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真的只想跑啊! 第2章 要玩就玩最大的! 第3章 如鱼入大海,鸟上青天,再也不受羁绊了! 第4章 头疼的原始积累 第5章 汉高祖和吕后的剧本,也不错! 第6章 开赌! 李凤宁对楚世昭的印象还是有的。 不过,最主要的印象,还是楚世昭的父皇,统治着大周王朝接近三十余年至高无上权柄的圣天子——永晋帝。 她能记住楚世昭,更多的原因,还是取决于对方的父亲是大周王朝的皇帝。 包括自己的父亲,在晋阳身负节度使之职的李瑾,对于永晋帝的态度也是不敢怠慢。 说句难听的话,大周王朝的局势能够急转直下,起到绝对性作用的人是永晋帝。 他驾崩的那一天,加剧了大周王朝内部的矛盾,从而将这些问题摆在明面上。 而且最重要的问题是,永晋帝的死,是忽然发生的,他甚至没有来得及立下继承人,这进一步加大了大周政权的混乱,让局势雪上加霜。 永晋帝一日不死,大周王朝的群臣依旧是臣。 不过,自从知道天下终会大乱以后,李凤宁要考虑的事情,就不是什么再造大周了。 再造大周,那是大周皇室要考虑的事情。 楚家人能做得了天子,难道李家人就做不了天子? 而且,这些年来,永晋帝的所作所为,天下人皆知,这皇帝虽然说玩弄权术的本事精湛,能够震慑朝内群臣,朝外藩镇,可乡野之中的民心可未必都向着他们楚家人。 等起义军开始掘他们楚家人的碑,他们李家人顺势摘桃子就好了。 李凤宁之所以能够答应阿父的请求,也是看中了楚世昭的身份,皇室贵胄的身份对于他们李家实在是太利好了。 到时候,真天下大乱了,他们还能拥立楚世昭这个皇四子,再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正统的名义嫁接在李家的头上。 伐天下不臣就有了出师之名。 【永晋二十九年一月春,你第一次见到了自京城流放至晋阳的大周皇四子楚世昭,他的面容上带着些许的憔悴,在看到你之后,极有分寸地行礼,似乎很是清楚你们之间的关系。】 李凤宁狭长的美眸之中闪过了一丝诧异。 她的父亲对时局有一定的判断,感觉到了不同寻常的地方,李凤宁尚能在理解的情理之中,可这位皇四子居然也有这样的判断,倒是出奇了。 李凤宁本以为还要教训一下眼前的楚世昭,让他不要起什么不必要的歹心,如今看来,根本用不着。 对方很谨慎,就没有对她有更多的心思。 这省了很多麻烦,但是也让李凤宁心下有些好奇,对方是如何察觉出来两者的‘身份差距’。 在常人眼里,势必是她这么一个晋阳节度使之女高攀了皇室,说什么,也该是她低声下气的。 只有李凤宁心里清楚,这个大周王朝撑不了多少时日,过段时间,所谓的皇室就是待宰的羔羊,反而是坐镇一方的节度使会因此地位无限攀升。 所以,她才觉得自己和这个落魄的皇四子之间是有本质上的地位差距。 【“你无须这般多礼。”你轻声开口道,原本是要给他使个下马威的,却见他如此‘卑微’,反倒有些慌乱。】 【“昭,不过一寄人篱下的莽夫,得将军厚爱,无以为报。”楚世昭拱手抱拳道:“也深知姑娘愿意嫁于我,是受制于将军之命。”】 【“故此就将话说个明白。”楚世昭在你面前深吸一口,他目视前方道:“我愿与姑娘假意恩爱,只求在晋阳得一自保之处。”】 【“还望姑娘救我——”】 ? ??? 怎么还被人反将一军。 李凤宁原本的打算,就是要和楚世昭说清楚这件事情,让他配合自己,没有料到楚世昭反而说出了这番言论。 这样一来,不答应的话,反而是显得李凤宁有些咄咄逼人,不给对方台阶了。 答应的话,李凤宁又觉得对方是不是有点没有看上自己,怎么能说出那么有边界感的话语。 我长得很丑吗? 你没有任何一点想法的吗? 开局就这样坦白了? 不过,也正和李凤宁的意思。 【你故作冷漠的模样道:“这确实是家父所迫,我心中的意中人,需有龙凤之姿,统御万军,节制天下兵马,势必震古烁今,绝不能是庸碌无为之人。”】 【“不过,殿下也放心,有我李凤宁在,整个晋阳,谁都动不了你。”】 【永晋三十年一月春,你和楚世昭达成了私下的誓约,你在阿父的面前表露出对这桩婚姻的满意之色。】 【楚世昭向你提议,你的两个弟弟都在军中有一定职务,但是你却受限于女儿身,难掌军权。】 【如今你们已然‘情深义重’,结为夫妇,我之军马,亦是姑娘的军马。】 李凤宁陷入了沉默之中。 楚世昭所言确实不错。 由于女儿身的问题,李凤宁想要统领士卒常常受到阿父的约束,比她年幼的两个弟弟都已经从军,而且有了自己的部众。 反倒是她这个武艺和谋略都出众的长姐,却空有一身本事无力而为。 