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血染东宫,大唐太子李承乾 第二章:面见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三章:李承乾教子,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第四章 :瘸龙如何坐九五? 第五章 :势力洗牌,一朝天子一朝臣 第六章 :来啊,互相伤害呀! 第七章 :长乐公主,一反常态的太子! 第八章: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午时,日上中天。 东宫,明德殿中的气氛略显凝滞,长孙冲、杜荷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左庶子于志宁、功曹长孙祥已经向孤请辞。” “听闻最近一段时间,谏议大夫、赵国公频频入宫探望雉奴,称赞其书法大有长进。” 把玩着手中的茶盏,李承乾似有意无意的提到了两件事。 “殿下。” 顿时,长孙冲神情不再淡然,眼神中充斥着慌乱之色。 历来世家门阀押注都不会只押一人,长孙家虽未支持魏王李泰,家族中最为杰出的第三代长孙祥却出仕东宫,可眼下,长孙祥辞去东宫功曹一职,作为长孙家主的长孙无忌屡屡探望晋王李治,还有身为谏议大夫的褚遂良,二人代表了贞观功臣中很大一批人的态度。 此举无疑昭示着长孙家彻底抛弃了太子,选择晋王李治,换而言之,一股新的朝堂势力浮出水面。 要知道,晋王李治早在贞观七年(633年),不到任所而接受并州都督之职,标志着开府,只是受李世民的宠爱,迟迟没有离开宫中,一直未曾在长安另立王府。 可这并不代表着晋王李治没有争夺皇位的实力,恰恰相反,晋王李治与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都是长孙皇后亲生的嫡子,同样具备角逐东宫的资格。 “丽质身体一向不好。” “孤已命人去寻名医、神药。” “日后,我不希望宫中乃至朝堂的消息扰了她的安宁。” “你明白吗?” 李承乾话锋一转,略过了这件事。 “殿下放心。” 长孙冲脸上表情不断变幻,最终咬了咬牙,下定了决心,郑重回道:“我明日便奏请陛下,与公主迁入公主府居住。” “嗯。” 看了他一眼,李承乾满意的点了点头。 唐制,公主出嫁之后会在宫外建立公主邑司(公主府),供公主和驸马居住。 凡是尚公主的都相当于自愿放弃了家中的一切继承权,就像杜荷一样。 只不过,长孙家例外,得益于长孙皇后,还有大唐皇帝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的看重,将长乐公主李丽质下嫁予长孙冲,这在整个大唐都是独一无二。 而长孙无忌已经选择了晋王李治,长孙祥的离开昭示着长孙家与东宫最后一丝关系荡然无存,那么,从今以后,东宫与长孙家便是敌对关系,长乐公主继续留在赵国公府,这会给李承乾带来诸多不便。 如若长孙冲亲自奏请与李丽质前往公主府居住,无异于放弃了赵国公府的一切,未来,赵国公府是生是灭,这都不可能影响到长孙冲夫妇。 “殿下。” “臣还有要事相办,这就告辞了。” 长孙冲做出了抉择,自然不会扭扭捏捏,当即向李承乾行了一礼,退出了明德殿。 注视着他离去的身影,李承乾眼中掠过一抹赞赏之色,长孙无忌的这位嫡长子素日里被人称之为王献之第二,一位淡泊名利、温润如玉的世家子,实际上,骨子里承袭了长孙家的勇武果敢。 不出意外的话,长孙冲现在就是回府与长孙无忌摊牌,同赵国公府进行切割,以免来日遭殃。 “殿下。” “近日发生的事,恐怕也有赵国公在后推波助澜。” 一向是铁杆太子党的杜荷瞧着长孙冲离开,大胆直言。 “是啊。” 目光凛冽,李承乾冷笑道:“孤这位舅父向来谋而后动,从不展露人前。” “青雀不过是一柄明面上的刀,暗地里算计东宫的人可一点都不少。” “褚遂良与之站在一起,还有并州都督李世勣,关陇门阀的选择一下子出现了指向性。” “长此以往,那些游离在外的人物、势力都将一点一点的凝聚到雉奴麾下。” “我们要面对的敌人越来越多了,稍有不慎,粉身碎骨。” “你现在要是下船,还来得及!” “殿下。” 