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故地重游” 第二章 小心无大错 第三章 有惊无险! 第四章 “双河人” 第五章 学科培训 第六章 厂里要办补习班! 第七章 “没事找事” 第八章 生死存亡(盟主加更) 第九章 卷起来! 第十章 一切为了高考! 第十一章 苦干半年! 第十二章 死党回来了! 第十三章 要不跟我干吧! 第十四章 停薪留职 第十五章 先斩后奏 第十六章 逆天改命! 停薪留职手续办得很顺利,韩爱民担心老爸老妈知道了着急,给人事科的几位塞了几盒烟,请人家帮着保密。 事实上这个担心是多余的。 厂里上上下下现在的关注点不再是“减员增效”,也不再是什么时候搬到呈都去,而是十几个干部职工子弟即将迎来的预考。 不夸张地说,韩爱民在工会支持下办的高考补习班,可以说对全厂的干部职工进行了一次高考常识普及。 以前,大家伙儿只知道孩子上了高中就要参加高考,真要是能考上大学堪称一步登天,考不上只能回来等着厂里安排工作。不知道不是所有高中生都有资格参加高考的,在参加高考之前要先参加市里组织的预考。 总装车间的工人师傅们搞清楚高考规则,及时调整“外围下注”的玩法儿。 之前赌得是补习班的十七个孩子究竟能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现在调整为能有几个孩子通过预考。 赌注不大,也就是一两盒烟。 老魏当然要押自己的儿子,尽管对儿子能否通过预考并没有多大信心。老韩同志不但下了注,而且是买一赔四的最高注。 许三用铅笔记录下老韩同志下得注,笑问道:“能通过三个以上,韩师傅,买定离手啊,到时候你可不要后悔,也不许赖账。” “补习班是我家爱民办的,上阵不离父子兵,别说你小子只开出能通过三个以上,就是开出能通过十个以上,我都照押不误!” “孩子们能不能通过预考,光老师教得好没用,也要孩子学得好。我打听过,去年通中(大通中学)八十几个孩子参加预考,只通过了七个。就这七个拿到预考合格证,后来参加高考的孩子,最后也只考上两个。” “通中什么教学条件,通中的孩子连吃饭都没张桌子,只能蹲在地上吃。” “这跟教学条件好不好没关系。” 正说着,老魏走了过来,犹豫了一下说:“老韩,余国保听说这次孩子们去县里参加预考的费用是工会出,昨晚去大通把他家启明接回来了,这会儿去技校找焦校长,想让他家启明跟补习班的孩子一起去。” 女儿不喜欢老余的儿子,老韩无法兑现之前的承诺,直到今天对老余仍心存歉疚。 他轻叹口气,若无其事地说:“厂里安排车接送,还安排考试期间的食宿。启明也是厂里的孩子,虽然没上厂里的补习班,但一样能享受厂里的福利。” 老魏对老韩与老余的恩怨最清楚,觉得应该说句公道话:“老余也真是的,以前开得玩笑能当真吗?什么时代了,现在提倡的是婚姻自由。如果非要说什么你家爱兰跟他家启明青梅竹马,那贵山跟爱兰一样是青梅竹马,一样是从小玩到大的。” “不说这些了,赶紧干活吧。” 有些事是解释不清楚的,甚至只会越描越黑,老韩不想再聊这些,也不想影响老伙计干活,转身走过去继续检修机床。 …… 韩爱民从厂部大楼回技校的路上,遇到了一个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年轻人,他胡子拉碴,看上去无精打采。 “启明哥,去哪儿啊?”韩爱民追上去问。 余启明微微一怔,回头看向韩爱民,带着几分木讷、几分不好意思地说:“去商店买点东西。” 他跟四姐一样大,韩爱民小时候没少跟他玩。 两家以前的关系很好,后来变成现在这样,跟他的关系应该不大,问题主要出在他爸那儿。 韩爱民很想缓和两家关系,笑看着他道:“启明哥,你明天跟开生和小丽他们一起去县城?” “嗯,我爸让我跟你们一起去的,你去不去?” “他们去,我不去。” “你是他们的辅导老师,你怎么不去?” “我有点事,去不了。” 厂区距县城几十公里,全是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坐汽车去很累很辛苦,而且县城很小,没什么好玩的。 韩爱民敷衍了一句,提议道:“启明哥,既然你明天跟大家伙儿一起去,不如先跟我去技校跟大家伙儿打个招呼,等到了县城还能有个照应。” 