楚世昭所说的话,打动了李凤宁的心思。 但是,李凤宁她也不蠢,她已经发现了楚世昭这个人的心思也不简单。 首先是对局势的判断,楚世昭很明显是知道他处境的危险,对双方地位的认知很清晰。 其次是,楚世昭完全拿捏了她的心思。 李凤宁只恨自己不是男儿身,若是男儿身,这晋阳的兵马,就该是她的。 看着两个弟弟继承父亲的基业,李凤宁是心有不甘的,她怎么愿意屈居他人之下。 楚世昭的提议,完完全全把握住了李凤宁的所想所要,这无疑是一种阳谋。 他要自保,定要染指兵权。 那她李凤宁不甘于后,当然也要摸一摸兵权。 但一个人,刚刚来到晋阳,短短时间内就能把握住她李凤宁的思维,这其实也变相地证明了一点,那就是他的远虑是在自己之上的。 楚世昭是想要利用自己。 李凤宁是看出来了。 而对方最聪明的一点,就是直接摊牌了自己的想法,不加掩饰地表露出来。 如果对方的行为举止很是蠢笨的话,李凤宁是绝不可能同意合谋的。 最重要的是,他们这样的合谋是各求所需,从某种程度上,这种结盟甚至比结姻更加靠得住。 因为这样下去,早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这就有点意思了。 但... 李凤宁现在是看不出来对方的胃口到底有多大,到底想干什么。 想吞下这个晋阳,不太现实,她还有两个弟弟,也在军中有一定的根基。 完全能拉得住对方的势头。 到现在,李凤宁不得不承认,她的心思被楚世昭给扯住了,从理性来讲,她这么干,很有可能会出意外,但李凤宁确实有不得不这么干的理由。 她赌了。 【永晋三十年三月,你和楚世昭大婚,在大婚之后,你向自己的阿父,晋阳节度使李瑾请命,为楚世昭在晋阳军中谋取更大的职务。】 【楚世昭因此再次被提拔,在晋阳统兵千人。】 ..... ..... ..... 第7章 我太想进步了都! 第8章 可这个大周,又当真值得救吗? 第9章 昭借的到人马,借不到人马,必将亲至。 第10章 您的夫君完全不受控制! 第11章 楚世昭的潜力! 第12章 李凤宁是真的认为自己赚了 第13章 居然还想纳妾? 第13章 这就是真爹,挟爱孙以令岳父! 第14章 你解锁了全新的政党派系——晋阳·李氏。 第15章 大不了当真反贼! 到现在,楚世昭清晰地认识到了。 模拟推演并不是单纯的策略性游戏,不是他以为这样做不会出事就一定不会出事。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真把这句话当真了,中央朝廷就能‘证据确凿’地认为你有叛乱之心,你是不臣之人。 【大帝成长计划】是一个极其贴合现实情况而进行走势的模拟。 楚世昭一旦真的打穿了宋吴建立的南方政权,他的威望极有可能来到历史最高点。 至此,中央朝廷就彻底没办法拿捏他了。 楚世昭主要是走了一个思维的误区,他一开始是想要在即将裂开的局势之中取得自保。 但是和晋阳李氏结姻,娶了李凤宁之后,楚世昭的政治地位和集团势力就水涨船高,不能和往昔相提并论。 换句话说,之前的楚世昭在朝廷看来,那就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室宗亲,你给他一点权力又能怎么样? 让他整点事情出来,在这局势之中,给他们这些朝中大臣、士族打打工,他们也是乐意看到的。 希望楚世昭成为当下局势之中的一个缓冲点。 这是中央朝廷对楚世昭的定位,也是初步的意识形态,可问题就在于,楚世昭从最开始的缓冲点,当做临时支撑局势的棋子,他的势力越来越强,已经开始影响到朝廷走势的时候。 那就不对劲了。 这个阶段,不管楚世昭到底想干什么,他有这个能力威胁到朝廷,威胁到朝廷内所有大臣的利益时,他就必须被牺牲,成为‘公敌’。 哪怕楚世昭没有实质性出现背叛朝廷的行为。 而楚世昭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让他彻底‘坐实’了不服朝廷号令,坐实‘逆臣’身份。 他稳一手,将军队撤回来,在这里干耗着,反而是最优选,可是楚世昭肯定不接受被‘朝廷’遥控的命运。 这完全就是职场PUA啊! 要我楚世昭出力的时候,死了命地用,要我楚世昭安分的时候,就得安分,合着打仗我去打,享乐你们享,完事了还要被这种人疯狂‘指挥’? 先前楚世昭的表现就很犹豫,他虽然心里一直都嚷嚷着‘想进步’、‘想当天子’,但他心里也很清楚,以他的身份、排名想当皇帝,最后只能是‘篡位’和‘造反’。 