骤然间,杜荷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猛然单膝跪地,掷地有声的话语在明德殿响起:“臣愿为殿下赴汤蹈火,哪怕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请殿下放心,关陇门阀不只有长孙家,我会亲自书信大兄,说服京兆杜氏支持东宫。” ‘哦?’ 听到这里,李承乾脸上表情变得有些让人捉摸不透。 莱国公杜如晦出自京兆杜氏,同为关陇门阀一员,早夭,继承爵位的是杜荷大哥杜构,慈州刺史。 在这个节骨眼上,杜荷竟然要把京兆杜氏拉上东宫这艘即将沉没的破船,可见其忠心。 “不。” 大手一挥,李承乾拒绝了杜荷的建议,沉声道:“孤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京兆杜氏的支持并非雪中送炭,而是火上浇油。” “孤就是要借着这个机会,看看究竟还有哪些人是东宫肱骨。” “那些观望中的人,宁可弃之,也决不能再纳入东宫。” “是。” 杜荷大概明白了李承乾的想法,无非是破而后立。 过往,东宫安插进来的人太多了,陛下、魏王、关陇门阀、山东士族、江南士族等等。 哪怕李承乾想要看清楚,却也做不到,因为这些人,他不可能清除。 唯独现在不一样,随着大唐皇帝一声令下,太子李承乾禁足东宫,天下人必然会以为魏王李泰入主东宫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在这个时候,有多少人愿意陪着李承乾一起沦落。 那些投机者必然会挨个离开,他们才不会跟李承乾同生共死,这些人的离开反而加快了李承乾对东宫的清洗,将东宫这一亩三分地彻底掌握在自己手里。 “孤有一件事需要你去办。” “请殿下吩咐。” 面容一肃,杜荷郑重道。 “河东薛氏南祖房有一人,名唤薛仁贵,名礼,字仁贵,乃是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 “其曾祖父薛荣、祖父薛衍、父亲薛轨先后在北魏、北周、隋朝任职。” “其人家境贫寒,以种田为业。” “孤会下一道令书,命其为东宫左卫率。” “另有周青、姜兴本、姜兴霸、薛先图、王心溪、王新鹤、李庆红、李庆有八人,赐东宫千牛备身。” “河东中眷裴氏有一人名为裴行俭,字守约,隋朝左光禄大夫裴仁基次子,想必正在准备明经科考试。” “孤再下一道令书,命其为东宫录事参军。” 目光如炬,李承乾悉心叮嘱道。 “是。” 杜荷连忙将这些人记在了心里。 第九章:开挂了,我还怕什么天可汗? “洪州都督府司马许敬宗、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 “命为东宫左、右长史。” “新安县令刘仁轨调任兵曹参军。” 太子李承乾口中再度吐出了两个人名。 “殿下,臣这就去办。” 尽管杜荷不明白为什么李承乾招揽了这么多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进入东宫,可他还是恭敬的行礼,下去安排了。 事实上,唐初的名臣武将有很多,真正能够为东宫所用的几乎没有。 也许有些人愿意被太子招揽,但东宫拿不出对应的官职,比如席君买,人家立功之前就是从六品下的果毅都尉,现如今已经是正四品上的折冲都尉了。 真正能够由李承乾自由任命的官职除了正四品上的东宫左、右卫率,只剩下正七品上的左、右长史,正七品下的录事参军,从八品下的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骑曹参军事等。 还有就是正六品的千牛备身,以千牛执细刀、弓箭,以备身宿卫、侍从,以主仗守戎服、器物。 只有这些本就处于微末,不为人所注意的名臣、良将才适合现在的东宫。 .............. 时间飞逝,眨眼已到未时,日昳午后。 太子李承乾陪着长乐公主李丽质、城阳公主李丽仙用过了午膳,再度回到了明德殿。 “呼!!!” 眺望天边,这位年仅22岁的大唐太子长吐出一口浊气,眼眸眯了起来。 后世关于历史的遗憾很多,最为特别的便是四位最伟大的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他们的嫡长子都未曾顺利接班,而在大唐之前,唯一一位顺位接班的皇太子竟然是西晋惠帝司马衷,这位智力残缺的传奇人物。 