技校现在是高考补习的地方,余启明虽然对比自己小两岁的韩爱民办得补习班很好奇,但却不好意思去,连忙道:“我……我,我还有点事……” “有事回头再办,好久没见了,走,去技校玩会儿。” “爱民,我……” “我什么我?长辈们到底怎么想的不关我们的事,在我心里你一直是大哥,小时候你带我去抓过鱼,还带我去赶场,还买糖给我吃。” “我都忘了。” “谁对我好,我都记在心里。启明哥,你参加预考的经验比他们丰富,走,帮我去跟他们讲讲。” 余启明被搞得很尴尬,急忙道:“屡试不中,有什么好讲的。” “失败乃成功之母,要说复读,复读的人多了。” “今年再考一次,如果再考不上就不考了。” “坚持就有希望,如果就这么放弃,你这几年的苦不就白吃了?”记忆中身边这位后来的经历比自己更坎坷,韩爱民觉得应该拉他一把,想想又说道:“你学习那么用功,我相信你一定能考上。” 余启明下意识问:“是吗?” “真的,肯定能考上。” “借你吉言,技校我就不去了,我还有事。” 余启明扭头就往回走,韩爱民看着他的背影暗叹口气,心想你只是单相思,我姐又没跟你谈过恋爱,更没海誓山盟,没有对不起你! 回到技校,焦校长正按之前拟定的计划,召集全体参加补习的同学开会,交代明天到了县城的各种注意事项。等交代完之后,给同学们放半天假,让同学们休息一天,顺便回去收拾换洗衣裳和洗漱用品。 焦校长见得意门生回来了,抑扬顿挫地说道:“同学们,接下来,请韩老师给大家讲几句。” “焦校长,我就不讲了。” “讲几句,今天也是历史性的时刻,必须讲!” “好吧。”韩爱民走上讲台,拿起黑板擦转身擦黑板,随即用粉笔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上“逆天改命”四个大字。 钱开生乐了,忍俊不禁问:“韩老师,这是成语吗?这个词有点意思。” 这小子就是个妖孽! 别看平时学习不是很用功,平时的考试成绩也不是很好,但进了考场却能超常发挥。事实上就算不给他补习,记忆中他一样能通过预考,最终考上大学。现在经过高强度的补习,能想象到他肯定能发挥得更好。 台下十几个学生中,韩爱民最看好他,但没回答他的问题,而是环视着众人,笑道:“同学们,你们这段时间忙着补习,不知道厂里人是怎么看我们的,也不知道人家是怎么议论我们的。” 魏广民觉得“逆天改命”这个词很应景,忍不住问:“韩老师,人家是怎么议论的?” “从办公楼到车间,从劳动服务公司到医院,甚至连邮局和银行,上上下下,除了我们这些老师和你们的父母,几乎没人看好我们!” 韩爱民顿了顿,接着道:“就在昨天上午,基中的梁老师还打电话问我,你们参不参加预考。我说肯定参加,开生,你知道你们班主任是怎么说的吗?” “他怎么说的?”钱开生好奇地问。 “他又问我,是不是全部参加?由此可见,梁老师也不看好我们,觉得我们没必要参加预考。也就是说,在所有人看来,你们没有通过预考,参加高考,乃至考上大学的命!” 韩爱民转身敲敲黑板:“但我不这么看,我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接下来的预考,就是我们证明自己能力的时候,也是我们逆天改命的时候!我和焦校长有这个信心,你们有没有?” “有。” “大声点!” “有!” “这就对了嘛,我相信你们能通过预考和接下来的全国统考,改变自己的命运。真要是落榜了,也不要灰心丧气,今年考不上还有明年。再退一步讲,人生的道路不只是高考这一条。王炎,大家都很了解,他没上过高中,甚至连技校都没能念完,还差点被公安抓去坐牢,可他现在混得很好啊……” 既给大家伙儿打气,又安慰成绩不够好有可能通不过预考的同学,焦校长感觉得意门生比自己更像校长,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徐丽的眼神中全是崇拜,暗暗感慨爱民哥真厉害,逆天改命,说得多好啊!同时,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考出好成绩,也只有通过高考逆天改命,才配得上爱民哥。 第十七章 送考要有仪式感! 第十八章 太有良心! 第十九章 “结对帮扶” 第二十章 预考进行时 由于参加预考的学生比较多,基江中学高中部的高二、高三年级和初中部的所有学生今天全部放假,把教室腾出来作为考场。 