这就让楚世昭非常纠结。 怎么可能有人的梦想是当司马懿,而不是诸葛亮呢? 所以,他就算是通过努力统一了天下,也不可能做到‘篡位’和‘谋逆’的那一步。 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楚世昭一没有公然倒戈,起兵反攻朝廷,先去攻打长安,二他确实不尊朝廷的命令,继续南征,想要打下宋吴建立的南方政权。 但是,另外一种角度来说,南征,收复故土,又怎么是不尊朝廷的命令了。 往远了说,南征这可以说是先帝遗诏。 楚世昭不尊的只是这些只会清谈的群臣号令。 这他妈的不就是想要争夺权力,给他头上硬泼脏水吗? 你要说我真反了,你说我反贼我也就认了。 我没反,你说我反贼,那就完全是莫须有的罪名! 更大的难题是,楚世昭的身后已无退路,现在的他直接被朝廷安上了一个反贼的头衔。 一旦战败,一旦失利,恐怕不是楚世昭一个人身死那么简单了。 和他高度关系紧密的晋阳李家,还有李凤宁刚刚生下来的世子都很危险。 只要输了,就是被株连的下场。 楚世昭看着黯淡的地图,看着周围孤立无援的情况,给他的选择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南征宋吴,打下宋吴的地盘,在南方割据。 这条路走不了。 南征,很吃地形和补给,单纯只靠一个凤阳,楚世昭的补给是跟不上的,而且他带领的这支部队人数根本不足以构成灭掉宋吴的实力。 现在的楚世昭是不允许失误的,一旦决策判断出错了,就是带着老婆孩子一起送了。 “诸君唤我为贼,然我所窃何物。” 楚世昭不再犹豫,他将进攻的方向彻底调转。 “既然都把反贼的名头砸在我头上了,那就当个真反贼。”楚世昭决定回转长安一线。 而刚刚拿下的凤阳,楚世昭心一横。 【你将凤阳内的所有官仓打开,开仓放粮,将这些粮食分给了当地受尽饥饿困苦的百姓。】 【随后三日内,你审查当地所有的案情,就那些不法的官吏绳之以法,清丈田亩,还于地方百姓。】 【当地百姓对你的好感度和立场上升了。】 【康兴四年十月,你仅仅准备了军队行军的三日粮草,放弃了凤阳一地,朝着北方前行。】 【你失去了凤阳的控制权。】 【康兴四年十一月,你头戴白巾,披麻戴孝,认为你讨伐宋吴建立的南朝,是奉先帝遗诏,篡讨真正的不臣,如今的大周王朝,放着背弃朝廷的逆臣不去剿灭,反而要迫害忠良,你决定奉天靖难。】 【康兴四年十二月,李瑾立刻响应了你的‘靖难之役’,自晋阳发兵十万余众,朝着大周国都长安府进军。】 【这一战,李瑾舍弃了步步为营的方针,他将整个晋阳的兵力全部调集出来。】 【康兴五年一月,帝大惊,令各地入京勤王,山东、河南即刻响应,两地各自出兵两万,决定回援京师,然而在北平的李凤宁又独自率领一军,截击回援的勤王之师。】 【这些组建的新兵,大多疏于战事,李凤宁的阻截有效,甚至大胜而归。】 【这使得山东、河南的战线被切断,而楚世昭在如此情况之下,意识到山东、河南两地陷入了空虚的状态,正是围点打援的最佳时机,命李晟明率主力杀回河南,攻取开封府。】 【康兴五年二月,楚世昭只带百余亲卫,与李瑾会师,而李晟明在河南自领河南总督之职。】 【然而长安城位于关中平原,四周有潼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等天然屏障,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恰值久雨粮尽,李瑾久难攻下,只能僵持,与军中军师王叹议论,打算接回晋王楚世昭后,暂且回晋阳,以后再图谋举事。】 【你断然拒绝此事道:“本来南征宋吴,既是为了挽救苍生百姓,又是奉先帝遗诏,而今朝廷却认为我等有不臣之心。”】 【“今日我来此地,一是为我讨得心中不屈,二是只有攻下长安,才能号令天下。”】 【“遇到小小的阻截就退军,恐怕那些跟随我的人也将会一时解散。”】 【“既已举事,唯有得胜而归的道理,岂有不战而退之说。”】 【镇守潼关的守将朱穰率领精兵两万人屯扎,以拒李瑾攻势。】 【楚世昭亲自骑马,率领几个骑兵先奔到关下,举鞭指挥。】 【“我乃是永晋帝四子,大周宗亲,本该讨宋贼得胜而归,却遭朝廷污蔑,卿本为大周之将,何必死战不休。”】 【“可若真要一决胜负,我还是劝你早早投降为好。”】 【朱穰性急,果然被激怒,开门出兵,背靠关口扎阵,放弃了地形优势。】 【李瑾二子李晟权从南面率领两千骑兵冲下高坡,冲断了朱穰的军队,楚世昭见到机会,同样率领军队奋力攻击,朱穰军大败,都抛弃武器而逃。】 