前有扶苏、刘据,后有朱棣,李承乾心中百感交集,他所面临的处境恐怕比他们更加绝望。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唐太宗16岁从万军从中救出了隋炀帝,18岁支持李渊起兵争夺天下,先后击败薛举、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强敌,为大唐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22岁被加封为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27岁仅用了800府兵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太子之位,28岁成为了大唐帝国的皇帝,贞观之治,内外兼修,被誉为唐朝第一盛世。 面对这样强大的对手,拥有宿慧的李承乾心中生出了无力感,这简直是地狱级难度。 不过,他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生存和死亡已经摆在了他的面前,唐太宗李世民或许曾经视其为最合格的接班人,可那是曾经。 自从长孙皇后死了,这一切都变了,魏王李泰是李世民一手为李承乾培养出来的竞争对手,还有蠢蠢欲动的晋王李治,这位后世的唐高宗。 “系统!” 沉思之下,李承乾在心中默念了声。 【尊敬的宿主,万界盲盒系统正在为您服务!】 一道机械提示声在脑海中响起,随之浮现的还有一个只有李承乾能够看到的七彩光幕。 这便是他觉醒宿慧的诱因,一个金手指,一个支撑他对抗唐太宗李世民的底牌。 万界盲盒系统,顾名思义,打开盲盒可以获得来自诸天万界的宝物,这些宝物的等级从一星到九星,从李承乾觉醒金手指开始,每天可以获取一个盲盒,这些盲盒能够累积起来。 截止到现在,他所拥有的盲盒数量为12个。 “系统,打开所有盲盒!” 没有丝毫犹豫,李承乾在心中默念了声。 【叮咚,恭喜宿主,盲盒已打开!】 【叮咚,恭喜宿主,获得:《葵花宝典》(一星级)!】 【叮咚,恭喜宿主,获得:黑玉断续膏一方(一星级)!】 【叮咚,恭喜宿主,获得:虎狼丹一瓶(一星级)!】 【叮咚,恭喜宿主,获得:绿神营养液十管(一星级)!】 【叮咚,恭喜宿主,获得:苏菲(日用版)一箱(零星级)!】 【叮咚,恭喜宿主,获得:OK绷一箱(零星级)!】 【叮咚,恭喜宿主,获得:《牛魔大力拳》(一星级)!】 【..............】 接二连三的系统机械提示声响起,李承乾的心脏不断跳动。 12个盲盒分别开出了5件一星级宝物,分别是《葵花宝典》、《牛魔大力拳》、黑玉断续膏、虎狼丹、绿神营养液,《葵花宝典》出自射雕世界,一本可以修炼至先天境的武学功法,只是比较‘特别’。 《牛魔大力拳》出自阳神世界,只有三式:牛魔顶角、牛魔踏蹄、牛魔运皮,每一式有一百种变化,由浅入深,淬炼血肉、筋脉、皮膜,练成之后,身具一牛之力,起落敏捷,可敌数十名甲士。 黑玉断续膏出自倚天世界,金刚门的独门秘药,药性神奇,可以治愈一直无法接回的断骨,就算在愈合过程中长成畸形的骨骼,只需要将其全部捏碎,敷上之后也可重新愈合。 这对于李承乾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李承乾的瘸腿并不是先天造就,而是后天断了之后,从接骨到痊愈,有人做了手脚,以至于长成畸形骨骼。 虎狼丹出自天符世界,以虎狼精血炼就,服用之后,令人一改前貌,蜕变为虎狼之士。 绿神营养液出自星空世界,可以提升人体身体素质,补充营养。 剩下的7件零星级宝物,除了那三千口明嘉靖制雁翎刀,剩下的都是什么苏菲(日用版)、OK绷、肥宅快乐水,让李承乾都有些哭笑不得。 不过,这些奖励还是让李承乾有些不满意,他很想要获取治疗长乐公主李丽质、晋阳公主李明达的药,两人都从娘胎里带来了气疾,这是先天不足,恐怕一般的药物都无法让其痊愈。 好在原历史中,长乐公主李丽质一直活到在贞观十七年(643年),晋阳公主李明达更是活到了贞观二十年(646年),时间还够,他可以再等一等。 有了这些宝物,李承乾就可以增强自己的实力,等他的腿好了,长安城中那句‘瘸龙如何坐九五’的话就会不攻自破。 