人家都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考生来的,只有985厂是以单位名义组织参考。并且对预考的重视度超乎包括市县领导在内的所有人预料,不夸张地说完全颠覆了基江人对高考重视程度的认知。 首先在食宿上,县城的考生都住自个儿家,来自各乡镇的农村考生虽然也都住县城,不过住的是最便宜的旅社。 有些农村中学的老师考虑到一些家庭困难的考生连最便宜的旅社都住不起,便组织考生住农药厂等单位的宿舍,一日三餐在人家单位食堂解决。 甚至有些边远乡镇的中学,干脆在基中附近的民宅借宿,晚上打地铺,并且打得是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睡的大通铺。至于一日三餐,自个儿带米,再给主家点钱,请主家帮着做。 作为全县效益曾经最好的企业,985厂通过组织干部职工子弟参加预考出了一次风头,让考生们住县里最上档次、也是最贵的县委招待所,并且安排考生住单间! 其次,人家组织考生从住的地方来考场,都是老师带队,带着考生们步行而来。985厂不但车接车送,而且大客车上还搞得花里胡哨,挂满“金榜题名”等标语,甚至有公安干警和医护人员随行,还有宣传干部跟着拍摄! 前来检查考试情况的基江县庄书记听分管教育的陈副县长说完985厂的八卦,不禁叹道:“都说985厂效益不好,事实证明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国营大企业就是国营大企业,效益再不好干部职工的日子过得也比我们地方上强。” 随同检查的县委办方主任深有感触,无比羡慕地说:“以前我们的脏衣裳都是蹲在河边洗,人家用得是自来水,站在水池边用肥皂洗。我们用皂荚洗头,人家用香皂。不管走到哪儿,身上都有香味,生活条件不知道比我们好多少倍,我们那会儿都说985厂的人放得屁都是香的!” 陈副县长亦有同感,回忆起年轻时感慨地说:“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备战备荒的时候,我们连饭都吃不上。人家的供应有保证,三十辆大卡车,一车接着一车把来自全国的各种副食品往厂里拉! 我们那会儿一年也吃不上一次肉,人家三天两头有肉吃。我爱人就是双河的,她说当时村里有好多孩子一到饭点,就跑到985厂院墙外面闻食堂烧菜的香味,通过香味儿分析厂里人今天吃得什么。” 这样的苦日子,庄书记也没少过。 不过今天是预考的第一天,现在不是忆苦思甜的时候,他摸摸嘴角,转身问:“杨主任,今年全省有多少高中毕业生参加预考?” 教委主任连忙道:“12万,这两年都在12万左右。” “有多少学生能通过预考?” “大概在3万左右。这3万考生中,只有不到1万人能被大学录取。”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想考上大学太难,杨主任暗叹口气,想想又苦笑道:“前几天基中宣布招录计划,有个学生听说12万人参加预考,只有3万人能被预选,并且这3万人中还有复读生,当场口吐白沫昏倒了,差点引起恐慌。” 庄书记沉默了片刻,低声问:“我们基江今年大概能有多少学生考上大学。” “庄书记,这让我怎么说呢。” “你是教委主任,你心里应该有数。” “我们的目标是争取考上150个,但目标终究是目标。” “兄弟区县呢?” “庄书记,这不好比。”杨主任很清楚庄书记想要成绩,可教育资源是不均衡的,他犹豫了一下,无奈地说:“主城区各方面条件比我们基江好,而且不知道好多少倍。比如渝中,去年预考,三个重点班全过,中等班过了大半,差班几乎一个都没能通过。” 基中的师资力量和经济条件确实无法与山城的主城区相提并论,但庄书记还是好奇地问:“我们基中的重点班,能达到渝中中等班的水平吗?” “现阶段还达不到,跟人家还有很大差距。”杨主任掏出香烟,苦笑道:“这个差距不光体现在师资上,也体现在生源质量上。换句话说,高考不只是考查高中阶段的教育水平,而是考查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质量。” 