【为保住潼关不失,此时城关已经悬挂起来,朱穰试图顺着绳子爬上城关,却被楚世昭抬手一箭当众射下。】 ..... ..... ..... 第16章 这四皇子藏得也太深了吧? 第17章 天府上将,节制天下兵马! 第18章 渭水之盟 第19章 李瑾的托孤信 第20章 弘盛中兴!永久激活《高祖遗风》! 第21章 试一试这晋王殿下 当楚世昭再度睁开双眼的时候。 他的目光如炬,很多事情在他的心中已经是透明了许多。 没有模拟记忆的时候,楚世昭不知道自己到底干了什么事情...到底有多强,有了模拟记忆,楚世昭才知道自己这一次模拟是真的是向死而生,硬生生盘活了大周王朝,将必死局缓和了一口气出来。 而这样的表现,竟然只有82点历史评分。 看来想要获得更高的评分,光是这些功绩似乎还不够。 “直白来说,我所有的功绩,很大程度上都属于修补匠。” “相当于大周王朝原先有的,后面丢了,我再给它拿回来,所以在历史评价上,会稍逊一筹。” “我要是开局一只碗,从南打到北,或者说弄出再造‘炎汉’的声势,那么评分估计就会高出一截。” “现在,在模拟推演里也试出来了,外放就藩是有一线生机的。” “而最重要的信息是...所有的节度使,并不是每个人都心存反意。” 这对于楚世昭而言,绝对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但,这种忠诚也不绝对。”楚世昭有了这些记忆,很清楚,李瑾支持自己,女婿这个身份占了很大因素,外孙是太子,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可李瑾的立场也是很犹豫的。 就跟每个阶段的人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一样。 当李瑾只有一个晋阳,且周边都是其他节度使的时候,大周王朝还有强大的中央军,他就是忠于大周的。 反之,当其他节度使都起兵对抗大周王朝的时候,李瑾为了自保,不得不和其他节度使对抗,而对抗的过程中,李瑾一旦做大,他就没办法忠于大周王朝。 因为到了那个阶段,李瑾就不再是个体,也不再是单纯的将领,而是军阀头子,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利益集团。 李瑾不更进一步,他的属下也要逼他更进一步。 但眼下的思路也很简单,楚世昭的这个父皇不驾崩,有中央军制衡其他的利益集团,这些节度使就没办法拥有超过他们权限的地位、实力以及野心,是会受到强力约束的。 说白了,永晋帝不驾崩的情况下,有一个节度使谋逆造反,中央军做到震慑的效果,其他节度使就会出兵讨伐。 可问题是,楚世昭是没有能力控制他父皇的生死,有这能力,还能担心现在的局势吗? 那么他还得回到最开始的选择——自救。 要么有地盘、要么有军队、要么有支持自己的集团。 按照兵强马壮者为王的丛林法则,才有机会完成自救。 只是... 父皇没有驾崩的情况下。 只要楚世昭一日没有就藩,他就很难有什么属于自己的权力,而就藩了,也得考虑到就藩的位置。 就藩晋阳,还有一线生机。 要是他那个父皇心思一动,给他送去范阳,跟马溯安呆在一个地方,还没等天下大乱呢,他可能就易溶于水,给这心怀鬼胎的叛臣所弑。 想来想去,楚世昭竟然觉得这个看似牢不可破的京城,还没有晋阳给他带来的安全感那么厚实。 就在这时,一个护卫匆匆进来,跪拜在地上,如实汇报道:“晋王殿下,兵部主事桓盛求见。” “谁?”楚世昭忽地一怔,又问了一遍跟前的侍卫。 “兵部主事桓盛。”那侍卫愣了一下,再度开口道。 在楚世昭的脑海里很快就出现了一张老谋深算的面孔,从能力上来说,桓盛其实是非常优异的一张臣卡,可是此人的野心数值极高,不是一个甘于安分守己的人。 不过,楚世昭中期治理国家的时候,在无可用之人的时候,桓盛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很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机会,在楚世昭的手上算是兢兢业业。 但考虑到桓盛几乎是他那位太子皇兄一朝的最大权臣,甚至还能控制长安朝堂这一点,一度做到权倾朝野,连带着把新来的两任大周天子当傀儡用,楚世昭就不敢太信任对方。 现在楚世昭唯独不知道的是桓盛为什么要找自己,而不是去找他的那几位更有继承权的皇兄。 “请他进来。”楚世昭斟酌片刻,抬手道。 不多时,一男子不急不缓地走入殿中,他颀身树立,须长覆面,其人面容瘦削,线条分明,鼻梁高挺,颇有凉州人士的独特气概,面见楚世昭更是毫无惧色。 “臣,兵部主事见过晋王殿下。”桓盛轻轻施礼,他走来,同样是在打量眼前这位名不见正传的晋王殿下。 这么多年以来,他一直都在官场沉沦,由于凉州人出身的缘故,常常被更有出身的大臣,自诩名流的权贵所斥,明明早早入朝为仕,十余年的时间,也才刚刚当上兵部的主事,根本不受朝廷重用。 这些日子,桓盛就一直想着自己若是在仕途上再无起色,不如向朝廷请辞,回凉州踏踏实实地回去当世家子。 是她的妹妹桓奕不断地劝他在朝廷里等待时机,安抚他,认可他的才能。 而且,桓奕对他说出了留在长安的三大益处。 第一是长安乃是大周王朝的中央,他的二弟桓节是凉州节度使,桓家更是凉州最大的世家,一人在老家候着,一人在中央待着,才能确保桓家的长久。 第二留在中央才有机会建功立业,而凉州无非就是戍卫一方,很难有所建树。 第三永晋帝在位时间已经极久,自己虽然在永晋帝手下不受重用,但不代表不能在另外一位天子手上不受重用,一朝天子一朝臣,要是站队成功,未必不能拿下从龙之功...从而青云直上。 桓盛细听,还是有道理在的,不过后两个理由在桓盛的心里,没有太大的比重,也不认为现在这个天下能有那么大的变化,能让他那么轻易地取得政治投机的机会。 今日,他来拜会晋王殿下,也是因为他的妹妹桓奕认为晋王殿下颇有才能,有天子之气。 于是,特来拜会一二。 但桓盛怎么看来,也没从楚世昭的身上察觉出什么特殊的地方。 只是...这晋王殿下看起来,确实比其他死气沉沉的皇子们要顺眼不少。 “桓主事,您这是为何事而来呢?”楚世昭微眯着眼眸,倒也不旁敲侧听了,直接开门见山地问道。 “从旁人口中...听闻殿下颇有学识,于是便过来讨教一番。”桓盛很是简单地回答道。 他自然不是蠢人,所以也不可能只是听了妹妹的几句话...就火急火燎地跑过来,恨不得投奔于对方的帐下赴汤蹈火、肝脑涂地。 眼下过来一趟,就是来试一试这晋王殿下的。 ..... ..... ..... 第22章 要爆,就爆个大的。 第23章 这大周只能有一个天呐! 第24章 所以...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啊? 第25章 晋王类父! 第26章 再次模拟,这次定要干碎匈奴人! 第27章 迟来的正义从来都不是正义 第28章 这男人正在散发着一种无可阻挡的魅力。 第29章 这就是我父皇的三神将啊!真是又送又唐又浪! 第30章 我?晋王妃? 第31章 凉州必反!一手烂牌到底怎么打! 第32章 就得让群臣当晋王殿下的狗啊! 第33章 我让你拥立晋王,你当场给我谋反?! 第34章 我的身后是整个凉州!!! 太蠢了! 桓奕直到现在还是没能理解桓节为什么要做出如此出格的事情。 大周王朝固然在永晋帝驾崩之后,出现了朝政不稳的情况,但也不该是你一个入京援护的节度使说‘废立皇帝’就‘废立皇帝’的。 你敢做出这样的事情,其他的节度使,其他的大臣就有理由来讨伐你这个不臣。 无论是正统还是法理都送给了别人。 她真的想不明白桓节有什么自信那么去做,下一轮的操作回合,桓奕打算让大兄桓盛去游说自己的二兄。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桓节是取死之道,他这一手,只要输一次,桓氏全家都跟着他一起送了。 现在恐怕也只有自己的大兄能劝得住这个上头的二哥了。 【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局势分析地头头是道,让大兄桓盛劝说桓节。】 【桓盛思来想去...觉得你所说之话并无道理,桓节如此嚣张跋扈的做法...站在群臣的头上作福作威...难免会成为众矢之的。】 【他立刻动身,打算劝说桓节不可妄为。】 画面继续推动。 【“桓士德,汝妄图废立陛下,莫非是想置我桓氏于死地吗?”桓盛气势冲冲地走入府中,朝着坐定在厅堂的桓节质问道。】 【桓节微垂头颅,轻声道:“兄长,我就知道你会来找我。”】 【“可是,我早已无路可退。”桓节伸出手来,在身前放着是一个棋盘,白黑双子皆在各自的棋篓之中。】 【“怎么没有退路?”桓盛压低声音道:“如今你已入京,只要笼络士族,手握权势,何苦急于一时,非要行废立天子之事。”】 