第十章:朔日朝会,李泰的不甘!!! 长安,崇仁坊东南,赵国公府。 “冲儿。” “你说什么?” “你再说一遍。” 头戴幞头,一身深紫色圆领狮子联珠纹镶边袍衫,眼眸深邃明亮的长孙无忌看着自己的长子,露出了不敢相信的神情,长孙冲竟然要自请前往公主府。 “阿耶。” “族兄已经奏请辞去东宫功曹一职。” “太子为陛下所斥,禁足东宫不得出。” “魏王一党在朝中愈发猖獗,想来您心中应该是开心的才对。” “赵国公府有二弟继承,不会辱没了长孙家的门风。” “我本就是驸马都尉,得蒙陛下青睐,官至宗正少卿,自当为天下表。” 然而,长孙冲表情坚定,不为其所动。 “到底是为何?” 一向身形修长,站姿挺拔,仿佛一棵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的苍松的长孙无忌在朝堂上纵横睥睨,却在面对自己嫡长子长孙冲时,露出了无奈的模样。 他的目光中透着睿智与坚毅,仿佛能洞悉世间的一切权谋争斗和风云变幻,却无法看透长孙冲的内心。 长孙冲不单单是嫡长子,更是长孙家倾力培养的接班人,倾注了他不知道多少心血。 一旦长孙冲离开赵国公府,入住公主府,这就相当于从今以后,长孙冲自立门户,不再是长孙家的一支。 “阿耶。” 迎着长孙无忌的质问,长孙冲坦然道:“太子与魏王皆为一母同胞。” “赵国公府向来不参与二者争斗,族兄进入东宫,这也只是长孙家的权宜之计。” “现在呢,一切都变了,长孙家脱离了东宫,又不和魏王交往。” “您以为自己的那些手段,旁人当真是不知?” “这一次东宫落败,其中是否有赵国公府的算计,我不知,更不想知。” “你....” 长孙无忌瞳孔狠狠一缩,面露惊色。 这些事,长孙冲又怎么会知道? “丽质是无辜的,她嫁入长孙家,敬顺公婆,谨礼持家,从不曾以公主之躯威临赵国公府。” “我与公主夫妻琴瑟韵合,生活甜美,还望阿耶成全。” 说到这,长孙冲身形向后退了几步,屈膝跪地,掌心向内,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行了稽首礼。 看到这一幕,长孙无忌不由得心中一震,这一礼是九拜之中最重的礼,可见长孙冲内心之坚决。 “冲儿。” “你可想明白了。” 注视着长子,长孙无忌面容凝重道。 “阿耶。” 长孙冲缓缓起身,郑重道:“儿已经想清楚了。” “这赵国公府的爵位就由二弟继承吧。” “日后,我居公主府,与赵国公府分两支。” “好。” 长孙无忌嘴角苦涩的点了点头。 事已至此,他多说无益,更改变不了长孙冲的想法。 “阿耶。” “临走之前,我有一言相劝。” 就在这时,长孙冲目光灼灼的望向长孙无忌:“晋王年幼,许多事或许不知。” “将来,就算是晋王夺得太子之位,他明白了这一切,长孙家该如何自处?” “望阿耶思虑再三。” “我明白。” 长孙无忌只当是长孙冲最后的留恋之语,并未多想。 他不知道这番话真正的意思并不在晋王李治,而在东宫,那才是长孙冲想要提醒他的事情。 只可惜,长孙无忌没有明白其中深意,等他明白过来,长孙家早已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 六月初一,朔日朝会,太极宫,宣政殿。 天刚蒙蒙亮,曙光未开,群臣已经依次从宫门进入大殿,这是每月一次的朝会,五品以上官员都会聚集在此,讨论政务等事。 刚一开朝,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功曹长孙祥等东宫官员纷纷出身请辞,引起了满殿文武的瞩目。 “尔等不想干了?” 头戴幞头,一身黄色窄袖圆领袍衫,腰间佩戴九环带,脚下着六合靴的李世民俯瞰下首,不怒自威。 “陛下。” “我等愚昧驽钝,无法教导太子。” 于志宁直言不讳,丝毫没有婉转。 ‘扑哧!’ 站在下首右侧的魏王李泰嘴角抽了抽,强忍住心中笑意。 而满殿文武百官无不为之侧目,如此之多的东宫属官请辞,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郑国公、梁国公以为如何?” 李世民没有直接表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徵;太子少师、太子詹事、梁国公房玄龄。 “陛下。” “臣事务繁多,无暇顾及东宫。” “特赐请辞太子詹事一职。” 突然间,房玄龄的几句话让殿内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格外凝滞。 所谓房谋杜断,昔日秦王府中的谋士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为首,现下,房玄龄主动辞去太子詹事一职,这不是明摆着告诉所有人,他不看好东宫吗? “准!!!” 深深地看了一眼房玄龄,李世民口中吐出一个字。 咯噔! 满殿群臣无不心中一激灵。 大唐皇帝陛下同意了房玄龄所请,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再怎么样,李承乾都是太子,大唐半君,什么时候轮到臣子来挑挑拣拣。 “陛下。” “太子左庶子、功曹..” “所言不无道理。” “太子乃是储君,若无贤明之臣辅佐,他日何能统御大唐,承继陛下基业。” “臣以为当从朝中选贤任能,中书侍郎、江陵县子岑文本为西梁吏部尚书岑善方之孙、隋朝虞部侍郎岑之象之子,博通经史,向有贤名,宜调太子詹事;治书侍御史马周文才出众,宜调太子左庶子。” “莱州刺史赵弘智,事父至孝,精明能干,宜调太子宾客、太子家令。” “太子宾客杜正伦忠心耿耿,宜兼太子更令。” “隋朝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之子来济笃志好学,有文词,善谈论,尤晓时务,宜任太子仆令。” 时任侍中的魏徵一经开口,整个宣政殿都沸腾了。 随着于志宁、长孙祥等人的请辞,东宫衙属几乎陷入了一个完全瘫痪的状态,可魏徵接连举荐的这些人不管能力如何,却实实在在的将东宫再一次充实。 毕竟,东宫真正意义上的官衙只有詹事府、左右春坊、三寺,詹事府仿尚书省而置,置詹事一人,正三品;少詹事一人,正四品上,统管东宫三寺、十率府之政令。 左、右春坊仿中央的中书省、门下省而置,置左庶子、右庶子二人,正四品上,三寺分别是家令寺、率更寺、仆寺。 家令寺置家令一人,从四品上,掌东宫饮食、仓储等事,仿中央的光禄、司农、太府三寺而置。 更寺置令一人,从四品上,掌宗族次序、礼乐、刑罚及漏刻等事,仿宗正、太常、大理三寺而置。 仆寺置仆一人,从四品上,掌东宫车舆、乘骑、仪仗、丧葬等事,仿太仆、卫尉、鸿胪三寺及殿中省尚乘局而置。 ‘???’ 魏王李泰目不转睛的盯着魏徵,眼底掠过一抹凛冽杀机。 他布置了这么久,总算是把李承乾的羽翼剪除,魏徵的一席话不单单让他前功尽弃,而且,连带着魏王府中代表了南方士族的岑文本都被送到了东宫,试问他如何能不恨? 中书侍郎不过是正四品上,而东宫詹事是正三品上,这对岑文本而言,无异于高升。 “陛下。” “臣以为郑国公所言极是。” 中书令房玄龄随之开口。 “臣也赞同。” 时任尚书左仆射的长孙无忌附和道。 一时间,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三巨头齐齐开口,整个朝堂的局势一面倒。 第十一章:朝野震荡,长孙家的分裂! “既如此。” “那就这么办吧。” 俯瞰下首,李世民面无表情的说道。 “是。” 满殿群臣齐齐应声。 ‘老匹夫,我必杀汝!’ 魏王李泰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苦心孤诣算计至此,却被魏徵一番话彻底搅乱了。 “黎阳县公自觉德智才疏,不若前往廉州任刺史,体察民情。” “臣领旨谢恩。” 于志宁心中苦涩不已,只得行礼领诏。 一干请辞的原东宫官员同样心中愁苦,就连于志宁都被发配岭南,他们能落着什么好。 殿内的官员冷眼旁观,开玩笑,太子再如何不喜,那也是皇帝亲封,半君之体,又怎能为臣子所弃? “众卿有本启奏,无事退朝。” 经过这一遭,李世民对于今日朝会已经没有多大兴趣,语气有些生冷。 “陛下,臣有奏。” 宗正卿、江夏王李道宗赫然站出身来。 “江夏王有奏?” 上首的李世民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启奏陛下。” “宗正少卿、驸马都尉长孙冲与长乐公主提请入住公主府。” 轰隆! 一言落下,满殿皆惊。 