陈副县长觉得有必要帮杨主任说几句公道话,抬头道:“庄书记,教育要从小抓起,我们的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想达到主城区的水平任重道远。” 作为基江的一把手,庄书记很清楚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严重落后,直到今天,民办教师依然是农村中小学的教学主力。让初中毕业的去教小学,高中毕业的去教初中乃至高中,教学质量能好吗? 他正想着怎么解决……确切地怎么缓解这一问题,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眼前。 “钱主席,钱主席,你亲自来送考啊!” “庄书记好!庄书记,来检查预考工作啊。” 钱书记快步走了过来,焦校长和黄海山见这边全是县领导,犹豫了一下也跟了过来。 985厂不只是国营大企业,行政级别也高,几任厂长都是13级高干,县里举办大型活动都要请厂领导坐主席台。 庄书记认识钱主席,甚至知道钱主席家的老爷子是离休的老革命,紧握着钱主席的手,笑问道:“钱主席,你们厂对预考很重视啊,你还亲自送考。” “孩子们能坚持到今天不容易,十年寒窗苦,一考定终身,不重视不行。”今天上午考语文,刚才已经有几个考生提前交卷出来了,钱主席的心全在儿子身上,下意识回头看了一眼考场。 庄书记不知道他儿子也在里面考试,好奇地问:“钱主席,这次你们厂有多少孩子参加预考?” “十八个,”钱主席一边跟陈副县长等人点点头问好,一边笑道:“十八个考生中,有十三个应届生,五个复读生。” “估计能通过几个?” “这我哪说得准,我们能做的就是全力支持,至于孩子们能不能通过预考,全靠他们自个儿发挥。庄书记,陈县长,我介绍一下,这位是我们厂子弟中学校长焦万喜同志,这位是我们厂保卫科干警小黄。” “庄书记好!” 钱主席虽然为了儿子以权谋私,但也平易近人没任何架子,见着大领导不忘介绍厂里的同志。焦校长和黄海山受宠若惊,连忙向庄书记问好。 庄书记跟三人寒暄了几句,一边抽烟一边好奇地问:“钱主席,你们厂确定要搬迁?” “肯定要搬,这既是上级要求,也是现实需要。现在跟以前不一样,现在军品订单很少,想军转民,总窝在深山沟里生产经营成本太大。事实上要搬的不只是我们厂,周边的上百家军工企业都要搬,有些动作快的企业已经搬出去了。” “钱主席,你们说搬走就要搬走,我们真舍不得。” “我们在基江生活了二十多年,基江可以说是我们的第二家乡,眼看就要搬迁,我们一样舍不得。” “搬走之后,厂区怎么办?” “机械设备可以搬走,厂房搬不走。庄书记,如果县里感兴趣,我们可以便宜点卖给县里。” 庄书记可不会上这个当,不禁笑道:“还便宜点卖给我们,钱主席,你真会开玩笑。” 钱主席一脸认真地说:“我真不是在开玩笑。” 庄书记摆摆手:“隔壁县有个三线军工厂搬走了,前年搬的,把厂区移交给县里。人家是白送,刚开始,书记、县长很高兴,感觉像是占了天大的便宜,后来才发现上了当。” 钱主席笑问道:“上什么当?” “那个厂跟你们一样在山沟里,交通不便,附近都没什么人居住,县里接手过来之后发现不但无法利用,还要安排人去看门、去维护,相当于接下了个烫手山芋,后来干脆扔那儿不管了。” “现在呢?”钱主席追问道。 庄书记轻叹道:“荒废了,当年投入那么多人力财力建设得那么好的基础设施,因为长期没人维护,变得杂草丛生、破败不堪,想想就可惜。” 再好的房子时间久了没人住,就没法儿再住人。 钱主席很清楚这一点,苦笑着问:“这么说县里不打算要我们的厂房和生活区?” 不接手,你们那儿就算变成残垣断壁也跟我们没关系。 真要是接收,如果不投入人力财力维护,用不了多久就会荒废,到时候上级问起来都不知道怎么解释。 庄书记可不会接这个百无一用的烫手山芋,直言不讳地说:“山城钢铁厂想把基江铁矿的设施移交给我们,我们都没要,怎么可能会要你们厂?” 县领导不好骗…… 钱主席意识到把厂搬到呈都之后用不了多久,在基江的老厂区就会变成破败不堪的遗址,正觉得很是惋惜,黄海山提醒道:“钱主席,开生和徐丽他们出来了。” “哦,庄书记,不好意思,我要去接考生。” “赶紧忙去吧,我也该回去了。” 985厂的子弟跟约好似的都出来了,虽然考了半天试都很累,但看神情应该考得不错。 