【“更何况三妹已和晋王联姻,拥他上位,他与三妹的子嗣,也是我们桓氏的血脉,仅凭这一点,我桓氏何愁不兴?”】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等到时机成熟,让当今的陛下落水甚至在宫中病死,再护着晋王上位,这不是最妥当的办法。”】 【“眼下你当着晋王的面,谈废立天子的事情,不是明着将你的野心坦露,你如何取信于晋王,晋王又该如何信你啊!”】 【“哈哈哈哈哈——”桓节骤然发笑,“从入京开始,我其实就没有选择了,兄长——”】 【“你当我不想退吗?”】 【“我现在退,才是真正的取死之道。”桓节冷着声音道:“我入京靠得是谁?我如今身居大将军的位置...靠得又是谁?我能夷灭韦氏三族,废立天子,又是靠得谁?”】 【“是你,是我,还是桓氏?还是说是天子?亦或者说是你想要拥立的晋王殿下?”】 【“是我手上的兵权,是凉州人啊!”桓节摊开手来,他抓着自己的散发道:“你是凉州出身的,你知道关中人...你知道长安人把我们当成了什么吗?”】 【“戍卫长安,赶走匈奴的是我们,骂我们凉州人是蛮夷...是丘八的人,是长安的士族,是长安的世家。”】 【“自入京以来,多少士族对我们冷眼相待,我宴请诸多世家大族,他们何曾给过我们凉州人面子?”】 【“他们指着我的脸,骂着我麾下的部众。”】 【“我唯有立威,才能占得住脚,才能得到凉州儿郎们的拥立,这是我诛灭韦氏的原因。”】 【“更何况...是我告诉我的部众,我带他们去长安,赶走匈奴人后,大家都能够过上我们都想要的好日子。”】 【“我若是敢食言,轻则全军哗变,重则兵变祸乱长安。”】 【“我只能不断地想办法巩固我手上的权力。”】 【“我难道不知道慢慢来,局势可以更稳定吗?”桓节的眼眸中充满血丝,“但你想过我麾下将士的想法吗?”】 【“他们要的是得到关中人的尊重,要的是能吃饱饭,要的是军功,要的是光宗耀祖。”】 【“我退让一步,就会让长安的士族得寸进尺,我的将士们就会质疑我的能力,怀疑我能不能担得起这个位置。”】 【“我拿什么来赌你所拥立的晋王殿下有没有这个能力给凉州人一个交代?”】 【桓节最后一句话近乎是嘶吼般的声音。】 【“我的身后是整个凉州,我能仰仗的也是凉州,我若是讨好关中,你觉得我的这些部众还能一如既往地支撑我吗?”】 【“兄长,你是认为凉州三明之后的段琦不能取我代之,还是与卢氏联姻的皇甫坚没办法统领凉州?”】 【“他们在我的手下都是有兵权的。”】 【“我有远见有什么用?”】 【“凉州和关中的间隙久已,我要给凉州人一个交代你清楚吗?”】 【“我必须要告诉他们,我们生来就不该是在马背上饿着肚子卖命,给他们关中人当一条看门的狗。”】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废立天子的理由。”】 【“夷灭韦氏三族还不足以抚平我们凉州人多年来的屈辱啊——”】 【“今日,我就是要让这些瞧不起我们凉州将士的世家大族们好好看看他们清高的脸,如何挡得住这样的金戈铁马。”】 【桓盛哑然,不再言语。】 【是的,他也是凉州上士,多年来入朝为官,遭受了多少的冷眼,心里自然是清楚的,在长安人的眼里,凉州的名士甚至不能称之为名士。】 【蛮夷更是对凉州人的蔑称。】 【凉州人的不满早已积压许久,如今一朝入京,可谓是一扫阴霾,结果却还要遭受此等白眼,桓节要是不能为凉州人出头,势必要为凉州人所弃。】 【这就是为什么桓节说他入京以后...就已无路可选,因为他要在朝廷和凉州之间选一个。】 【而桓节没了凉州人的支持,那就什么都不是。】 【他不需要取信于晋王,也不需要取信于朝廷,因为相比起这些,桓节更需要取信于凉州的将士们。】 【这才是他的立足之本。】 【于是,他就只剩下了这么一条路,一条只能往前进,不能退的路。】 【“兄长,留下来吧。”】 【桓节的目光顿在你的身上,“以你的能力,早就不该如此屈身。”】 【“晋王殿下不愿意做这个天子,那就让大周的其他皇室来做这个天子。”】 【桓盛叹了一口气道:“你再让我想想吧。”】 【他的目光放在了远端。】 【沉寂了许久。】 【终是落下了一枚白棋。】 而在楚世昭的画面上。 他解锁了全新的内容。 【恭喜你解锁了全新的臣卡组合包——凉州三雄。】 【凉州三雄:桓节、段琦、皇甫坚。】 【恭喜你解锁了全新的立绘皮肤——凉州三雄。】 只见在楚世昭的脑海里,出现了三人并肩组成的皮肤绘面,其中桓节站在最中心的位置,他左手微微抬起,放在头盔之前,右手举剑指向前方,段琦、皇甫坚则在桓节的左右两侧各自为战,一人勒马,一人抬枪直刺。 