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尚书左仆射、赵国公长孙无忌身上。 “赵国公?” 李世民愈发疑惑了,长孙冲可是赵国公府的继承人,怎么会想住公主府,这是在做什么。 “陛下。” “臣已同犬子商量过了。” “朝有法制,驸马都尉理当与公主共居公主府。” “赵国公的爵位由臣的次子长孙涣继承。” 长孙无忌面色如常的说道。 “允!” 虽然李世民不太清楚长孙家发生了什么,但长孙无忌都同意,他也没有阻止的理由。 “是。” 宗正卿、江夏王李道宗欣然应道。 朝野一片动荡,堂堂长孙家竟然长子主动分出,次子继承家业,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这场六月的朔日朝会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东宫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换血,魏王李泰非但没有赢,同样损失了一员‘大将’,南方士族不再是他的支持势力。 让人没想到的是朝会召开的同时,长安城掀起了一场风波,大街小巷都在传扬一句话:“瘸龙如何坐九五,胖虎安能定江山?!” 一时间,天下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身上,两人的风头愈发炽盛,只不过都不是什么好影响,议论者云集。 ............. 长安,延康坊,魏王府。 “啪!!!” 李泰那张大饼脸已经气得胀红,重重的拍打着桌案,丝毫不顾手掌疼痛,咆哮出声:“老大想做什么?!” “他想和本王同归于尽?” “魏王殿下。” 长史杜楚客、黄门侍郎刘洎、司马苏勖欲言又止。 不得不说,东宫这一招非常狠辣,毫不遮掩的告诉天下人,瘸子不能当皇帝,死胖子也不行。 现在,全天下的目光都聚集到了东宫、魏王府,二者声名狼藉。 “崔先生去哪了?” 冷静之后,李泰看了看四周,不见殿中侍御史崔仁师的身影,询问道。 “殿下。” “崔兄这会儿正在接洽博陵崔氏来人。” 司马苏勖有些踌躇道。 “怎么回事?” 从他的脸上,李泰发现了一丝端倪。 “殿下。” “就在几天前,河北、山东、关中、江南等地陆续出现了传言。” “昔日,崔季舒痛殴东魏孝静帝三拳之事传得沸沸扬扬,更有甚者言之,这天下,李家不如崔家。” 杜楚客接着禀报道。 ‘啊这?’ 李泰不禁浑身一颤,后背发凉。 这件事单独拿出来看,旁人只道博陵崔氏势大,可要是和这句话联系在一起,那就不一样了。 五姓七望本就是大唐皇室的忌惮对象,何况是被称为天下第一高门的博陵崔氏,现如今可不是武德年间,这是贞观年,李世民在位已经十五年了,大唐开疆扩土,东及高句丽,南至林邑,西灭高昌。 可以说,大唐的力量已经超过了前隋,这位大唐皇帝陛下正在虎视眈眈,只需要一个借口,随时可以对五姓七望下手,削弱其大半实力。 天下人心浩浩荡荡,五姓七望固然是千年世家,却也不可能对抗一个堂堂的大帝国,除非博陵崔氏疯了。 “殿下。” “这恐怕也是东宫的手笔。” 黄门侍郎刘洎眼眸中露出了莫名的异色。 “你是说这也是老大弄得?” “老大什么时候变得像疯狗一样,四处攀咬。” 魏王李泰一双小眼睛咕噜咕噜的转,对李承乾的变化感到诧异。 “殿下莫要小觑了太子。” 杜楚客正色道:“太子8岁就进了东宫,迄今为止14年了。” “过往群臣无不称赞其丰姿岐嶷、仁孝纯深。” “纵然失去了文德皇后的庇佑,陛下对太子的看法有所改变。” “但在天下人心中,太子始终是太子,占据着储位。” “只要太子一日不曾犯下滔天大错,他便一日不会离开东宫。” “连日来,血腥味笼罩着东宫,左右卫率四百卫士超过五分之一被诛,还有那些早早请辞的官员。” “太子已经在我们没有注意的情况下,悄然完成了对东宫的重新洗牌。” “目前,哪怕是陛下的百骑都未必能清楚的捕捉到东宫发生的一切,更别提外界了。” “此言当真?” 听到这话,魏王李泰无法淡定了。 当初,他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入住武德殿,其目的就是为了随时探听东宫的消息。 他做到了,成功将间作渗透进入了东宫,互通有无,时刻掌握着太子的行踪。 谁能想到这一次由他亲自发起的攻击竟然帮助李承乾实现了彻底掌控东宫,简直岂有此理。 “殿下。” “我们的人都被铲除了。” 魏王府长史杜楚客认真的回道。 “混账。” 李泰忍不住破口大骂,这一遭当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如今之计只有抓紧《括地志》的编撰,只要《括地志》完成,天下人心必将回到殿下一边。” “朝野之中,文人士子必然会更加靠近殿下,远离暴虐无道的太子。” 黄门侍郎刘洎意味深长的补充道。 “正该如此。” 李泰的眯眯眼中露出了精光。 第十二章:天子一怒,山河颤栗! 太极宫,太极殿中。 倚坐在龙椅上的李世民就像一头俯瞰帝国的真龙,眼神中充斥着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威压。 “启奏陛下。” “百骑已经查清楚了。” “散布在长安乃至山东、河北的谣言出自魏王府、东宫。” “博陵崔氏盖压皇族的话语在天下人心中取得了压倒性的影响。” 头戴武冠,一身裤褶、腾蛇纹盘领窄袍,胸前绣着犀牛的李君羡给人一种儒雅不失勇武的感觉。 没有人知道这位武连县公、左武卫将军是大唐皇帝陛下最亲信的百骑统领,掌管大唐的眼睛和耳朵。 “崔仁师倒是耍得一手好把戏。” “东宫有疾,朝臣人尽皆知,只有他敢堂而皇之的戳破这件事。” “天下第一高门。” 眼睑微动,李世民不怒自威的说道:“朕给山东士族的还不够吗?” “他们还想要些什么?” 话音落下。 殿内气氛一下子变得肃杀起来。 从魏晋以后,天下分南北,自北魏分裂,偌大的北方又分东、西。 延续了几百年的门阀政治一直到唐朝也不曾改变过,尽管陇西李氏在关陇集团中地位非常高,攻下长安后,李渊也不敢马上称帝,得罪关陇门阀,而是先立杨侑为帝,然后禅让给自己,这一套恰恰是杨坚做过的。 成王败寇,自古同理,李世民在为李唐开疆拓土的过程中,逐渐赢得了山东集团的支持,他们跟着李世民来到长安,而控制着长安的关陇集团并不愿意分享权利。 李渊和他的储君李建成所代表的关陇集团与李世民背后的山东集团必有一战,李家父子、兄弟之间不急于动手,毕竟骨肉亲情,但他们背后的属下已经急不可耐,太子和秦王只能活一个。 玄武门之变是士族的博弈,关陇集团输了,输给了山东集团,山东集团获得了他们觊觎已久的权利,迫不及待的在朝堂安插自己的人。 《氏族志》的修订是李世民给山东士族的一次警告,山东士族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却又活跃在长安。 这一次,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储君之位争夺中,试图主导下一次大唐的权利更迭,这是李世民绝对不能容忍发生的事情。 “陛下。” 左武卫将军李君羡继续汇报道:“太子在东宫杀了一百四十人,东宫卫士只剩下不足300人。” “其中,有魏王府、赵国公府、汉王府等间作,我们的人一样被清除出东宫。” “百骑已经无法探知东宫发生的一切。” “那日,黎阳郡公出了东宫,长乐公主、宗正少卿、城阳公主、襄阳郡公进了东宫。” ‘嗯?’ 龙椅上的李世民不免坐正了身子,眼眸眯着,面无表情道:“这些都是他干得?” 下首的左武卫将军李君羡低着头,不敢多说一个字。 “高明变了,又或者是朕少有关注他,不知太子。” “父不知子,子不知父,朕也像汉武一样了。” 李世民自嘲一笑,却让太极殿的气氛再度变得不一样。 无论是左武卫将军李君羡,还是那些内侍,一个个恨不得把头钻进地缝,这些话是他们能听的吗? “陛下。” “朝臣对东宫之事多有不满。” “崔氏联合了五姓七望,想要在望日朝会上借此攻讦太子殿下。” 就在这时,左武卫将军李君羡的几句话触动了李世民的敏感神经。 “好,好啊。” “朕的朝堂变成了它博陵崔氏的朝堂,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朕看高明说的不错,我大唐皇族还不如区区一个博陵崔氏。” “陛下。” 左武卫将军李君羡径直跪在了地上,低头默然。 “传诏,殿中侍御史崔仁师串联官员,悖逆犯上,着有司褫夺官职,发配崖州。” “崔季舒不明君臣之义,其子嗣后人,不允录用。” “是。” 一旁的内侍恭敬领命,匆匆下去传诏了。 