徐斌顾不上问妹妹考得怎么样,招呼考生们上大客车,然后站在驾驶室边点名。 “十七个,还有谁没出来?” “徐哥,还有余广民,余广民没出来。” 徐斌正打算下车看看怎么回事,站在车外的钱主席就探头道:“不着急,再等会儿。” 焦校长则环视着众人叮嘱道:“别再议论语文考题了,现在也不是议论的时候,下午还要考数学呢,抓紧时间休息,先在车上眯会儿。” 第二十一章 预考揭榜(一) 第二十二章 预考揭榜(二) 第二十三章 我要跟他谈谈 第二十四章 闹得越大越好(盟主加更) 第二十五章 一炮打响! 第二十六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 第二十七章 迎接调查 第二十八章 不怕偷师 第二十九章 想摘桃子? 第三十章 志愿填报! 第三十一章 经济效益! 第三十二章 知我者谓我心忧 第三十三章 “天作之合” 第三十四章 “自愧不如” 第三十五章 不让你在厂里办! 第三十六章 可以挂靠! 第三十七章 我命由我不由天! 第三十八章 有钱出钱! 第三十九章 “股东大会” 第四十章 不能只算经济帐 第四十一章 全家总动员! 第四十二章 以退为进 第四十三章 以退为进(二) “姜厂长,铁矿领导说了,他们可以给我们学校派出所配一辆警车。” “我们一样可以,保卫科有两辆车,平时又用不上,到时候给你们一辆!” “我大姐夫如果调过去,人家会委以重任,让他担任所长。” “我们这儿一样可以。” “一个派出所不能只有一个正式民警。” “这也不是问题。” “姜厂长,我不想麻烦厂里。” “这不麻烦。” 姜厂长很清楚只要韩爱民等人开口,铁矿领导肯定会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毕竟他们过去既能帮着维护二矿的基础设施,又能帮铁矿解决部分人员工资,这种好事去哪儿找? 更重要的是,不能让所有人都认为985厂领导班子不重视人才,甚至傻到把人才往外赶。 姜厂长不想夜长梦多,拍拍韩爱民的肩膀:“小韩,你如果帮我当你的老领导,那你就不要带全家走。” “我们全家都商量好了!”韩爱民不为所动。 “你爸身体不好,可以办内退,但必须留在厂里修养,你妈也一样。” 姜厂长想了想,又用不容置疑地语气说:“至于你的几个姐姐姐夫,如果确实想过去,我也不好阻拦。但不能一起走,只能分批走。还有一点必须要明确,二矿那边只是他们工作的地方,厂里才是他们的家!” 钱主席一样觉得韩家人要是全走影响不好,再说已经给了姓乔的一个耳光,并且十分之响亮,连忙打圆场:“小韩,你姐姐和你姐夫们过去工作没问题,可他们都有孩子,二矿那边没托儿所、没小学,也没中学,几个孩子真要是跟着过去,上学问题怎么解决?” “可以转到双河上学,可以早送晚接。” “天天接送多麻烦啊,听姜厂长的,让你爸你妈别过去,让他们在厂里帮你姐姐姐夫们带孩子。” 可以不给别人面子,不能不给钱主席面子。 再想到目的基本达到了,韩爱民故作犹豫了下答应道:“好吧,我回去劝劝我爸我妈。” 姜厂长满意的点点头,从钱主席手里接过烟,若有所思地问:“老乔,徐斌调到保卫科几年了?” “三年。” “表现怎么样?” “表现不错。” “既然表现不错,就让人事科考察,争取一个月内办完转干手续,再报送市公安局审批,看能不能赶在九月一号开学前,让他成为正式干警,到时候好让他跟黄海山一起去二矿维护治安。” 这事要是不办,姓韩的臭小子就要带着全家出走,到时候上上下下指不定会怎么想。 乔副书记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硬着头皮道:“好的,我尽快。” “小韩,二矿那边还需要什么?” “感谢姜厂长关心,我们暂时没遇到别的困难。” “你再想想。” 厂长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要是不提出点条件,厂长一定不会高兴。 韩爱民权衡了一番,笑道:“我们计划下半年招五百个学生,现有的师资力量不够,接下来要招聘教师。我们开出的工资待遇不低,应该不难招,但很难说会不会有一些教师比较看重编制。 