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个假 楔子 第一章 议事 第二章 舆地图 第三章 魏羡 第四章 密谈(上) 第五章 密谈(下) 第六章 朝会 第七章 营救 第八章 营救(二) 第九章 营救(三) 第十章 日暮途远 第十一章 奉天门之变 第十三章 廷议 第十三章 廷议 第十四章 乱起 第十五章 乱起(二) 第十七章 出征 第十七章 出征 第十九章 初战(二) 第十九章 初战(二) 第二十章 初战(三) 二十一章 破关 第二十二章 进军 二十三章 进军(二) 二十四章 途中 二十五章 破城 二十六章 破城(二) 二十七章 审问 二十八章 审问(二) 二十九章 回京 三十章 师徒 三十一章 师徒(二) 三十二章 师徒(三) 三十三章 暗涌 第三十四章 信王 三十五章 信王(二) 三十六章 信王(三) 宴上的热度随着殷俊的一个主意开始,变得愈发火热了起来。 信王紧接着就犯了难,说到底这也只是个刚满十六岁的孩子。 “这还没出正月,本王母妃的生辰还早,难道这几个月就要在京城一事无成不成?还请先生再出几策。” 殷俊哭笑不得,这位殿下实在是实诚的有些过份,自己说生成完全是随口举例而已,以这位殿下和皇帝的亲近程度,他随便一提皇帝想必就能闻弦歌而知雅意了,何必硬要去找生辰这由头? 他缓缓嘬了口酒,这才接着说道:“殿下其实不必硬等德嫔生辰,接下来常常入宫探视也就成了,陛下千古英主,必能懂殿下心思。”,他对当今圣上的精明程度信心极为充足。 实在是这位陛下对朝局的掌控力过于强势了,秉政到如今已经是第三十六年了,这期间除了许阁老甚至没有出现一个能稍稍跟皇权抗衡的首辅,而许阁老现如今能有如此局面,也是占了在京为官的时间太长有足够的时间经营党羽以及皇帝陛下本人年岁渐长精力逐渐不济的缘故。 信王似懂非懂的点头,天威难测的皇帝陛下在他心里只是一个慈祥的父亲,对这位父亲如何掌控朝局,十六岁的他能有什么概念呢? 没等信王继续答话,殷俊又继续说道:“此外殿下也可以试着去找陛下求个差使,若是陛下意属殿下,大约也会允了殿下所请的。” 年轻的殿下不解的问道:“这又是为何?”,在他的概念里,他的职业进阶路线非常简单,从亲王到太子,从太子到皇帝,仅此而已,这中间打其他零工作甚? 殷俊的表情严肃了起来,他直视这信王的眼睛,缓缓问道:“若殿下有一日登极,执掌社稷,该如何理政?” 这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一个皇帝虽然看起来可以垂拱而治,但他如果要确立一些独属于皇帝的权威,那就必须是一个起码合格的政治家,如果连自己的施政理念都没有,那算什么政治家? 但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来说,还是过于沉重了。 这位殿下想要留在京中争夺皇位的根本原因可能只是不想去无聊的润州,或者只是羡慕他父皇那种天天被山呼万岁的排场,但却可能从来没有想过得到这一切的代价到底是什么。 所以他被这个问题问的呆了半晌,才缓缓的说道:“本王现在没有别的心愿,维持我皇魏江山万年就是最要紧之事了,一切都围绕这点就是了。” 殷俊和秦观都在暗中点头,这是个非常正确的封建君主的政治观,有这个概念就足够了,至于其他的,可以用漫长的时间来学会。 殷俊决心给这位未来的陛下先上一堂课再说,他少有的继续摆出了正经姿态,缓缓说道:“殿下,我大魏占地何止万里,三十三州兆亿民生,几十万天兵,举国上下几万官员,这其中的错综复杂,不先去各部观政几年,将来登极,怕是要被奸人蒙蔽,隔绝中外啊。” 这番话作为一个朝臣来说,绝对算是苦口婆心了,正常臣子是很难做出这种规劝的,信王也终于听懂了这位先生的深意,对这番规劝深感安慰,在这个时刻,满朝大臣关注国本的都希望他这位信王殿下赶紧滚去就藩了事,只有这位殷先生在为自己更进一步出谋划策,更是已经开始为自己登基后的未来开始谋划,实在是个大大的良臣。 他心中有些感动,口中应对却一点都不含糊,当即说道:“先生的苦心本王明白了,不过本王对政务实在是一窍不通,还是要请先生多多参详。” 此情此景,说是真情流露也好,说是收买人心也罢,反正这顿饭,双方都已经完全达到了自己想要达到的效果。 对信王来说,他获得了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行动纲领,同时还获得了一个相当可靠的谋臣,这位谋臣还已经官居三品,在朝堂上已经算是非常可靠的一方臂助了,可谓是收获颇丰。 而殷大人这边,短期来看他没什么收获,反而可能因为投向信王而遭到一些势力的打压,但这种生意从来都是讲一手投资未来,若几年后这位信王殿下真的能够荣登大宝,那殷俊在这笔生意里收到的回报会让他得到对这个帝国相当一部分的控制权,这投资的回报率实在是惊人之极,那前期就算压下多少筹码,又有什么不值的呢? 双方接下来就各种细节又聊了许久,直到天亮才各自打道回府。 而这两方的会面结束后的当天晚上,相关的情报就被送到了皇帝的御前,这份情报甚至精细到了双方聊天的大略内容。 年迈的皇帝细细看完后,一边心里为自己之前的疏忽暗暗懊悔,一边却也殷俊在宴席上的这番言论对这个年轻人留心了起来。 对于已经年过六十的皇帝来说,还不到不惑之年的殷俊实在是个政治新秀,但对方在这件事里表现出来的嗅觉和机敏实在是让他欣赏,他甚至敢肯定这些话里有一部分是殷俊借着这个机会说给自己听的。 而皇帝陛下也确实明白了这家伙的言外之意,那就是他如果想要立信王为储君的话,仅仅靠荣宠是不能够让朝臣明白他的心意的,必须要有更实质的行动才行。 若有所思的皇帝陛下对着这份辑事府传来的奏报陷入了沉思,过了许久,他才下达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旨意。 新晋的兵部侍郎殷俊被调往了礼部继续担任侍郎,同时还兼了个翰林院掌院学士的差使。 而殷俊在接到这份旨意后直接陷入了狂喜,这份投资的回报实在是丰厚到让人难以自持,就算是以殷俊的城府,也完全想不到老皇帝对信王的宠爱竟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 大魏惯例,每一个入阁的高官要担任的官职都是礼部尚书,而翰林院的掌院学士,在平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清贵而已。 但今年是春闱,三年一次的科举,在几个月后,就要开始了,而这其中每一次,翰林院的掌院学士都会担任主考官,也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本届所有举子的座师。 殷俊凭借这份任命,彻底变成了帝国未来高层的一员! 三十七章 斗法