而在桓节的臣卡上,他的卡面微微泛着金边的光芒,显然是入京之后,在执掌朝堂...和世家大族不断纠缠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直接是从紫色品质的名臣一档再度进阶。 哪怕只是淡金色的纹路,都不容小觑。 这一下子,彻底是打出了楚世昭的征服欲。 沟槽的大周王朝。 敢情大周王朝不是没有能力的人,而是有能力的全在野了,没能力的全都身居高位。 那也不难怪大家都想着谋反。 只看出身不看能力的,搁谁都心里有怨气,不想着揍你一顿就怪了! 凉州这边差不多可以说是出了一套全明星级别的猛男卡池,就是楚世昭目前没有能力降服这批人。 可要是这些人,真的可以任由楚世昭发号施令,那该有多猛啊? 这如果能让桓节接替卢恩的位置,以他那打法,不是随随便便就碾碎了这群起义军? 妈的,奕妹妹带来的嫁妆好像也挺猛的。 唯一可惜的地方就是没法直接用。 还得想办法得到他们的支持才行。 ..... ..... ..... 第35章 信君如信我!愤怒的桓奕认为这个家不能没有继承人! 第36章 怎么还有人在偷公粮啊! 第37章 合着,你一天没事干就来榨老子的啊? 第38章 桓节留下的政治‘遗产’,楚世昭统御山东! 第39章 河北生变,楚世昭开始发力! 第40章 临危不乱楚世昭!桓奕磕疯了。 第41章 就算是这种局势,你楚世昭也能有所作为的吗? 第42章 豁达而知命,行军而知节,命世才也! 第43章 有你这样乱赐婚的吗? 第44章 难道就我一个忠臣? 第45章 楚世昭的玄甲骑!咱们模拟就得冲冲冲! 现在留给楚世昭的选择并不多。 大局上,大部分地方都在割据,形成各自为主的局势,这个时候楚世昭自立,理论上也没有什么问题。 说不准还能消除大周王朝公信力崩盘所带来的负面印象。 但是,楚世昭现在的身份是大周王朝给的,他贸然做出自立的决定,于情于理都有失于德行。 此外,中央朝廷也非常依赖于楚世昭如今的势力,所以控制中枢的王氏极大概率是要拉拢楚世昭的。 跟着其他人一起掀桌子,他是没有收益的。 因为楚世昭不掀桌子,他也是在山东、河北这两个地方进行高度自治的,这边的官员大多都选择依附他了,没有统治上的阻力,甚至于大周王朝派遣到当地的官员也是愿意听命楚世昭的。 有些人掀桌子,为的是巩固地方上的权势,彻底斩断大周王朝对地方上的联系。 毕竟大周王朝统治的时间足够长远,很多人的行为逻辑还是很难跳出框架,没有意识到局势上的变化。 而能意识到的人,如李瑾、如桓节、如马溯安等等人,都是最快时间登上史书,并且开始书写传奇的人物。 想了想,楚世昭觉得他完全不需要自立这种事情。 自不自立,他都是高度自治。 打下来的地盘,明面上是收复给大周王朝的,实际上的控制权全都在楚世昭的手上。 但是...在当皇帝的这件事情上,楚世昭身处这个局势下,是一点想法都没有。 毕竟楚世昭也不认为自己有这个能力。 仅仅靠山东和河北,就能替大周王朝平定天下。 这个局面,楚世昭能打下来,差不多能说是一个低配的李世民了。 【贞平元年四月,马溯安在范阳自领幽州牧,主动进攻镇守沧州的窦戾。】 【为了确保范阳万无一失,马溯安起兵当天,一日之内接连处决了范阳内忠于大周王朝的官吏。】 【马溯安发动了奇袭。】 【他亲自率领各族骑兵、步兵共六万余众,半夜行军,黎明吃饭,一天前进六十里。】 【试图借助突袭战争,直接拿下刚刚被大周王朝诏安的沧州。】 【窦戾没有想到被诏安过后,已经成为大周将领的他却遭到了先前为范阳节度使,同为大周将领的马溯安偷袭。】 【不过,楚世昭早早提醒他要防备马溯安。】 【这让窦戾提前准备好了防线,缜密地阻击了马溯安的奇袭计划。】 【最开始,窦戾以为楚世昭对范阳陈兵布阵,是因为他对范阳此地有所图谋,结果没想到是楚世昭识破了马溯安早有反心。】 【贞平元年五月,窦戾听从了楚世昭的吩咐,及时部署的阵线直接拦截了马溯安部队的攻势。】 【同月,楚世昭的身影出现在了沧州,他号令严厉整肃,早就组建了一支以死相拼的将士。】 【在两地,楚世昭一直执行令行禁止的将领,将那些军纪糜烂的士卒大多处决,以提升全军将士对于将令的敬畏之心。】 【而为了提升整个新军的作战素质,楚世昭是将桓氏投顺过来的精锐,编入这些新军之中,将他们提拔为新军的中低层将领,以此加深对军团的控制和气势。】 【贞平元年六月,一支身着漆黑铠甲的骑兵出现在了战场上。】 【楚世昭将多年以来积攒的积蓄全部拿来打造给予骑兵专用的甲胄。】 