣杯”的存在!


        

1192点!


        

陈念下意识地瞪大了眼睛。


        

但是,他并非惊讶于金属氢电池所消耗源点数的巨大。


        

但实际上,想要把氢气加压到金属态,至少需要500Gpa的压力。


        

而地核中心的压力才360Gpa。


        

作为对比,TNT炸药爆炸产生的压力相当于10万个大气压,只有10Gpa多。


        

氢是最轻的元素,每立方米氢气重量只有不到90克,水的密度比它大9000多倍。


        

但是1立方厘米金属氢却有足足1克重,和氢气密度差着好几个数量级。


        

要把氢气从气体态变成金属态,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加压。


        

想到这里,陈念恍惚间有了明悟。


        

也正是因为原理不复杂,所以才导致这玩意儿的解析消耗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高。


        

估计大量的源点,都还是消耗在了把金属氢变成电池的那一步上。


        

所以可想而知,想要制备金属氢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


        

哪怕它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


        

不过,陈念仍然不打算把源点投入到这个所谓的制造工艺上——哪怕自己的源点充足,也不会这么肆无忌惮地挥霍。


        

原因很简单,这里所提到的“金属氢”,显然只是实验室状态下制造的金属氢。


        

它的工艺流程并不复杂,在十年之后,也已经先后得到了实现。


        

于是,他重新选择了解析目标,去掉了“电池”两个字。


        

果然,这一次系统弹出的解析消耗,只有“区区”340个点


        

还是很多,但相对于1192这个数字来说,又算是小了不少了。


        

超高压环境的制造,高强度材料、比如人造钻石的制造、用来容纳准一维氢的碳纳米管.


        

只有这些问题全部得到解决,金属氢的量产才有可能实现。


        

——


        

真正困难的,是怎么把金属氢带出实验室,实现大规模量产。


        

至于怎么去实现量产.


        

那问题就多了。


        

而他要实现的第一个技术,就是碳纳米管!


        

这玩意儿可不仅仅具有结构强度高这一个优点。


        

事实上,它还是现阶段锂电池发展的一个重要优化方向。


        

或者换一个思路,物理方法不行,就用化学方法来尝试。


        

但很显然,在陈念穿越回来的那个年代,化学方法根本就没有得到足够的探索,所以他也没有任何头绪。


        

思索再三,陈念还是决定要把手里的源点花出去。


        

一举两得!


        

想到这里,陈念没有再犹豫。


        

他查看了系统中碳纳米管解析的源点消耗-——只需要12点。


        

碳纳米管是自身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同时由于其脱嵌锂时深度小、行程短,作为负极材料在大倍率充放电时极化作用较小,可以大幅提高电池的大倍率充放电性能


        

另外,碳纳米管还可以与其他负极材料复合,利用其独特的中空结构、高导电性及大比表面积等优点作为载体改善其他负极材料的电性能。


        

也就是说,如果陈念给出成熟的碳纳米管制造方法,则他不仅仅可以为未来金属氢电池的发展打下基础,甚至还能在现在,就大步推进锂电池技术的发展。


        

短暂的寂静之后,温和的数据流开始进入他的大脑。


        

花费了整整两个小时,他已经完全掌握了碳纳米管相关的全部技术原理。


        

陈念的嘴角流露出一抹微笑。


        

完全可以称得上物美价廉了。


        

“开始解析!”


        

他在心里默默念到。


        

想到这里,他长长舒了一口气。


        

没有人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哪怕是这个世界的霸主,也不行。


        

从今天开始,整个华夏的技术,就要正式走向未来了。


        

在此之前,他所解析的所有技术,都是自己那个世界已经出现的成熟技术。


        

而现在,对碳纳米管的解析,则是让他的技术解析边界跨过了“近未来”的那条边界。


        

非洲的事情必须快速了结,只有这样,我们的技术,才能真正具备野蛮生长的土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