姜厂长,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想以子弟校的名义招聘,工资奖金全部由我们补习学校承担,只是把那些教师的工作关系挂在子弟校。” “问题不大,老乔,你负责协调。” “行。” “还有吗,继续!” “姜厂长,真要是说困难,那困难确实有一些,毕竟一下子招那么多师生,光一日三餐就是一个问题。如果厂里能借一辆卡车给我们,那我们采购粮油和蔬菜瓜果就比较方便了。” “厂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车和司机,我可以连人带车借给你,但需要你们承担他们的工资。” “谢谢姜厂长,我们可以承担司机工资。” 明明想着等你来条件,结果竟变成了我问你有没有什么困难,这算什么事…… 姜厂长越想越荒唐,不禁苦笑道:“小韩,你看看我这厂长做的多卑微啊。你们的困难,我会尽可能帮你们解决。我的困难,或者说厂里的困难,你是不是也帮厂里想想办法?” “姜厂长,厂里能有什么困难?即使有,我一个教书匠也帮不上忙。” “你能帮上忙,首先,厂里干部职工孩子的补习问题,你就能帮上忙!” 厂里帮着成立一个派出所,配一辆警车,借一辆卡车,甚至打算给徐斌提干,凭良心说已经给的够多了。 韩爱民不是不识好歹的人,说道:“厂里子弟以后如果想去我那补习,我们可以减免一半学费。如果第一年没考上,继续复读,第二年的学费在第一年的基础上减半,以此类推,直到考上或决定不再考为止。” “剩下的一半呢?”姜厂长追问道。 钱主席不等韩爱民开口,就微笑着接过话茬:“另一半学费,之前打算从技校和宿舍的租金里出,现在决定租二矿的地方办学,自然不会再有什么租金。姜厂长,要不这样,剩下的一半学费从挂靠费里出,你看怎么样?” “可以,就这么定。” 姜厂长点点头,想想又笑道:“再就是听说你们招生有标准,要跟预考和统考似的划录取分数线。小韩,在招生这个问题上,遇到特殊情况,你们能不能通特殊对待?” 韩爱民笑问道:“什么特殊对待?” “这段时间,有好几个朋友给我打电话,想把孩子送你这儿来补习,他们的孩子成绩不是很好,不一定能符合你们的招生标准。可人家不了解情况,以为我能说了算。” “最多十个,姜厂长,我给厂里十个招生名额,但学费很难减免。” “十个是吧,十个足够了。小韩,你这也是支持厂里的工作。至于学费,你大可放心,能找到我这儿的,家庭条件都不错,也都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花钱。” 这十个招生名额,真能用来当人情的。 姜厂长觉得小伙子并非那么不通人情世故,想想又笑道:“提到学费,我觉得你们制定的标准不科学,或者说不合适。起步价高点,无可厚非,毕竟不是义务教育。 但差一分就要多交五十块钱,这就有点过了。不只是收费高,一般家庭很难承受,也会导致一系列麻烦。如果人家举报到物价部门,很难说物价部门会不会来找麻烦。” 韩爱民没想到厂领导竟会为自己着想,一脸尴尬地说:“姜厂长,你批评对,事实上不只是你批评,钱主席也批评过我。招生工作还没拉开,我们正在调整。” “这就对了嘛,我知道你们养那么多人,压力比较大,必须考虑经济效益,但凡事可以变通,比如有人愿意赞助,你们就可以适当收点赞助费。” “对对对,谢谢姜厂长提点,我们今后只接受赞助,不再按预考和统考分数计算学费。” …… 厂里虽然给了韩爱民几个人,但对厂里只有好处没坏处。毕竟人员工资他承担,相当于帮厂里减轻负担。 至于给高考补习学校配两辆车,对厂里没任何影响。厂里现在效益不好,有好多车闲置。反正借给补习学校,维修和加油的费用又不用厂里出。 姜厂长得到了想要的。 韩爱民同样如此。 单位和个人皆大欢喜,好像只有乔副书记搞得灰头土脸。 姜厂长目送走钱主席和韩爱民,意味深长地问:“老乔,你这又是何苦呢?” 乔副书记无比尴尬,不知道怎么回答,只能苦笑道:“姜厂长,答应他们的事,就要给他们办。我先去找老曾,再去跟人事科说一声。” “忙去吧,抓紧办。” “我知道。” 第四十四章 弄巧成拙! 第四十五章 你办技校我入股! 第四十六章 上阵不离父子兵! 第四十七章 面子工程 第四十八章 一片哀嚎! 第四十九章 美术班! 第五十章 偃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