【这支骑兵身着明光铠甲,而这种金属札甲最大的亮点是防护完备,两肩、胸部、手臂、腰部、膝盖等等部位都有防护,这极大加强了骑兵的防护能力,拥有了冲阵的本事。】 【就连那些战马,也都搭配了护具。】 【楚世昭将这支骑兵,命名为——玄甲骑。】 【这是一支最初仅仅由三百凉州骑兵为底子,进行打磨的重骑兵。】 【随后扩建至两千人。】 【他们的统领,由楚世昭亲自担任。】 【出现在沧州后,这支名为玄甲骑的骑兵阵列第一时间便抵达了马溯安与窦戾不断周旋的正面战场。】 【趁着窦戾的正面部队与马溯安接战,双方陷入僵直的拼杀时,楚世昭立刻是率领这支玄甲骑主动出击。】 【楚世昭精准地判断出了马溯安部众的薄弱点,直接迂回过去,配合窦戾的正面部队前后夹击敌人。】 【凭借着这支突如其来的骑兵,以及由楚世昭作为主帅,近乎于搏命般的没入军阵人海的打法。】 【马溯安的部队在伤亡极具上升的情况下,士气崩溃。】 【不久,窦戾率领的沧州军和楚世昭的玄甲骑会合作战,尘土飞扬,呼叫四起。】 【楚世昭直接突入到阵后,张挂他的军旗。】 【马溯安的部队回头看见官军旗帜,全军在接连受到冲阵打击之下,早已趋于崩溃。】 【楚世昭立刻追逐残兵溃军,直接追攻三十多里,玄甲骑斩首级七千多,俘虏贼众五万。】 【马溯安被窦戾活捉。】 【贞平元年七月,被活捉的马溯安表明自己愿意归顺楚世昭,希望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但楚世昭细数马溯安的罪名,认为他身为异族,得到朝廷青睐已是恩典,如今不思国恩却屡屡叛乱,此番更是背逆朝廷,其心可诛,立刻是下令斩首了对方。】 【贞平元年八月,马溯安死后,其子马巍见到大势已去,立刻率着为数不多的亲军弃范阳而奔匈奴。】 【同月,楚世昭平定范阳。】 【以一人之力,节度三地。】 【贞平元年九月,在南方称帝的王守义决定挥师北伐,以表示自己想要统一天下的决心。】 【贞平元年十月,楚世昭前往大同,与大同节度使徐皓商议辅国大事。】 【徐皓深感楚世昭的深明大义,也清楚地知道他身处的地势位置,如果不能早做打算,迟早也会遭到楚世昭的大军压境。】 【楚世昭身为大周宗室,如今又被王氏拉拢,大义、法理、军力上,他都不是敌手。】 【他当即伏拜在地,愿意为楚世昭效力。】 【贞平元年十一月,大同节度使徐皓宣布效忠楚世昭,在大同节度使徐皓的归顺后,大宁节度使吕卓很快也选择效忠楚世昭。】 只见小地图上,大同和大宁两块地方立刻是被点亮了地图。 徐皓的手上有三万的兵力,吕卓的手上有两万的兵力。 不过这两人虽然是效忠于楚世昭,可是他们二人的立场态度都不高,楚世昭局势好,他们会出力,局势不好就可能会观望,局势差大概率也是跟风投降的。 所以楚世昭不会太重用这两人,权重会放低。 【大帝成长计划】可惜就可惜在不能看到这些臣卡的忠诚度,只能看到他们的立场,根据他们的立场来判断到底能不能用。 遗憾的是有些人大奸似忠,立场看着很忠于楚世昭,可是碰到点事立刻就反复无常,改变态度。 楚世昭想了想,这【大帝成长计划】毕竟是根据现实进行展开的模拟推演,像人性这种变化无常的东西,它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也很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楚世昭之所以如此钟爱于身先士卒,原因很简单... 御驾亲征,是能让己方士卒的士气永久提高10点,你就是只要你亲自抵达战场,你士兵的士气就会无条件提高10点。 这10点士气足以改变战局。 毕竟士气越低,只要战场损失比例超过10%,就会有溃军败军不断地影响整个军队。 那种死战不退的队伍,在古代是极其少见的。 10个人去打仗,死2个就跑是常态。 死3个还能稳住,就能说明这是支训练有素的新军。 死5个都能挺住的,那就是绝对的精锐之师。 楚世昭自然是每个能利用的数值都要利用,亲临战场可以提高队伍士气,还能保证战场上玄甲骑的准确突进时机,增强骑兵在战场上的统治力。 这为什么不能身先士卒? 模拟推演都怕死,那还模拟个锤子! 在模拟推演里,楚世昭一般都是往死里练的。 ..... ..... ..... 第46章 超出预期的猛! 第47章 《王众迫走》、《仓皇北顾》 第48章 我顾你妈的头! 第49章 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