而后,李世民目光炽盛,继续道:“殿前护卫右千牛秦怀玉、开化公赵节迁太子宾客,剡国公之子罗通、鲁国公之子程处弼、胡国公之子秦怀道迁太子千牛。” “增太子左右卫率,领府兵八百,予其自行决断之权。” “嘶!” 李君羡倒吸了一口冷气。 皇帝这是要做什么? 胡国公秦琼、鲁国公程咬金、剡国公罗士信的后人一并进入东宫做属官。 须知,秦琼、程咬金、罗士信都是昔日大隋金紫光禄大夫、荥阳郡守张须陀麾下的猛将,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虽说胡国公秦琼、剡国公罗士信都已过世,可家传绝学仍在。 开化公赵节身份同样不凡,长广公主和开化郡公赵慈景之子,皇亲国戚。 而且,太子左右卫率增至八百人,这可比四百人更具备威胁,东宫和太极宫不过一墙之隔。 “是。” 又一名内侍转身离去。 “青雀在做些什么?” 安排了东宫事宜,李世民接着询问了声。 “禀陛下。” 李君羡收摄了心神,正声道:“魏王殿下正在督促修订《括地志》。” “《括地志》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完工。” “哦?是吗?” 闻言,李世民摇了摇头,莫名道:“青雀还是文弱了些。” ‘???’ 左武卫将军李君羡瞪大了眼睛。 魏王李泰这都是200斤的胖子,还文弱? “传诏,魏王长子李欣聪明伶俐,孝悌有加,封晋阳郡王。” “是。” 随着第三名内侍的离开,李君羡的脑子都要被干烧了。 太子李承乾的儿子还没有封王,魏王嫡长子先封了郡王,封号还是晋阳二字,这要是传出去,天下不得一片哗然,引起轩然大波。 当年,大唐起兵就是夺了隋朝晋阳宫中储存的兵甲、粮秣,晋阳二字何其特殊。 “东宫既已清理了,百骑就不必再关注。” 摆了摆手,李世民逐客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是。” 左武卫将军李君羡心中掀起惊涛骇浪,脚步阑珊的走出了太极殿。 PS:山东集团分为两派,其一是历史悠久、宗族势大的山东士族,其二是野心勃勃、出身寒门的山东豪杰。前者是以百年来所积累的声望门阀自立于世,后者是依靠隋末以来所掌握的武装力量独树一帜。 第十三章 :太子施恩,东厂督主称心! 第十四章:狠人李承乾,补足最后的短板 第十五章:博陵崔氏,壮士断腕天下知! 第十六章:龙门薛仁贵,卢国公程咬金! 第十七章:乞儿练军,再开盲盒! 第十八章:一阶进化者,东宫引发的热议! 第十九章:李世民的褒奖,咸阳郡王李象 第二十章:烈日练兵,卷起来!!! 第二十一章: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第二十二章:终南山下,太子、土豆、小麦! 第二十三章:民以食为天,推广小麦的必要性 第二十四章:赏功于下,掩人耳目 第二十五章:扬州血案,东厂第一次露面! 第二十六章: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第二十七章:东厂大扩张,监察天下 第二十八章:谋算薛延陀,人伦之乐! 第二十九章:李世民:他究竟像了谁? 第三十章:一箭双雕,被窥破的晋王李治! 第三十一章:士族颤栗,千年未有的待遇! 第三十二章:英才汇聚,东宫一窝子庶族! 第三十三章:润物细无声,东宫属官的感动! 第三十四章:最像李世民的人,地狱级笑话 第三十五章:天下有多大?列土封疆有何不可! 第三十六章:驱狼吞虎,孤没得选!!! 第三十七章:君心难测,笼罩山东士族的大网 第三十八章:惊喜不断,深层次的思考 第三十九章:亲切太子,受宠若惊的薛家人 第四十章:触目惊心,令人颤栗的开场白! 第四十一章:恩威并施,东宫卫士大换血! 第四十二章:一戟定胜负,薛礼惊东宫! 第四十三章:晋王李治开府,储位之争再添变故 第四十四章:《龙象般若功》,一流高手! 第四十五章:八大火头军,英明君主! 第四十六章:程处弼,你清高,你了不起! 第四十七章:金樽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第四十八章:关陇门阀,朝堂上的第三股势力 第四十九章:腹黑李治,谁才是真正的棋手! 第五十章:西梁公主,兰陵萧氏内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